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研究

2019-09-10 18:31何其为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何其为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我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契机。与此同时,新时代对于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量日渐增大,对中医药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目前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针对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新要求,提出了传承创新并重,丰富教学内容;优胜劣汰并行,改革教学方法,推进人才国际化,提升综合竞争力等相对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2;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06.026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ntinue to deepen, TCM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lso bring more demands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of TC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f TCM,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reform suggestions, such as, focusing 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with enriching teaching content,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ith 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alents with enhancing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alent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background an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cultivation.

當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正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深入,对高等中医药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样对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现阶段我国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接触到中医药并从中受益,而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也逐渐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特别是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上更具有西医无法比拟的功效。因此,世界各国人民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也因为中医药的传播而发生转变[1]。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为了顺应中医药发展的时代潮流,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等中医药多元化人才,本文将深入分析现有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新思路。

1.1  实现我国中医药战略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创造和积累,是医疗实践经验的凝聚,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也是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大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将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有助于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促进我国对外全方位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民心基础;有助于全球各国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卫生相关目标,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党和国家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明确将中医药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近些年国务院连续下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将“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战略逐步进行实施,中医药在新时代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1.2  实现我国中医药对外合作的需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6年12月26日共同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2],提出:“中国已与各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86个‘一带一路’中医药合作协议,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对外合作新格局将基本形成,国内政策支撑体系和国际协调机制也将逐步完善,以周边国家和重点国家为基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注册100种中药产品,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随后,2018年11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又印发了《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卫生健康交流合作的指导意见(2018-2022)》[3],其中维护卫生安全、促进卫生发展和推动卫生创新被列为三大重点合作主题,而推动传统医药发展则是促进卫生发展主题中的重点合作领域。“充分利用现有政府间合作机制,加强传统医药政策法规、人员资质、产品注册、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和经验分享,推动在‘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在我国建设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进一步构建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科技研发、产业推广和国际贸易体系。积极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多边和相关区域平台作用,积极参与传统医学发展战略和标准规范研究与制定,推动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这为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1.3  实现我国中医药多元化人才培養的需要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开数据[4],在中医药服务方面,2017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的诊疗突破了10.2亿人次,相较上年增长了5.9%;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到了66.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8.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显示,2018年6月,全国已备案的中医诊所已超3 500家,截至2018年末,我国已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开展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设了1 25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51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和64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发展中持续地扩大其影响力,中医药产业市场规模在持续上升,近几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在2017年,已经达到17 500亿元,同比增长21.1%。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至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3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可见,未来我国传统中医药具有强大的潜在发展空间,因此对高等中医药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2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思考

与欧美国家的“通才教育模式”不同,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效仿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所建立起来的,这种模式可以集中国家资源,短时间内迅速培育大量高度专门化、专业狭窄的“现成专家”。[5]虽然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陆续进行教学改革,例如开设中医经典班、中医实践课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当今社会培养的高等中医药人才还不能满足国内人民大众各个阶段卫生健康的需求,更不能适应新时代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需要,这已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且迫切的任务。

2.1  教学内容不完善

2.1.1  对中医药经典著作研习不扎实  中医药的经典著作有十分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医药治学的根基,其不仅建立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覆盖了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掌握中医药学精髓的必由之径。

据王新陆等[6]统计分析,我国名老中医最早阅读的多为中医经典原文,如《黄帝内经》《濒湖脉学》等;其次是本草药性,如《药性赋》;临床医书最少。“学习经典医著是全面、系统掌握中医药理论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掌握中医药理论体系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中医药理论的精髓”。[7]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大部分的学生从大学才开始系统地接受中医药相关专业的教育,为了在这短短的几年内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中医药知识,各大院校对于中医药专业的授课,更多是以“压缩”过的“精简版”中医药知识为主,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于中医药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与精心研读。但经典医著作为中医药传承的根柢,如不予掌握,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中医药学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8]。

2.1.2  中西医发展不平衡  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授课中,由于知识结构单一,学生大多都未能清晰认知经典著作中涉及的概念,很难表述清楚其内涵所在,更难表达自己对其的理解。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的教学,过分依赖医疗设备和仪器的诊断,中医药文化与技能经常被忽视,典型的“望、闻、问、切”的中医诊疗方法也很难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人员技能有限,中医药服务范围也相对狭窄。

2.1.3  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单一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中医药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中坚力量,其在国际社会的传播不仅是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展示,也有力地提高了中国对外取得的话语权。从青蒿素到针灸学,从疾病诊断、防治到医疗援助,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药已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医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中医药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了解,但由于语言不通、信仰不同、文化差异等各类阻碍,他们对中医药仍旧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目前在我国各类中医药高校中,中医药这种非语言类专业在外国语教育上一直以英语教学为主。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但对于专业课程繁重的医学生来说,大多数英语课程也大多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培养效果欠佳且其他非通用语言人才严重不足。不仅如此,中医药在海外的推广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对比以数据和仪器说话的西医,中医药专业术语很难用医学外语进行精准地表达。同时我国高校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多都止步于外语语言能力的训练,但是面对各国文化传统、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禁忌习惯上的差异,如果不能在语言和文化上进行更深入地交流和沟通,那么很难使海外民众对中医药文化价值有正确的认知。

2.2  教学方法不科学

2.2.1  方法单一,教学互动缺乏  “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践课”传统三段式教育是目前最常见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课堂讲授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育易导致高等中医药人才良莠不齐。大量课程同步开设,短暂时间内同时保证教学和学习质量,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存在巨大挑战。为完成教学任务,大多教师在课堂中依旧占据中心地位,利用大量背诵及练习等方式传授中医药知识,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注入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很少提出质疑,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2.2.2  实训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我国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当今中医药发展的高峰,更是达到新高。截止2018年末,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25所),200余所高等西医药院校或非医药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本科及以上中医类专业在校生达到19.76万人,本科及以上中药类专业在校生达5.55万人。但是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却相对较少,且大多都是“写得出论文,开不出药方”,偏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实践训练的中医师。

2.3  资源整合不充分

2.3.1  國际化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各地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外交、经贸等方面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市场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逐步扩大。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国际化师资团队缺乏,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外国文化和风俗特点,没有学习世界各国创新的教学、研究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国际化的视野,尤其是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的专任教师编制和配备严重不足。据调查显示,两三名教师承担一个专业的课程情况相当普遍,与此同时还需要兼顾行政工作和科研任务,根本无法承担培养出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高等中医药人才的重担。

2.3.2  全球合作交流平台少  早在三十多年前,中医药就已经走出国门,截止2016年末,中医药传统文化已经传播到了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与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签订的双边或多边“一带一路”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项,中医药成为我国与非洲、中东欧、东盟、欧盟等地区卫生经贸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目前为止,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与国际一流大学间的教学科研互动不多,与国外组织的学术交流平台相对较少。

3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思路

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是未来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时代使命和自身内涵提升的发展需求。首先要实现“两转变”:一是要实现从内向型到国际型的转变,将视野投向世界,推进中医药“走出去”;二是实现从专业人才到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转变,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各层次的交叉、融合、渗透与协调发展,加强实证科学手段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其国际视野。

3.1  传承创新并重,丰富教学内容

3.1.1  完善中医药选修课程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更好地为开展海外“一带一路”中医药卫生合作并推广中医药文化提供人才保障,我们需要构建以提升传统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课程培养体系。坚持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基础,在保证其足够课时的情况下,开设“难经选读”等一系列的中医药专业选修课程,加大独具中医药特色的通识课程的建设力度,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面,同时为学生推荐一系列课外中医书籍,如《药性赋》《医学三字经》《中医入门: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脾胃论注释》《中国医籍考》《方剂心得十讲》《熊继柏讲内经》和《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1》等,阅读的程度从“通读”逐渐加深到“研读”,提高其临证分析能力[9]。潜移默化中为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打牢“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也让学生能够基本形成中医药思维的雏形。

药膳、针灸、推拿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养生治病理念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其不仅实用性极强,更是安全可靠、简便易学,可以将之作为科普性课程出现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上,让其能够更真切的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内涵和魅力。在掌握简单有效的防治手段期间,也能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巩固和发展中医药思维。同时,开设“世界各国传统医学概论”“世界各国卫生体系”等非中医药专业选修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全面了解各国传统医学的基本情况,从而能够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更好地让中医药文化被当地所认可,为海外中医药的推广奠定基础。

3.1.2  注重中西医教学内容的融合  中医与西医,虽然从哲学基础和诊疗理论上存在极大差异,但两者对生理结构、生理现象,以及病症、病征的认识和表述,基本能达成共识、保持一致[10]。从针刺麻醉到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中医药扶正疗法与现代肿瘤治疗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新模式的建立,到活血化瘀疗法用于心脑血管病防治,脾胃学说的探讨等,诸如此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都是在保留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以创造性思维为导向,提出新的假说,并在先进的技术验证下才得以问世且令人信服。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结合国内外社会的需求和自身教学的实际学科优势,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课程体系,其中包含中西医结合的必备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以及中西医结合规律性与方法性的把握,使其能够汇聚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精髓,以改变教学内容混杂不明、缺乏特色的现状。同时明确以“培养中医技能扎实并具有丰富西医知识的中西医结合的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开设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如《中西医结合史》《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学》等,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各自的特点与优势,科学地看待中西医结合,特别是在西医某些弱势领域,如养生保健领域,针对性地开设并推广相应的中医药优势课程,更好地发挥传统中医药特色,为海外中医药文化的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3.1.3  加强中医药人才通识教育的力度  秉承“深度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理念,将国际化中医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搭建能够有效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平台。如与国外的知名高校合作成立传统医药合作交流平台,实地的学习各国传统医药知识和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在多元化环境中克服文化和语言差异的能力,全面观察问题、细致分析问题和彻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快国际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或者课程,提高双语课程的开设程度,有选择性地增设如中医药小语种、国际贸易、知识产权、国际文化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实现与海外实际需求接轨。

3.2  优胜劣汰并行,改革教学方法

济南大学李金屏教授曾道:“大学课程的设计都是在确认培养方案后经过专家反复论证过的,每一门课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基本上互相之间都能够较好的衔接成为一个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理论上是没有‘水课’的。”[11]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水课”确实频繁出现在大学课堂,老师不精心备课,照本宣科,课堂内容乏味,既不能训练学生的能力,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素质,这样的“水课”必然无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相较之下,“金课”也可能并不是含金量最高的课程,但是老师愿意下功夫准备教案,用心培养学生,有讲课技巧,同时学生也愿意听,那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课程。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下我们要做的就是逐渐淘汰“水课”,全力打造“金课”。

3.2.1  线下“金课”是基础  “金课”的最主要的渠道还是通过课堂教学,但要摒弃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式学习为主的教学,其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由教师引导其自主地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专业问题。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要更多的应用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导入、小组讨论、操作实践、撰写报告和总结归纳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以此来实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书本知识外,还可以全面提升其实践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

3.2.2  线上“金课”是辅助  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中医基础理论、诊断防治、中药学、针灸学等课程覆盖面广泛,在难度深度上也各有不同,仅靠线下老师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利用“慕课”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在时间上更灵活可控,课程内容上可以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的备课时间大量减少,可以更专注的进行学术研究,也可以更专心地打造“金课”,在根本上让这些缺乏实际价值的“水课”减少。

3.2.3  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进阶  深入推进“互联网+中医药”,用线上“金课”进行适宜本地化发展的改革,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积极应用线上“金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因“校”制宜,创新多种模式,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例如小规模在线课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在线师生讨论互动,充分学习理解课堂内容,教师则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对课程提出针对性建议,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同步提高教学质量。

3.2.4  社会实践“金课”是训练  实践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核心要素,是中医药生命力的根植所在。在院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学生中医药技能的实践,加大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课时,充分利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指导对学生进行临床中医思维、临床知识、临床技能的培育。同时开设一系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讲座,邀请有创新学术思想、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相关专家进行集中授课及研讨。使其能够累积临床的实际经验,真正地学以致用,在中医文化和理念的熏陶中,更好地成为未来工作和生活之中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3.3  推進人才国际化,提升综合竞争力

3.3.1  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国内自主培育、国外定向引进、国内外联合培养等途径加快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各院校应设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继续深造与跨专业学习,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国内外各类培训和进修,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拓宽全球视野,开拓教学思路,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国际化水平,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外向型师资,以更好地承担起中医药与世界双向接轨的重任。与此同时,各院校可出台各种措施招揽国内外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对于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高校留学或从事中医药相关研究的“海归”,高校应提供更优越的政策。同时,可邀请曾在中国留学的高等中医药留学生进行讲学交流,或聘为客座教授,争取各方资源,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3.3.2  搭建国际化人才交流平台  打造国际化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国内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药海外中心和海外中医孔子学院等平台的建立。与国外相关机构共同创建基地,开展学生互换,推动国内学生到海外交流,通过实践,减少对驻外工作的偏见,增强自主性和创造力。如选派优秀学生前往国外的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或国内的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进行实践和学习,多方协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入国际化舞台做铺垫,同时吸引国外学生来华学习和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双方国情,理解双方文化,拉近双方距离,在彼此文化差异间找到共同点,用对方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诠释中医药,以此推动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

4 小结

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进入了新时代。面对中医药在全球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新需求,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应积极地探索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出一批中医药理论基础夯实,具有中医药思维,能够在复杂多元的需求环境下进行实践和创新的高等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  磊,李海英.“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医外交[J].中医药文化, 2017,12(5):54-5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J].中医杂志,2017,58(4):31.

[3] 于梦非.全球卫生治理的中国担当[N].健康报,2019-05-18.

[4] 栗  征.《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12):205.

[5] 许建领.走向综合化:发达国家大学课程结构模式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102-106.

[6] 王新陆,付先军.名老中医成长因素分析及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医教育,2003,22(1):7-12.

[7] 程  革.关于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J].中医文献杂志,2008,26(1):26-27.

[8] 李如辉.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J].中医文献杂志,2008,26(11):26-27.

[9] 申玉梅,彭  烨,黄献平.高等中医人才非智力成长因素培养途径探析: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143-146.

[10] 张  丹,肖  平.生态翻译观视域下李照国译《黄帝内经》的适应性选择分析及启示[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138-142.

[11] 唐  芳.“水课”脱水——这次要动真格才行[N].科技日报,2018-09-27.

猜你喜欢
中医药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