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勇
荆门市地处湖北省中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现辖京山市、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人。自古以来,荆门境内书院众多,崇文尚教风气浓厚。荆门人才能够辈出,与荆门境内丰富的书院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荆门书院大都为当时的社会名流、开明绅士、普通百姓等捐资外加官府资助所建。据《湖北通志》《承天府志》《荆门州志》《荆门直隶州志》和《京山县志》等史籍记载,笔者梳理出26所书院,其中荆门城区3所,钟祥市10所,京山市6所,沙洋县7所。
荆门书院文化的特点
荆门之所以被称为历史文化名城,与书院文化的发达密不可分。综观荆门千年的书院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起源早,影响深远。北宋初年,东山书院创立于东宝山,它是北宋较早出现的书院之一。特别是北宋“荆门三凤”与南宋“二朱”都出自东山书院,进一步奠定了它在荆门书院历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当时的东山书院仅供当地子弟上学读书,对外开放讲学较少。特别是龙泉书院与兰台书院,分别是省属重点中学龙泉中学与钟祥一中的前身,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培养过无数先贤名流。譬如龙泉书院中试的进士、贡生、举人达274人。龙泉中学先后走出了陈士榘上将、邓家泰少将、知名画家李可梅等。近几年来,龙泉中学与钟祥一中的莘莘学子更是在高考中,屡创佳绩,深刻诠释了书院文化在荆门的深远影响。
二是数量多,规模宏大。根据地方史志中记载的荆门书院,宋代的有1所,明代的有3所,清代的有22所;清时的龙泉书院与兰台书院,都是当时著名书院。除了数量多外,一些书院的规模较大。譬如龙泉书院主建筑从西至东共有三个建筑群,每群由南至北分为三重,内方书院“堂庑、厨舍计十四楹”,长林书院“讲堂二重六楹,左右有厦,前大门三楹,后三楹为斋舍,耗资五千四百缗”,其投资规模在当时是相当宏大的。
三是管理规范,一脉相承。纵观地方史志中记载的26所荆门书院,特别是清代达到了22所,足见当时是其何等的繁荣昌盛。但是透过这些书院繁荣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其缘由。荆门历代父母官,不论是知府,还是州官,还是知县,都非常重视教育,带头捐款,大兴书院,是促成荆门成为全国书院文化繁荣的地方之一的重要因素。且书院的修缮几乎从未间断。如荆门书院建成后,除了一些毁于战火外,都自始至终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譬如龙泉书院成了龙泉中学,兰台书院成了钟祥一中,沙洋的内方书院先后成为学堂、小学所在地,凤冈书院曾成为乡立小学,长林书院曾成为后港小学,京山的京南、富阳、聚星等书院都曾改成高等或初等小学堂,在荆门教育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挖掘荆门书院文化的几点思考
千年书院,文脉不绝。传承弘扬荆门书院文化是一种责任,立于新时代,需要以文化来启蒙思想、振奋精神、丰富生活、提升品位;处于后世,需要把荆门书院文化收集梳理、发掘保护、传递继承、发扬光大。
一是突出书院文化办学特色。不论是龙泉中学,还是钟祥一中,作为省属重点中学,可以对学校悠久办学历史进行梳理,提取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的建议,确立 “打造底蕴深厚的书院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以“书院文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研究和活动,吸引师生参与,在学校内开展“书院文化”研究课题、特色德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以学校特色的不断凸显来促进特色学校的建设。龙泉中学的文化底蕴深厚,龙中师生在两百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安学、亲师、乐友、信道”的百年校训,风风雨雨,传承至今。
二是打造书院文化休闲旅游区。荆门城区可以借鉴闽南、客家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经验,加强书院文化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加强书院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依托象山书院、龙泉书院的复建,打造书院文化都市休闲旅游区,丰富象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涵。沙洋县可以依托马良名人文化,恢复内方书院,打造新的旅游休闲景区。钟祥市可以结合明文化的打造,恢复兰台书院,挖掘城市文化脉络,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促进书院文化对外宣传和开放旅游的有机统一。而且荆门书院所在地大多风景优美,各地在复建书院时,充分挖掘书院文化,带动酒店、饮食消费;在主题造像、景观环境、建筑风格、装饰装修等方面,围绕书院文化的主题做文章,突出文化内涵和品牌特色。
三是推出书院文化讲坛品牌。书院文化讲坛在全国蓬勃开展。譬如山東的“万松浦书院”、陕西的“白鹿书院”,天津的“北洋书院”、江苏的“太湖大学堂”、福建的“武夷书院”、杭州的“湘湖书院”等,长沙的岳麓书院则是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唯一绵延至今,讲坛热度不减。荆门在打造书院文化时,建好书院后,可以请当地的文化名人或外请文化名人定期开讲坛,推出国学经典诵读班、汉字听写大赛、荆门地方文化讲座、艺术欣赏等系列公益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四是打造“图书馆+书院”模式的现代化新型书院。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以刊藏典籍、教化育人、研究传播为主要职责的文化教育机构,在文脉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山东济南提出了建设“图书馆+书院”模式的现代化新型书院,这一做法是值得借鉴的。荆门在打造书院文化时,可以充分吸纳社会人力、资源来管理和服务,成立书院基金会,做到增活力,顺民意,接地气。“图书馆+书院”模式不仅能让更多的人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在实质上也是图书馆性质的回归,擦亮“书香荆门”名片。
五是创办高校书院。广东肇庆学院陆续建成了力行、明智、厚德、博学四个体系较完整的书院,本着打造“学科专业学院制、生活社区书院制”的育人模式,不断探索书院制的理念与实践,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获得学界的关注与认可。在弘扬荆门书院文化过程中,可依托荆楚理工学院、荆门职业学院等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以荆门古代书院命名,建成几个特色书院,通过开展主题沙龙、征文比赛、主题开放日等系列活动,不断强化学校的文化育人功能,弘扬荆门书院文化,提升荆门的文化品位。
作者系湖北省荆门市社科联副主席
附: 荆门书院一览表
荆门城区书院
1.东山书院 位于东宝山,由宋初荆门知军孙镛创建,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宋代著名的书院之一。宋朝以后,书院渐被荒废。元代曾在书院遗址旁兴建天宁报恩万寿寺。乾隆十九年(1754年)春,荆门州知州舒成龙在修复讲经台后,又在东山书院的原址重筑了读书台,为荆门古城“三台八景”之一
2.象山书院 位于古荆门州城西门外,象山东麓,蒙泉南侧。兴建年代不可考。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荆门知州薛继岩筹资重修,后被毁
3.龙泉书院 位于荆门城区象山东麓、文化湖畔,由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州牧舒成龙得龙泉后所建。多次修葺。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荆园基础上建平房,光绪三十年(1904年)龙泉书院改荆门州简易学堂,次年将平房改为教学楼,知州凌兆雄题“文明楼”匾额于其上。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为龙泉中学。现存文明楼、洗心堂等建筑与南侧文明湖等景观,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祥市书院
4.郢门书院 位于今城区阳春台,明洪武中李文忠镇郢时所建。后被毁
5.濂溪书院 位于今七里街堵家堰,明万历学使葛寅亮创建。后被毁
6.文昌书院 位于今城区子胥台东南隅,明万历守道高第、吴尚默先后建文昌阁于此。后被毁
7.兰台书院 位于城区古兰台山麓(今钟祥一中),相传舜帝在此山种兰蕙香草,故名。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安陆府知府张世芳修建,以此作为府属士子(秀才和贡生)肄业之所。曾有三次扩建和重修。清末改为兰台中学。现明清二进歇山式建筑院落,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8.察院书院 位于城区兴献王宫旁,今钟祥二中校园内。建于清代,后被毁
9.武郡书院 位于今城区文化宫内。建于清代,保存得较为完好
10.阳春书院 位于城区古阳春台(今市气象局)。建于清代,为四合院建筑,青瓦砖木结构,保存得较为完好
11.甘棠书院 位于城东二南关外。建于清代,后被毁
12.魁閣书院 位于樠木山。建于清代,后被毁
13.博通书院 位于城内大井湾(今钟祥一中兰台校区南大门内)。建于清代,后被毁
京山市书院
14.郑公书院 一名敬业书院。位于今城西南五里胡家畈,明代县人云南道御史郑友元为纪念其师周敦颐而捐建,有讲堂、书斋、园林等建筑。清光绪六年(1880年),县人曾宪德领人重建。建国后,郑公乡人民政府曾在书院旧舍设乡小学。1959年,郑公乡小学因建惠亭水库而拆迁
15.惠山书院 位于今城东二里。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县徐煌筹建。始为义学,次年扩建,取名“涂山书院”。后因有三位知县重修,又名“四公书院”。咸丰四年(1854年),易名“惠山书院”。光绪六年(1880年)大加修葺与扩建,设施渐完善。后毁于兵燹
16.凤山书院 位于今城东门内,系查氏族塾。清咸丰三年(1853年),县人江苏按察史查文经指建。有房屋20间,学生50余名,多为查姓。主要蒙学识字、正语音、读《三字经》和四书、五经等。废科举后停办。民国初年,旧址曾办公立女子小学
17.京南书院 位于今天门市多宝湾。由黄公祠改办。初为童生考课之所,后有生员就读。废科举后,改为高等小学堂
18.富阳书院 位于今宋河镇境内。光绪二年(1876年)由高运岳、何秉魁等筹资,将原天齐寺义塾改建而成。废科举后,改为高等小学堂
19.聚星书院 位于今永隆镇境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创办,为童生授业、考课之所。废科举后,改为初等小学堂
沙洋县书院
20.汉上书院 位于沙洋堤上关庙后。乾隆乙丑年(1745年)由知州舒成龙修建。初建有北楼三楹,楼院前之两关殿、禹殿、佛庐、山门、经楼,俱为重建。复构奎楼于庙南,以振文峰。耗资一千五百金。后被毁
21.内方书院 位于县马良镇内方山云雾观侧,即三国时汉昭烈帝刘备府下名臣马良读书地。同治十一年(1871年),因战乱频仍,书院荒芜。同治庚午年(1870年)荆门知州王庭桢将书院迁马良街上财神庙旁重建。1916年改办荆门县立乙种实业学堂。1925年改名荆门县立马良蚕桑职业学校,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后停办。1935年在内方书院办荆门县第十区区立小学。1940年停办,后被日本人拆去做了防御工事。内方书院遗址现仅存一块同治五年(1865年)立的周氏公义田碑
22.龙蟠书院 位于今十里铺镇境内。清同治五年(1865年)建,计屋十七楹,堂庑庖舍俱全。荆门州人陈洪声捐资供生员膏火。同治九年(1869年),荆门知州王庭桢捐俸扩建三楹为讲堂。后被毁
23.凤冈书院 位于今十里铺镇境内。清同治五年(1865年)由荆门知州王庭桢建,耗资一千余缗。同治九年(1869年),聘宿儒设经、蒙两馆。1935年,设乡立初级小学。后被毁
24.长林书院 位于今后港镇境内。清同治九年(1869年),由荆门知州王庭桢率州人胡粹然、张源等建。后港为古长林县治,故名。有讲堂二重六楹,左右有厦,前大门三楹,后三楹为斋舍。民国初改办成后港小学。1940年,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
25.白阳书院 位于今拾回桥镇粮油管理所处。清同治十年(1870年),荆门知州王庭桢率乡绅购民房改建而成。1940年,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
26.鹤川书院 位于后港关帝庙正北百米处,今原后港中学所在地。为晚清时期武汉、咸宁来后港镇经商的富商捐资兴建。毁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