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家形象对于提高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文化传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而形象宣传片因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直观性更强成为了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手段。《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位普通人物的中国梦为立足点传递了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的昂扬斗志和坚定信心。本文意在以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为例,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分析其国家形象的建构,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 多模态隐喻 国家形象
一、引言
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信息资本”运作与流动,称为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也成为西方强势国家实现全球扩张的方法(单波、刘欣雅 2017:1)。在现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建构显然已经了一种提高国际地位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手段。近些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军事等高速发展,但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看待中国的目光还是停留在那个曾经落后的中国上。显然,中国急需塑造自己的形象,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同时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形象日趋成为国家交流中的一个重要媒介。中国现在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强国,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界的种种质疑与偏见,因此急需让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而国家形象宣传片凭借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直观性更强成为了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手段。宣传片借助图像,声音,音乐等多种模态共同作用进而达到其交际目的,且隐喻也是其常用手法之一。2017年10月,中国推出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中国梦”为大背景,聚焦于六个来自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普通人的中国梦,运用图像,音乐,语言,色彩等多种表现方式,展示了中华民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信念以及昂扬斗志。本文意在以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为例,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国家形象建构。
二、文献综述
Nagashima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形象这个概念。通过比较日本和美国商人对外国产品的态度,Nagashima认为国家形象由许多变量所塑造,包括代表性的产品、国家特征、经济和政治背景、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单波、刘欣雅 2017:15)。张德禄(2009)指出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形象宣传片也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
已有众多学者对多模态隐喻进行了界定与探讨。多模态隐喻研究使基于语言研究所观察到的概念隐喻及相关结论在其他非语言模态隐喻的观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使语言范畴内的概念隐喻研究成为涉及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赵秀凤 2011)。提到多模态隐喻,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及“模态”这一基本概念。Forceville(2009:22) 将模态定义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Forceville(2009:23) 将模态细分为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接触这九种模态。
国内外的学者都曾从多模态的角度对隐喻进行分析,Charles Forceville(2006)将多模态隐喻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或主要由两种的不同符号模式呈现的隐喻现象,在 很 多 情 况 下,其 中 的 一 个 符 号 模 式 为 语 言 符 号”。赵秀凤(2011)指出多模态隐喻也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多模态隐喻是指该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从属于两个不同的模态范围,而只要存在两种及以上的模态共同参与了该隐喻的建构则可以被称为广义的多模态隐喻,也就是说,即使呈现模态相同,也可以算作是广义上的多模态隐喻。本文也将从广义的多模态隐喻角度探讨《中国进入新时代》中的国家形象建构。
多模态隐喻的手法在各种宣传片的意义传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某一图像构成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也能构成 图 像 隐 喻,但 是 图 像 隐 喻 是 否 成 立,则是依赖语言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语言不仅提供多模态隐喻识别的线索,同时也引导并限定人们对多模态隐喻的解读(潘艳艳、张辉2013)。
隐喻可以从其源域和目标域所属模态的角度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 从隐喻的表现形式,功能和效果,认知特点等角度,我们可以把隐喻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等几种不同的类别(束定芳2000)。本文将从根隐喻与派生隐喻的角度分析多模态视域下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国家形象建构。
三、《中国进入新时代》中的隐喻
《中国进入新时代》从七个来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普通人物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梦:“我长大了要去北京看天安门”“让我们生产出的高铁更快更稳更安全,连接世界,造福人类”“航空公司愿意买,飞行员愿意飞,乘客愿意坐的中国的商用飞机”“希望中国可以维持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发展”“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全中国贫困户不是贫困户,全部要过到好生活”“立足本职岗位,矢志仪仗事业,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该宣传片立足于根隐喻“‘新时代’是一个需要全民族共同奋斗的伟大旅程”,从而引发以下派生隐喻,进而进行国家形象建构。
(一)笑脸隐喻:中国夺取新时代伟大胜利的信心
该宣传片从二分三十四秒到二分四十秒选取了藏族小女孩,焊接机械手操作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院院长,国内陆金所CEO,牡丹集团工人,普通农民,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执行队长七位人物的笑脸的特写镜头为图像模态,并将习近平总书记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演讲“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以声音和文字模态呈现,图像背景也由庄严严肃的红色主背景色变为了七位人物所处的生活或工作环境,背景音乐部分也由舒缓转为激昂。这六秒钟的画面以图像,声音,颜色, 音乐,文字模态隐喻了中国人民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夢的憧憬与信心。采用七位普通人物的笑脸,间接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的笑脸剪辑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强大的感染力传递着微笑背后的含义与力量,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与乐观,反映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塑造了当代中国开放自信的形象。这七个笑脸立足于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普通人,隐喻了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努力与奋斗,以此呈现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太阳隐喻:中国是东方升起的太阳
在二十秒,二十二秒,三十七秒,五十七秒,一分零五秒处人物上方均出现了太阳,作为文字模态,在二十秒和二十二秒处配以“中国进入新时代”,在一分零五秒处配以“我的中国梦”,此处以太阳为源域,中国为目标域隐喻了“中国是东方升起的太阳”。太阳素来就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此外,太阳又有祖国和家乡的象征意义,如闻一多在《太阳吟》中以太阳象征祖国和家乡,借此表达思念之情。该宣传片中的太阳图像与本片主题“中国进入新时代”中的“进入”遥相呼应,太阳升起隐喻了中国进入新时代,预示着中国将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也间接渗透着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在追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该宣传片借“太阳”这一多模态隐喻建构了中国将禀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识进而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国家形象,这一国家形象建构极为有利于中国获得国际共识。太阳向来代表了博爱与温暖,这一隐喻传递了中国一直以来贯彻的和平发展道路,也从侧面驳斥了西方某些国家的“中国威胁论”。
(三)背影隐喻:前方是重要的
该宣传片以七位普通人物的前行背影建构了多模态的方位隐喻,源域为图像模态的背影,目标域为文字模态的“前方”。宣传片中藏族小女孩,焊接机械手操作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院院长,国内陆金所CEO,牡丹集团工人,普通农民,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执行队长七位人物的镜头都是由背影切入,并且在二分四十六秒到二分五十一秒时段中是七位人物前行背影的镜头剪辑,以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声音模态,作为听觉模态,音乐部分也达到了高潮,增强了其画面的感染力。七位人物堅定的步伐前行的背影,隐喻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昂扬斗志以及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决心。
(四)长城隐喻:新时代的中国将奋勇前行
该宣传片末尾二分四十一秒处出现了长城的俯瞰图,蜿蜒盘踞在崇山峻岭上,并以习近平总书记慷慨激昂的演讲“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声音模态为背景,此时的背景音乐也由舒缓转入了激昂部分,以长城隐喻中国,多种模态相互作用以此隐喻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是一条腾飞的巨龙。长城对中国人来说,象征着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决心与力量。在《义勇军进行曲》中也提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足以证明长城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非凡。因此,长城无论是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等方面,都是一张直观又客观的名片。在此隐喻了中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决心,也展现了中国对于新征程的种种阻碍都将无所畏惧。
(五)中国梦隐喻:梦是实体
该宣传片以概念隐喻的形式将“梦”作为“可以通过努力奋斗获得的实体”,与此同时,该宣传片通过记录七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普通人物的中国梦,以此隐喻了“中国梦由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所构成,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该隐喻也是基于全片的根隐喻“‘新时代’是一个需要全民族共同奋斗的伟大旅程”。中国梦的实现是这场征程中的目标,现在的中国是这场征程的起点,而中国梦就是这场征程的最终目标。
(六)山水隐喻: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柱
在宣传片一分零六秒处呈现了一幅山水交映的画面,以蓝色为主背景色,画面右上方是中英文的“我的中国梦(MY CHINESE DREAM)”文字模态,并突出了“中国梦”三个字,最后也以此作为结束。在空间构成上,左边和右边在各个领域中都被赋予了意义,就时间而言,左边是关于过去的,右边是关于现在的;就普遍性而言,左边是一般性的,右边是具体的;就聚焦而言,前景是焦点,背景是非焦点;就圆心而言,中心是更加重要的,神圣的,公共的和融入性的(Kress & van Leeuwen 1996)。在图像符号学中,图像的成分在其图像凸显的基础上达到平衡,是几个因素互动的结果,比如相对尺寸,聚焦程度,细节和结构的数量,色调对比等(张德禄,2015:28)。该宣传片中以虚化的图像模态突出了“中国梦”这一文字模态,隐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是实现中国梦强有力的支撑,并且该镜头将藏族小女孩的背景置于构图的中心位置,暗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借山水传递国家意义的传统。在此,山水交映隐喻了国家文化,借以传递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也正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柱。
四、结论
《中国进入新时代》以隐喻为基础框架,借助图像,声音,音乐,色彩,文字等多种模态,宣扬了中国梦的理念价值及民族精神,塑造了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外宣语篇及宣传方式,该宣传片借助多模态隐喻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其感染力与渗透力,更有利于达到其传播效果。但该宣传片隐喻中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大多基于本国文化的概念理解,基于本国国民角度上,有利于达成共识以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及国家意识的目的,但基于对外角度上,容易造成与受众之间的理解偏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C.Urios-Aparisi. (2009). Multimodal Metaphor[J].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Forceville,C.(1996).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 London: Routledge.
【3】Forceville, C. (2006).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Agendas forresearch[J].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4】Kress, G. R. & T. van Leeuwen.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5】潘艳艳,张辉. (2013).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J]. 外语教育,(1): 11.
【6】单波,刘欣雅. (2017).国家形象与跨文化传播[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束定芳. (2000). 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J]. 外国语,(1): 20.
【8】张德禄. (2015).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J].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张德禄. (2009).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1): 24.
【10】赵秀凤. (2011).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 外语教育,(1): 1.
作者简介:徐琳(1997-),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研究生,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