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
摘要: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日本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内外困境,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袁世凯作为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在晚清危亡的特殊时刻,受朝廷指派,在军事方面不遗余力地推行改革,进行军队整治,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后期的统治,也推进了近代军事正规化进程,为近代军事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袁世凯;军制改革;军事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6-0051-04
1 袁世凯军制改革的背景
甲午战争结束后,袁世凯受命训练新式军队,开始小站内训练新军,企图用西方军事模式,塑造与以往不同的战斗力强的新军。袁世凯的军事改革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促成的,具有特定的背景。在甲午战争前期,洋务运动兴办实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后期袁世凯军事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晚清后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大量农民破产,被迫卷入军队,为军制改革提供了大量可供挑选的兵源。帝国主义想要售卖军火武器,掌控中国军权,这种欲望催使下的行动为袁世凯军制改革提供了支持。[1]总之,这些因素都无疑为袁世凯培养新兵,推进军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除了这些因素,以下几点因素不可忽略。
1.1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被击败,暴露了旧军腐败的弊端。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成立了湘军和淮军,这支军队吸收了明代戚继光的训练方法,再加上后来曾国藩的改组,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发挥了作用。然而,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湘淮军队日益腐朽,军纪萧条,缺乏训练,弊端显露,后来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了[2]。战败后,皇帝,太后和执政重臣们意识到,湘军和淮军的战斗力不足以抵抗外国侵略并捍卫统治,必须要组建新的军队以维护国家的安全。直到1894年底,清廷接受了李鸿章的军事顾问汉娜根的推荐,决定训练新军。
1.2 民族自尊心受创
1894年7月,经过长期准备,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缺乏战争准备,虽然在戰争中使用了大量军力,包括李鸿章指挥下的淮军。以及在战争的后半段,调用了刘坤毅率领66000湘军。结果,中国还是被击败了。清政府被迫签署了“马关条约”。战争的失败使朝廷上下的人遭受了巨大的耻辱,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级提出了许多拯救国家危机的计划。但无论是改革派,外交派还是清政府,都主张训练新军,一段时间里,创建新军的声音不绝于耳。后来,许多封建大臣开始支持新军的训练。甚至慈禧太后也开始支持新军训练,这些客观上为袁世凯培养新军提供了政策支持。
1.3 袁世凯自身经历影响
袁世凯出生于军事世家,不爱读四书五经,倒是喜欢读兵书。随着亲人的去世,两个乡试的失败极大地挫伤了袁世凯的自尊心。后来在陈中枢的建议下,他参军并奔赴了事业发展的第一站,朝鲜。袁世凯在朝鲜一共待了十二年。在他留在朝鲜期间,袁世凯曾按照西方军法为朝鲜训练新军,培养朝鲜的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了朝鲜军队的军事实力。再加上他在朝鲜期间解决了“中午兵变”,“嘉申政变”问题,很好地解决了朝鲜的战局,恢复了清廷的威信。袁世凯在朝鲜的军事实践和显示出来的军事才能,使他表现得处处都出人头地,高瞻远瞩。也就是在朝鲜,为他后来独立练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积攒了很多政治资本[3]。中日战争后,袁世凯回到北京,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袁世凯顺势提出了有关训练新军的《尊奉面谕谨拟条陈事件缮折》一奏折。在这个奏折中,袁世凯提出了12点的建议[4],这给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主张后来也被清政府所接受。1895年10月19日,袁世凯又受命起草了两个关于实际具体的培训方案的文件,即《营制饷章》和《募订洋员合同》,12月8日正式奏请光绪帝下谕旨,最终袁世凯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积极进取,通过关系和手段的补充[5],得到了创建新建陆军的重任。
2 军制改革的措施
袁世凯作为当时的军事领域内的重要人物,积极推进晚清军事制度改革。用资本主义军事制度取代了落后的军事制度。他在训练新军时,运用开放的军事教育观念,大力建立军校,重点培养军事人才,建立系统的军事教育体系,对旧军事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军事建制方面: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军制
新建陆军采取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建制[6]。在新军训练开始时,袁世凯认为德国军队是世界上第一支军队。如果中国军事实力要提高,就必须学习德国的军事体系。因此,袁世凯主持编订的《练兵要则》,《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基本内容上都与德国军制很相似。袁世凯创办了一套集步兵、马兵、炮兵、工兵,和后勤兵多兵种于一体的合成军制。其中,工程兵,是专门从事桥梁,地雷,水雷,维修,测量,和电报工作,由于职责明确,大大提高各种军种协同作战的水平,同时也使我们的国家军事制度西方国家的制度相衔接。“新建陆军的领导机关为督练处,袁世凯亲自督练,下设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各处设总办处及专职负责人员。除此之外,还设置了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军医局等军部直隶机关负责具体的工作,这些新式军事和参谋机构所体现出来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是在中国军队首次出现的。
2.2 练兵的方法方略方面:聘请洋教官
在训练上,也与旧军有很大的差别。老军官大多是行伍出身的,他们原来接受的是绿营军或湘淮军事系统的旧式训练方式。然而,新军的军官大多是从外国聘请过来的外国教官,所以新军大部分也是接受的是外国军事法规的训练。袁世凯从德国聘请了10多余名的军事教官,直接教授新军军事演习,炮兵,马术和工程技术。[7]防止外国教练控制这支军队,袁世凯还与德国教官之间,制定严格的雇佣协议,认真规定其职责和权限,要求他们并遵守训练规则。如果有违约,就会立即遭到解雇。这些外籍教官只能负责传授军事技能而没有领导部队的权利。新军的军事力量完全由袁世凯控制,袁世凯严格掌握着训练新军的主权。
2.3 军队纪律方面:严明军律
为了提高军队素养,使军队服从命令,袁世凯还用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他们。他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来约束士兵的行为,如《简明军律》,《操场暂行规则》,《行军暂行章程》等,并严格执行。其中《简明军律》是最严格的规定,其内容主要是关于打仗、行军、住宿、操练等方面,规定得十分详细。在《简明军律》中还列出了一共有十八条斩罪,只要违反了其中一条,就是斩首之罪。例如:“临阵进退不候号令,及战后不归伍者,斩。守卡不严,敌得偷过,及禀报迟误,先自惊走者,斩。黑夜惊呼,疾走乱伍者,斩。官弁有意纵兵扰民者,斩。在营吸食洋烟者,斩。” 这18条斩首令,虽然十分严厉,但是也使得袁世凯练出来的兵纪律严明,骁勇善战。袁世凯还颁布了《禁殴部曲》禁令,禁止官兵长打士兵,严明的军律既尊重了士兵的人格,使士兵对军队又维护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体现出了袁世凯创办新建陆军的现代观念。
2.4 军人待遇方面:优给薪饷
原来的绿营士兵,每个士兵每月只有三两三钱银子,再加有时被上级官兵扣除,其实最后到底层士兵手中的薪饷很少,几乎不够底层士兵维持生计,所以士兵也觉得饷银可有可无,到了无钱可用的时候,就去耍赖,赌博,或者抢大街上老百姓的东西。因为袁世凯来自基层,知道军队的弊端所在,在他练新军的过程中,一个营长月银一百两,外加三百两的公务费。一个普通的士兵入伍后,月银就四两五钱,这与对比当时每旦才一两五钱左右的米价相比,这个时候士兵们的薪饷已经很多了。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军官吃空饷,冒领和克扣士兵军饷,每到发军饷之日,袁世凯都亲自监督发饷。这些措施,在之前的军队发展史上都是没有的。
2.5 重视军事教育,培育新式将领
他把编练新军与军事学堂相结合,1896年,袁世凯在正兵内通过考试招录了“精通文字者二百三十余人”,根据军队不同需要,设置了多专业,多兵种的随营学堂,培养专业军事人才[8]。例如,在军队中直接开设炮兵学堂、步兵学堂、骑兵学堂、德文学堂四所随营学堂,统称“行营武备学堂”。进入学校的人是从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而且入学必须要通过笔试,每季度都要大考,监考官、阅卷管和巡查管都由袁世凯亲自派定,优等者加薪授奖,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军官[9]。除此之外,他还每月从自己的薪金中抽取三分之一,大约二百两银子,并把它作为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发给学生。客观上看,这所军事学堂虽然具有教导队性质,但是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后来在民国军事政治舞台上活跃的5位总统、9位总理、30位督军都是从武备学堂中走出来的。
2.6 征兵方面:改革募兵制,严募兵丁
旧军招募士兵没有太多的条件,因此,质量不高,士兵人数往往供不应求。再加上很多八旗军都是世袭士兵,朝廷实在没有太大必要再重新招募士兵,所以直到清朝末期,基本上战斗力已经很弱了。虽然湘淮等军队采用了招兵制,但由于实行了愚兵政策,即以上级命令是从,以为上级服务为天职”,所以战斗力有限。为了保证士兵的素质,提高新军的素质,袁世凯对招兵制进行了改革。年龄限制为20岁至25岁之间,力气要足够大到能平托10斗之外,步行要每小時走20里,身高要超过一米六,而且不接受抽大烟的士兵,以前有过作奸犯科史的人不要,招募时还要请村里有名望的人作担保。除此之外,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在士兵的招募与晋升方面也会有优势。经过如此严格的士兵选拔,新的士兵的素质远远优于原来的官兵。
2.7 军事装备方面:装配新式武器
虽然湘淮等军事部队部分装备了新武器,但这些武器来自不同国家和国内不同的武器装备制造厂,所以武器质量较差,型号不同,甚至子弹有时也被装到不正确的枪里。为了统一和保证武器的质量,新军放弃了大刀矛,所有的装备设施基本上都从国外购买。再加上当时朝廷政策上支持训练新军,所以也为新军训练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因此,新式军队全部使用的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其中使用的“汉阳造”步枪已经在中国的主要武器之一,直到抗战结束。当中国解放军抵制美国援助朝鲜,使用的武器主要包括“日本风格”,“汉阳造”,还有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武器。其他新设备,如雨具,望远镜也是从西方国家购买的。甚至领子,将士和士兵的衣服,鞋子和袜子都是“黑色的,不允许交错”。
2.8 注重对士兵的思想教育
除了苦练新兵的军事技能,袁世凯还特别重视对新兵进行思想灌输。这一点与李鸿章有些相似。在他之前,李鸿章还特别重视官兵的思想灌输。除了严格的官兵纪律和纪律外,他还认真开展以“忠诚,爱国”为中心的精神教育,使军官素质优良,纪律严明。袁世凯告诉新军,国家现在是举债来训练军队,支援军事建设,各位士兵们也享受了国家的厚待,所以各位士兵应该抱着忠君爱国的思想,为保国家安全而不顾个人利益。新军是一支始终遵守服从和纪律严明军队。为了应对“士兵不识字”的现状,袁世凯还高度概括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召集一批文人编制口诀和歌谣,命令士兵背诵,例如:编写了一首比较朗朗上口的流行民歌《劝兵歌》。他还经常颁发训词,要各级军官召集士兵对话。
3 军事改革的意义
袁世凯在军事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为我国近代军队的建设、近代军事的发展甚至为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改革军制,为近代正规军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这支新军从创立开始,就与袁世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支军队无论是在军事系统方面,还是武器装备方面,或者是士兵训练和军官素质方面基本上已达到近代化水平,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袁世凯将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相结合作为建设军队的两大思想和指导方针[10]。在此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袁世凯按照新的规定编制了各类新式军队,选拔才能卓越军官和具备一定军事和文化素质的士兵,按照实际的作战要求来训练新军部队,奠定了我国近代化军事基础,标志着中国军队已经开始走上早期近代化道路,在中国军队建设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开办军事学堂,推动了中国军事教育的发展
比起读书,袁世凯更喜欢带兵打仗,但是从袁世凯后来的仕途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袁世凯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人。在军事改革中自小站练兵以来,袁世凯在军事改革中的重大举措就是建立了军事学校[11]。“他不仅设立了武备学堂、武备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军官学堂, 还建立了分级教育体制”。各个军事学堂的创办为军队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军事人才,总体上提高了作战能力。除了在国内兴办军事学堂之外,袁世凯为了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他还派出大批学生到国外学习他国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例如派学生前往日本和德国学习。
3.3 改革军制,增强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地位
袁世凯对新建陆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士兵训练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2]。新建的军队已经一扫旧军队的奄奄一息的状态,所呈现出来的新面貌开始吸引了很多中国和外国人的关注。由于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实施的侵略政策也逐步从资本侵入到资本输出转变,再加上帝国主义的国际关系的紧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的强烈反抗,中国军队的力量不断增加的共同影响,谁再想用武力打败中国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中国人尊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4 结语
虽然新建陆军是甲午战争之后政治形势的必然产物,但是袁世凯个人的作用不可低估,因为战后练兵的人有许多,但是当属袁世凯练兵的成效最大[13]。尽管袁世凯最初练兵受命与清政府,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加上他后来的妄想复辟帝制,最终走上了自取毁灭的道路,但不能忽视袁世凯军事改革的积极意义。
与此同时,承认袁世凯军事改革的积极意义并不意味着否定袁世凯在历史上的反动本质[14]。应该看到新军是清政府创办的只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军队,然而,袁世凯在训练的军官和士兵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施加个人影响力,这让这个军队具有一定的私有属性。而且这支军队从产生到灭亡,从来没有对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放过一枪。相反,他以产生就把注意力放到国内的政治局势,这只旨在维护“国防”的军队最终还是成为了一支镇压内战的军队。
注釋
①王爱云.晚清军事现代化历程述论[J].理论与现代化,2012(6):10-15.
②朱恩绂,徐绍桢.简明军旅草案[M].国家图书馆.
③颜小华.袁世凯与清末军事改革[J].昌吉学院学报,2002,(03):79-80.
参考文献
[1] 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
[3] 侯宜杰.袁世凯评传[M].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6.
[4] 张华腾.袁世凯与清末社会变革[J].中州学刊,2013(09):132-138.
[5] 木子.袁世凯权术阴谋奸雄之道[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6] 雷庭华.袁世凯戊戌时期的改革主张及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60-62.
[7] 李宗一.袁世凯传[M].国家文化出版公司,2006.
[8] 王金霞.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D].河北大学,2006.
[9] 佐藤铁治郎著.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M].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2005.
[10] 刘广益.袁世凯的治军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1] 李孝燕.袁世凯与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5.
[12] 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55—1911)[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3] 李彦群.袁世凯与近代军事教育改革[J].兰台世界,2010(17):22-23.
[14] 吴兆清.袁世凯练新军改军制及其历史地位[J].历史档案,1987(01):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