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琴芳
学前流动儿童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以及入园时间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各方面发展的速度,他们与本地幼儿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透过学前流动儿童在接纳教育活动中的内心独白,研究者发现:通过创设接纳的环境、选择适宜的内容、采取融合的方式等策略,开展接纳的教育,能帮助流动儿童顺利适应环境、尽快融入群体、获得有序发展。
F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低廉的租房费用,造成幼儿园周边集聚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同时,随着Y市《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免费一年教育实施办法》的试行,F园流动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目前已达全园儿童总数的50.5%。他们在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社交场合等方面与本地儿童相比,相差较大,导致两者在发展上出现明显的差异。为此,F园开展了一系列“学前流动儿童接纳教育”活动,强调教师平等地接受、认同流动儿童,不论其出生背景、行为表现、智力基础及发展可能性。同时,在对每一个个体给予充分了解、尊重和欣赏的基础上,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针对性地对他们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帮助流动儿童尽快适应环境、融入群体、获得发展。现撷取几个片段,从流动儿童的内心独白中感受他们的变化。
9月1日
我叫西西,刚刚被爸爸、妈妈从安徽老家带到这里上大班。说实话,我今天真的不想来上幼儿园,因为这里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人,我很害怕!
来到班上,一个长得好看的阿姨笑眯眯地朝我和妈妈走来:“你是宋文西吧?很高兴认识你!”她朝我伸出了她的右手,我很难为情地躲到了妈妈的身后。“来,让周老师和你一起来找找你的游戏牌吧。”于是,这个周老师就拉住了我的手,找到了写有我名字的牌牌,并蹲下来,挂在了我的脖子上。之后,她始终拉着我的手,她到哪儿,我就到哪儿……
小朋友们都来了,周老师把我介绍给大家,并且让每个小朋友对着我进行自我介绍,还和我拥抱、握手。于是我记住了白白净净的小文,穿着漂亮裙子的月月,还有长着小虎牙,一笑就有两个酒窝的帅帅……
解读:环境悦纳,促使流动儿童敞开心扉,融入新群体
通过调查发现,F园43%的流动儿童常处于自卑、紧张或迷茫中,适应新环境的速度总体上要比本地儿童慢。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平等互助的心理环境,引导流动儿童、教师、同伴之间能够相互尊重、悦纳、信任和互动。
独白中,开学第一天的西西面对新幼儿园的陌生环境,由衷地感到恐惧,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然而,教师的热情、随和与“不离不弃”,让西西的心情略有好转。之后,同伴的自我介绍、热烈拥抱,让西西觉得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纳的,安全感逐渐恢复。虽然整个过程中,西西一直是被动的,但是,教师和同伴共同营造的宽松、平等的心理氛围,减缓了她从家庭关系过渡到新同伴关系的坡度,帮助她尽快找到了归属感。
当然,除此之外,物质环境的创设,在流动儿童融入新群体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开放自主的活动环境、材料丰富的学习环境等,都有助于激发流动儿童与环境、材料互动的欲望,帮助他们与同伴接触,使其逐渐克服害羞心理,增强与人交往的勇气。
9月10日
我叫苗苗,来自山东,是中二班的一名小朋友。上午,老师带着我,还有我们班其他七八个小朋友,一起到小班去做哥哥、姐姐了。老师读的是诗歌《香蕉弯弯》,我和小班的一名小弟弟坐在一起,我们一起用香蕉玩打电话的游戏。“香蕉弯弯像小桥”“香蕉弯弯像滑梯” “香蕉弯弯像秋千”“香蕉弯弯像镰刀”……我一口气说了很多,老师表扬了我,我真是开心极了!
9月19日
我是涵涵(小班),开卡车(跑运输)的爸爸把我和姐姐(双胞胎)——妞妞从贵州老家带到这个新幼儿园。每天,我都能跟幼儿园里不同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玩区域游戏。今天,我选择了建筑区。只玩了一会儿,旁边的小宇(小班)就和我抢那块半圆形的积木,他不让我,我也不让他。没办法,我就去找妞妞评理,可妞妞听完了又继续埋头忙她自己的了。我得继续去找个大点的哥哥或姐姐帮我评理。哈,我找到了看书的星星(大班)。星星听了,拉着我的手,来到小宇面前,说:“小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你们可以一起玩,也可以用剪刀、石头、布的规则,确定谁先玩,然后再交换。”
解读:异质分组,帮助流动儿童寻找最近发展区,主动获得发展
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介于由独自解决问题所显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由成人的指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來解决问题,所显示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观点,教学内容应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师必须立足流动儿童当前所处的水平,为他们提供略高于实际能力的学习内容,创设对他们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帮助他们不断跨越“最近发展区”,获得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现代管理学认为,扁平型组织成员之间的意愿、水平、能力都较接近。一方面,个体之间最易找准临界点,沟通、合作、竞争的可能性才会更现实、更顺畅、更有实效;另一方面,个体取得成功、得到认可的机会是均等的,“成功繁殖成功”,有利于个体有层次地实现成长目标。
借用这两个原理,F园尝试对流动儿童的在园活动进行异质分组。
能力分组——根据流动儿童某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开展小组性的活动,适当降低同一年龄段幼儿的保教工作目标和幼儿发展目标,放慢保教进度,使他们从“学会什么”——“弄明白什么”——“学以致用”——“找到意义”,真正促进其发展。比如将语言发展相对较弱的流动儿童苗苗(中班),带入小班,让她以“小姐姐”或“小班长”的身份与本地小龄儿童一起进行语言活动,从而让她一改往日“插不上嘴的听众”角色,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又如进行“夸夸我的家乡”主题活动时,以流动儿童的出生地为单位,进行区域游戏的设置,以及小组研讨和汇报。
互补分组——让小年龄的流动儿童涵涵、妞妞和本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小宇和星星共同游戏,形成一个“大带小、小促大”的家庭式教育体系。因为同龄,教育氛围相同、经验水平相当,妞妞就只能倾听,却无法帮助涵涵解决矛盾。而大龄同伴星星就能运用自身经验储备以及对交往策略、方法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正是在这种主动模仿学习、自觉接受建议、自主解决矛盾的实践中,涵涵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此外,F园还试行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一对一手拉手活动,如让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流动儿童教本地儿童叠被子,让注重卫生习惯的本地儿童督促流动儿童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等。
在此基础上,F园还尝试了打破按年龄编班的常规做法,兼顾流动儿童实际发展水平的高、中、低现状,以及他们的出生地及兄弟姐妹等情况,进行综合性混龄编班的活动。在这样的分组活动中,注重组员之间的异质搭配,既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之间的搭配,也照顾到不同地域儿童之间的搭配,还照顾到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搭配,使得各方面的交流更为充分和广泛,也让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层次更丰富,从而达到接纳、融合的目的。
其实,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以及流动儿童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采取异质分组的方式,就可以将这些差异加以有效整合和利用。
10月3日
我是辉辉(大班),爸爸、妈妈因为种大棚蔬菜,把我从河南老家带到了这里。前几个星期六,我参加了秋游活动、钓鱼比赛,还到丽丽家看了很多好看的书,都是不同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为我们准备的。今天轮到我“坐庄”了,我和爸爸商量了好久,准备就带他们来参观我们家的大棚蔬菜,他们肯定没有见识过这么多新鲜的蔬菜呢!
小伙伴们来了,我带他们一起去看了我爸爸妈妈种的青菜、辣椒、茄子……虽然我很紧张,但还是一边走一边向他们做介绍。爸爸夸我变勇敢、变能干了。
解读:“假日小组”活动,拓展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对F园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入园前,96%的流动儿童是大人的“小尾巴”,大人到哪儿,孩子就跟到哪儿,只是基本保证安全,98%的父母很少考虑孩子的营养搭配。入园后,73%的家长接孩子时都是急匆匆地离开,很少主动与教师交流。流动儿童的父母学历普遍较低,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03%,他们重养轻教,缺少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对孩子教养的指导能力弱,只有21%的家长会给孩子买些挂图、图书,或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教育观念的缺失及家庭教育的断裂,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动儿童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各方面发展的速度。
因此,F园在常规的家长半日观摩、家长会、家访、校园网等家园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假日小组”活动,即4-5位幼儿为一组,每逢双休日或假日,選定其中一位小朋友当小主人,邀请其他几位幼儿到家里作客。家长在约定的时间接送幼儿,而小主人的家长就负责与孩子制定活动方案,开展游戏活动,照顾生活起居,依次类推。
当然,教师在活动中服务者、引导者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如前期准备中,由教师根据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不同的特点或者互补的性格进行组织配对,组成家庭小组,并安排能力比较强的家长作为组长,由他(她)作为第一次活动的发起人,分别向本组幼儿及家长发出邀请,公布活动时间、地点、联系方式、互访活动等相关信息,然后进行第一次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引导家长发现并讨论不同幼儿在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利于实践的教养经验,教师再给予不同家长科学的指导和中肯的建议。
实践证明,“假日小组”活动,首先弥补了流动儿童受家庭教育条件制约所引起家庭活动单一的缺憾。其次,这一活动,以小主人的角色让每个孩子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再者,活动本身也提供了一个“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机会。家长们在教师和其他家长的感染下,会潜移默化地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创设愉悦接纳的环境、采取融合的方式、拓展互动的资源,能够帮助流动儿童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群体、获得新发展。半学期的跟踪观察和访谈结果显示,44%的流动儿童已经能赶上同龄儿童的发展水平,还有56%的儿童略低于该年龄段的发展目标。为此,幼儿园及教师应继续跟进相关接纳教育策略,巩固和提升流动儿童的发展。同时,在过程中除了家园紧密合作外,还需拓展接纳教育的空间、延伸接纳教育的成效。如取得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由所属乡镇、街道或社区牵头,建立准爸爸准妈妈班,将流动儿童的接纳教育前移至0-3岁;成立乡村少年宫、亲子指导中心等,加大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强化幼儿园与小学的联合,做好幼小衔接,延伸接纳教育的成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