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侯嬴“上客”之身份探析其自杀原因

2019-09-10 21:47林满凌
速读·上旬 2019年6期

林满凌

◆摘  要:本文从侯嬴的“上客”身份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格及侯嬴之“奇”探析其自杀原因。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侯嬴自杀实为“士为知己者死”的经典事例。

◆关键词:侯嬴;客;自杀原因;士为知己者死

在《史记·魏公子列传第十七》中,窃符救赵的主谋侯嬴北乡自刭,其自杀原因是一个千古谜团,历来众说纷纭。

一、侯嬴自杀原因的不同见解

侯嬴为信陵君献计立了功,为什么要自杀?历来有多种说法,此处将其一一列举。

1.报恩说:凌稚隆《史记评林》:“侯嬴之死,世谓报公子。”即“士为知己者死”。

2.激励说:又有“激励朱亥说”和“激励公子说”两种。

3.求名说:侯嬴自杀是为了营造自己的名声。

4.有愧说:明朝人徐中行说:“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5.畏罪说:陈懿《读史漫笔》:“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

二、从侯嬴“上客”之身份探析其自杀原因

古往今来,多少侠士为“知己”二字甘愿付出性命。“知己”从来不是单向的,它是双向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塑造战国四公子生动形象的同时衬托出宾客的形象,两者互相彰显互相映衬,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两个群体。

(一)侯嬴自杀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来看

起支配个人行为力量的是社会原因,主要指的是社会外部环境及某种带有共性的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自杀的社会原因主要从侯嬴的“上客”身份来进行探究,这个身份有社会赋予它的职业道德和价值,也就是所谓的任其职尽其责。侯嬴的自杀原因与某种带有共性的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有关。

1.侯嬴自杀的社会原因:“上客”的身份。战国末期,战国四公子成为典型,在食客的衬托下,其形象丰富生动、光彩动人,二者相互映衬。因此,首先从信陵君的品格及其对侯嬴的知遇之恩来探究侯嬴自杀原因。

(1)信陵君礼贤下士、待客以诚的品格。信陵君拥有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和高尚的品格。信陵君为人仁厚、折节下士且待客以诚,但因为其为人仁爱宽厚,关键时刻可能犹豫不决、心生不忍而最终导致计划功亏一篑,因此侯嬴以死来激励信陵君。

(2)信陵君对侯嬴的厚待:侯嬴的上客身份。侯嬴对朱亥称客,并不是说朱亥是侯嬴的宾客,而是对朋友的尊称。将上客与宾客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侯嬴为上客,“上客”即尊贵的宾客,比一般的賓客更受到人主的尊重,在人格和气节上都高一等。从后文的“行过夷门,见侯生”可以看出,侯嬴仍为夷门监者。他并没有因为有了尊贵的上客身份而放弃夷门监者这卑微的身份,意味着他并不寄人篱下靠信陵君豢养,而是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高贵品性,传记中众多宾客对侯嬴的衬托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侯嬴的传奇色彩。因此,信陵君的品格及其对侯嬴的知遇之恩,是极为打动侯嬴的。对侯嬴来说,信陵君这样的明主值得他效力甚至效死。

(二)侯嬴自杀的个人原因:侯嬴之“奇”

信陵君对侯嬴的厚待是其一,侯嬴对此的回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与侯嬴的为人处事有关,笔者将其分为高尚的品性和杰出的才能两个方面。

(1)高尚的品性。侯嬴年七十,生活清贫,一生隐居闹市却静待时机,等待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出现,这是一奇;信陵君想以财帛动人心,却被侯嬴以“修身洁行”的理由拒绝了,表现出他志行高洁、不屑于钱财的高贵品性,说明他虽穷困,却自食其力,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二奇;信陵君愿意供养他,他却以众多戏剧化的手段考验信陵君,来判断信陵君是否为明主,这是三奇。这一来一往的交锋为后文侯嬴为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而自刭做好了铺垫。

(2)杰出的才能。作为上客,侯嬴竭尽所能地帮助信陵君,首先为信陵君成就礼贤下士的名声,后为信陵君推荐人才朱亥,而当信陵君没有办法劝动魏王出兵,只能带着众多宾客去以肉投馁虎的时候,多谋善断的他献了奇计,最后以死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说明侯嬴果真是奇士,信陵君慧眼识人。

三、结论

笔者认为,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比较可信,而“谢晋鄙”和“青史留名”是侯嬴自杀所达到的效果,而不是其自杀原因,这是因果颠倒了。因此,侯嬴自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担下窃符夺军的罪责,坚定信陵君夺军救赵的决心。二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而死。“窃符夺军”蔑视了魏王权威,有背叛的嫌疑,做了这件事便要做好永生羁旅或以身赴死的准备。事迹败露后,魏王必定极为恼怒,需要有人用死亡来平息魏王的怒火。侯嬴不仅是窃符夺军的主谋,在所有责任人都已逃亡的情况下,侯嬴担下主要罪责,一定程度上平息了魏王的怒火,为十年后的公子返魏留下机会。

侯嬴在辞别信陵君时说到“送公子”,何谓“送”公子?以死来为公子送行,侯嬴之死不是无谓的,对信陵君来说,这是一种激励,对侯嬴来说,这是对信陵君知遇之恩的报答。公子为人仁爱宽厚,不排除会有因心生不忍而错失时机以致功亏一篑的可能,侯嬴之死可以说是压在信陵君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坚定了信陵君的决心。在献计之时,侯嬴已做好了死的准备,因此才能如此慷慨从容地赴死。

而从侯嬴的品性分析,也能得出其慷慨赴死的原因。侯嬴属于舍生取义而知恩图报型食客,他有着独立之人格和自由之精神。尽管这种人格的光芒容易被现实中卑贱的身份所掩盖,但一旦有机会,这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会挣脱出现实的束缚,实现其价值。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惜粉身碎骨的执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尊严是侯嬴独立人格的核心,在窃符救赵这一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侯嬴等待一生只为这一机会,此时他已死而无憾。为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他最终践行了自己“北乡自刭送公子”的承诺,慷慨赴死,实现了自己作为“上客”的人生价值。

注释

①(明)凌稚隆辑校,(明)李光缙增补,于亦时整理.史记评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03).

②陈懿典著.读史漫笔[M].北京:中华书局,1991.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著.史记[M].中华书局,2006.

[2]谢芳.《史记》食客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

[3]沈刚.秦汉时期的客阶层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4]徐方,徐翠先.论先秦时期的食客形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