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瑾
摘 要:人才培养德育为先, 道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体育教学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功效。对此, 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应充分重视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恰当渗透。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因此,只有不断地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渗透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德育
1 前言
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于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小学体育中渗透德育教学,能够较好的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道德水准的提升。德育在体育教学的渗透, 最根本的就是在于“以学生为本”, 充分的尊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将德育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中的“德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使“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内化为学生们个体的良好的思想品德。
2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21世纪的更高要求。
3 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优势
在小学课程中, 体育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 体育教学给予了教师更多机会带领学生从事户外活动, 拉近了教师与学生距离, 这正是体育德育的优势所在。因为学生在进行锻炼时, 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比较兴奋, 在此种情况下, 小学生极易受到感染, 容易在一举一动中将个人品性展露无遗。这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仔细观察并为日后的德育打好基础的良好契机。
4 德育在小学体育中如何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行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的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在课程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4.1 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不外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虽然小学体育教学中只有这两方面内容, 但是这两类教学中也可以创新性地插入德育教育的内容。比如小学生在羽毛球这种运动的学习中可能会产生急功近利而忽视以柔克刚也能制胜的道理, 体育教师这时候可以强调小学生的心理锻炼, 让其树立不畏艰苦稳中求胜, 技术娴熟之后方可胜利险中求。
4.2 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
作为教育的表现着,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 教师在课堂上若经常迟到早退, 或者是教学态度不严谨等一系列不良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因此, 教师应充分重视对自己一言一行进一步规范。比如: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教师也难免会出错, 当学生指出这一错误之后, 教师若能够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 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也能够成为学生現在、未来的学习榜样。为此, 小学体育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修养,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懂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迪。
4.3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要默契配合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意味着教师间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际关系上来,所以教师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的过程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更要耐心帮助,绝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学生再做一两次练习。这时,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而对于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他们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4.4 强化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教学与小学体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体育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德育教学理念,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要求教师善于寻找和把握时机, 在课堂中发掘可以实施德育教学的机会。教师可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方面进行规范和强调, 在课堂中注重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礼貌用语, 规范课堂纪律, 让学生严格遵守, 从而培养其守纪意识与文明礼貌。
4.5 在评价中进行德育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犹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受到挫败的儿童重树信心,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一味的表扬,事事赞赏,这不仅会使赞美变得毫无意义,而且会使其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而过于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学生的兴趣,使其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笔者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不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身体;言行避免粗暴;就事论事,不以学生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5 小结
21世纪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除了能力与知识水平外,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 因此, 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十分必要。对此, 教师应整合现有资源与条件, 积极探索并尝试如何更有效的将德育渗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