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宪涛
很多年不写小小说了,偶尔发表的小小说,是在编辑老师的督促下,在完成布置的作业。但我未忘记文学创作,时时在关注并且思考,应该如何写好小小说。
我喜欢好莱坞电影的模式,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塑造主人公的形象,体现其社会价值观,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让观众体味时代的特质,呼吸时代特有的气息。小小说亦应在时代背景下,反映时代特色,通过以点带面,或者画龙点睛,让读者感受到时代强烈的脉动。
从个人的喜好情趣来看,我不喜欢单一的内容,为写小说而写小说,内容是小情小调,语态是无病呻吟,可以搁置在任何时代。这样的作品,是过眼云烟,不能为之动情动容。我希望在文字中,看到灵魂的挣扎、情感的纠结、情绪的波动、矛盾的爆发,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形成时代的独特产物。
类似我这样的吃货,每到一处出差游玩,必定百度搜索或者打听当地小吃,无论价格多么低廉,或者环境多么恶劣。只有本地特色的东西,方是这种环境、生态、民俗、历史沿革中的产物。就像到了陕西地界,要品尝羊肉泡馍;到了东北三省,要吃白肉血肠;到了四川等地,要吃麻辣火锅;到了河南,要喝一碗胡辣汤。其酸、甜、苦、辣、咸等,滲透在骨骼中、血脉里,养育了一方民众,绽放独特的民族性。展现地方特色的方式多样,而特色小吃则是方式之一;展现社会人物的方式多样,而小小说则是其中之一。
如何发现好的题材?只有沉入生活的底层,就像游泳的人,若要感受波浪,就要跃入大海;就像户外旅行的人,若要感受高度,就要登临山顶。要让作者的每个触点都能够触及生活,如此,才能塑造出鲜活饱满、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如同长期生活在山西,也会对醋产生食欲一样,发现生活中的“点”,是作者的动机和本能。在泛泛的人生中,在平凡的事件中,作者与人物不期而遇,用独特的目光发现美,捕捉人性的某个侧面,呈现立体的独特的“一个”,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两年前,我们地区电视台做了次小采访,说到登山观赏风景的事,依我个人的体验,在东北,登一座山观赏景致,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至少应该登临四次,才能大略感受山的不同——春天的绚烂、夏天的葱郁、秋天的斑斓、冬天的静美。否则如何称之为观山呢!
写作时应尊重文字,发挥汉字独具的魅力。最近在写作中,我似乎得了一种强迫症,重视句子的节奏感,不喜欢复杂的句式,或者烦琐的表达语言。我个人理解为,用最简洁干净的文字,表达出鲜明的主题,像拳坛上使用直拳,简洁而有力。当然,为了热闹,不妨耍几路花拳绣腿,因为行家不会围观,看热闹的人喜欢套路。我很多次思考缘由,或许是年龄的缘故,喜欢淡然和从容,像在野外悠然散步,不喜欢局促的紧迫的节奏。或许这是心理状况外露,表现在文字上的节制。
小小说因其篇幅短小,与长篇比有局限性,更注重写作技巧、构思的精巧、切入点的选择、偶然和必然的融合。而这些技巧的运用,并非刻意生硬。之前对于这类问题,很是费了一番脑筋。经常是这样的情况:题材有了,主题有了,那么从哪里下手呢?就像日常吃西瓜,应该从哪里下刀,才能块儿美观,吃着便捷?小小说的切入方法千差万别,且关乎小说主题的彰显、内容的舒展、情节矛盾的爆发。开头难,所以有人说,踢头三脚,烧三把火,砍三斧子。不仅是写小小说,其他事亦如此。如果仅仅为方法写作,我个人觉得完全不合格,任何形式上的表现,都是为突显主旨服务。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一部老电影《桥》,那座将被炸毁的桥梁,有一处最薄弱的环节,从某个角度说,是建立或者摧毁的关键。写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寻找这个“爆破点”,对小小说架构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生活依然是那种生活,只是换了一个角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