王建民 袁兴亮 香成福 毛建民 谢芳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数理统计、田野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政府管理、发展环境、旅游资源、市场供需四个方面对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动力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发展中政府重视、措施到位、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发展环境较好,具有较大的发展动力,但是资金扶持、法律保护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发展动力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关键词: 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B132)
作者简介:王建民(1969-),男,甘肃民勤县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课程理论及体育产业研究。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但是,由于各地旅游资源丰度、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区位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不同,各地旅游业出现较大差异。位于古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甘肃省,近年以地质地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基础开发的集绿色、环保、节能、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生态体育旅游得到跨越式发展 [2],逐步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3]。由于任何事物发展都具有周期性,生态体育旅游也不例外[4],一些专家研究发现,要保持旅游业长期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适应新形势,转变发展观念,从传统的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5]。因此,在新形势下,甘肃要保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时刻把握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动力,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只有充分调动其发展内外部动力,才能实现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长久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环境、政府管理、资金投入、旅游资源、市场供给与需求等多个方面。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生态体育旅游相关的各种文件材料、新聞报道、调查报告、统计资料和学术论著等,对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建设情况作初步的了解,并通过文献比对整理,对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做出理论上的归因梳理。
1.2.2 问卷调查法 主要针对常态化发展进程中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特点、目标、任务设计《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动力评价》问卷,问卷指标涉及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管理、绩效、需求、结构、水平、社会反应等问题。通过7名高校专家、6名行政管理方面是专家对调查内容进行咨询,最终确立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2项作为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动力评价指标,并制定详细评价标准。另外,为了便于做出科学评价,依据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5 级评分法,对各项调查指标按作用“几乎没有、小、一般、大、非常大”分为五级,分别计 1、 2、 3、 4、 5 分。通过对13名专家间隔 15天后进行问卷重复测量,重测系数达0.85以上,问卷信度较高。通过在全省14个市州行政管理部门门口、广场、景区景点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620份,有效回收率81.12%。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 Excel对各评价指标总得分、动力指数( 即各指标总得分/满分*100)、平均得分进行统计处理。
1.2.4 田野访谈法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出的实际的归因分析为访谈主题,向各类旅行社、旅游局以及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请教咨询,为生态体育旅游经济长效机制的构建寻求理论支持。
1.3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文的调查对象共1620人,调查对象涉及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协作者等,其中男性892人(占55.06%)、女性728人(占 44.94%)。不同年龄段的人数分别为:20~29岁259人(占15.99%)、30~39岁567人(占35%)、40~49岁454 人(占28.03%)、50~59岁225人(占13.89%)、60 岁以上的115人(占 7.1%)。
2 结果与分析
2.1“新常态”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动力体系
动力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6]。任何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并不是单一的,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7]就像一个大型机械的动力系统一样,只有它们协调一致,才能驱使其运动。生态体育旅游是在生态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好坏和能否持续发展,主要看其是否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8]。从目前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看,生态体育旅游动力系统可归纳为政府主导力、资源吸引力、市场拉动力、环境支撑力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和众多的关系环。[9]只有各环节协调一致,相互作用,才能促进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2.2 “新常态”下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动力分析
2.2.1 “新常态”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力大小分析
政府的态度、政策措施、法律法规以及资金扶持是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保证[10]。从调查结果显示,政府态度、政策措施方面发展动力指数较高,分别达到65.28、64.44(见表1)。
由此看出,甘肃目前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政治生态环境较好,各级政府思想高度统一,态度坚定,目标一致,把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及时到位,积极引导和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并根据本地实际,在加大资源开发、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等的同时,以 “绚丽甘肃、人文甘肃、养生甘肃、如意甘肃”为品牌,积极打造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精品线、陇东南华夏祖脉休闲养生线、黄河风情线三大传统丝路旅游线路,以及通过开展各种体育赛事,缩小甘肃各地区在发展体育旅游经济时空上的差异,在全省掀起一股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热浪,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据统计,甘肃旅游综合收入已有2008年的136.4亿元,到2018年已达到2060亿元,增长了近15倍。另外,调查结果显示,甘肃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经济中资金投入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动力指数偏低,分别只有54.70、59.41。这说明甘肃目前在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中不仅资金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而且在维护和保障相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权利和既得利益方面同样存在不足,致使一些企业和个人在资金投入和资源开发上犹豫不决,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
2.2.2 “新常态”下甘肃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作用力大小分析
资源是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其数量、分布、特色是直接决定生态体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基础条件[11]。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合理的区域分布等自然禀赋,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12]。通过对甘肃旅游资源特色和数
量在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力大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繁多的资源数量是促进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较强,动力指数分别达66.84、69.07(见表2),这主要得益于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仅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在这里叠加辉映,而且敦煌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和星罗棋布的古文化遗址,石窟寺,遗存长城在此汇聚(见表3);另外,由于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自然地理风光独特,除海洋和岛礁外,甘肃拥有其它地区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戈壁、绿洲、沙漠、湖泊、山脉、平原,孤烟、昏鸦、蓝天、白云交响回应,尤其近年甘肃各地以地质地貌开发建设的各种自然旅游景区、景点,如张掖市境内的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峡谷、冰沟丹霞、扁都口滑雪场、康乐滑雪场等开发建设,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对旅游资源的分布调查发现,由于甘肃地形狭长,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多分布于甘南和河西走廊,加上位于甘肃中部省会兰州市人口较多,相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较少,节假日的出行旅游和日常休闲健身不便,致使旅游资源分布动力指数偏低,只有56.67。今后甘肃中部地区应依托当地地质地貌和黄河流域进行差异化旅游资源开发,弥补甘肃旅游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2.2.3“新常态”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的作用力大小分析
环境是支持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行业发展环境等三个方面。人文社会环境和行业发展环境是作用于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行为的一种力量,对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较大。通过甘肃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行业发展环境调查发现,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中行业发展环境较好,对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作用力最大,在被调查的1620人中,有353人认为作用力非常大,537人认为较大,动力指数达71.10,综合排名为第1名;人文社会环境评价指数为67.60,名列第二,自然生态环境动力指数只有51.31,位列三项之末(见表4)。对调查结果研究发现,甘肃行业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较好,主要是由于近年甘肃在省政府的真确领导下,各地积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或整合,
例如“西部行”旅游专列和多条航线的运行,以及对部分行业整合,财政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来甘肃旅游,而且打破行政区界划分,形成区域合作和竞争的良好格局,实现产业差异与功能协同发展,极大地推动生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此外,甘肃虽然自然生态环境较差,评价指数偏低,但由于生态体育旅游是以各种自然环境和地质地貌开发的各种体育运动健身、娱乐、休闲活动,自然生态环境对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影响不大,个别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甚至与自然环境呈负相关,自然环境越恶劣,越适合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展。因此,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对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不仅没有影响,相反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4“新常态”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中市场的拉动力大小分析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它们贯穿于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四大经济活动之中。人对旅游的需求是旅游发展的原始推力。[13]通过对生态体育旅游市场供给与需求调查发现,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市场的供给力与需求力分别为61.09和57.84(见表5)。目前市
场的供给力大于需求力,是由于近年甘肃在旅游经济市场的效益驱动下,各地根据地域情况和背景差异,以观光旅游资源为中心,不断建成了以湿地、田野、沙漠、戈壁、山野、峡谷等组成的生态体育旅游圈,形成红(红色文化革命)、绿(绿洲、湿地、草原)、蓝(青山、绿水、蓝天)、黄(沙漠、胡楊林、秋色)、白(白雪、冰场)为主题的生态体育旅游格局。这些新兴景区景点、路线的开发和涌现,在丰富景区类型的同时,迎合了市场需求,延伸了景区的空间
层次,补齐甘肃旅游市场的短板,提高的旅游市场的供给力。但目前由于甘肃自身经济比较落后,本地居民健身需求还不够高,愿望还不够强,健身、旅游的人群比例还较低,市场需求力还不够大,虽然甘肃接待了游客的人数不断增加,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由2012年的7834.34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23905.18万人,增长3倍(见图1),但跟其它旅游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游客增长的比例还较小,因此,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市场的需求力还不够旺盛,生态体育旅游市场整体呈供给大于需求的态势。
3 结论
3.1 从调查结果总体看,当前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动力不够强劲,调查的12项动力指标中,达到60分以上的只有7项,其中达到70分以上的只有一项,其余5项均低于60分,其中最低的只有51.31。
3.2 从政府主导力看,甘肃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社会生态面较好,政府对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经济重视,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及时有效,但由于受经济等方面的制约,政府在资金投入和保障相关企事业单位权益和利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还不够完善,影响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
3.3 从资源吸引力看,甘肃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数量对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力较大,但旅游资源的分布对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力不大。
3.4. 环境支持力看,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行业发展环境均利于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中,支持力相对较大,利于当前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
3.5 从市场拉动力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市场的供给比较充足,满足当前健身人群的需要,但甘肃生态体育旅游需求市场开发还不够,还需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参考文献
[1]赵黎明,焦珊珊,姚治国.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1):180-188
[2] 晏瑞琴,敬龙军.我国西部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前沿,2010,256(2):53-55
[3] 王建民,王金兰,谢芳,毛建民.西北地区发展生态体育产业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世界,2017,767(5):29-30
[4] 马丽君,马曼曼.以地市为单位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9):1310-1315.
[5] 刘军胜,马耀峰.西部各省区入境游客集聚扩散能力演变对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9):187-192
[6] 张善斌.休闲娱乐:大众体育生活的未来[J].运动,2012,50(18): 144-145
[7] 保继刚,刘雪梅.广东城市海外旅游发展动力因子量化分析[J].旅游学刊,2002,17(1):44-48.
[8] 段兆雯,李开宇.西安城郊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评价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2016,46(3):443-447
[9] 张永强,赵铭,李道成,王刚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1(3):11-18
[10] 侯为民,李林鹏.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与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15,(4):11-16
[11] 翁钢民、贾苗苗、徐晓娜.河北省海滨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因子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80-83转89
[12] 陈坤秋,邓志伟,陈扬乐.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14,(8):184-187
[13] 彭华.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1999,14(6):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