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成长教育(六)

2019-09-10 07:22王耿张治水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6期
关键词:忠信儒家孔子

王耿 张治水

[经典重现]

子张①问曰:“令尹子文②三仕③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④,无愠⑤色。旧令尹之政,必以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⑦乎?”曰:“未知⑧,焉得⑨仁?”

——《论语·公冶长篇》

注释  ①子张:孔子的学生。②令尹子文:令尹,楚国执政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做过楚国的令尹。③三仕:三,此处为概数,可译为“几”。仕,做官。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间相隔28年。在这28年中,他曾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④三已之:已,停止,这里指被罢免。之,代词,指令尹的官职。⑤愠:恼怒。⑥以:以,把。⑦矣乎:语助词。⑧知:通“智”。⑨焉得:焉,疑问词,怎么。得,具备。

[作家小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錄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经典解读]

译文  子张问孔子:“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没有喜悦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令尹),没有怨恨的神色。自己在任期间的事务和处理的方法,一定告诉新上任的令尹。子文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说是尽忠了啊。”子张再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他的智还没有显示出来,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核心密码  忠于本职。“忠”不等于“仁”。在儒学道德体系中,“仁”是比“忠”更高一级的道德范畴。“仁”的核心要义是“爱人”,这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的普世之爱;而“忠”的基本内涵是忠人之事,即有所授任就应当每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这是一种强调下对上必须尽心尽责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以当子张向孔子求教楚国令尹子文旧事时,孔子认为子文为楚国令尹,出则尽忠于国事,处则授政于新令尹,无论进退均无喜无忧,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在道德修养方面已经达到了“忠”的境界,至于“仁”则还算不上。

从言辞上看,孔子对令尹子文的行为是赞许的,但是,在子张问他是不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时候,孔子并没有完全认可。他认为“忠”只是“仁”的一个侧面或者一个部分,这里的“忠”,更多的像现在我们常说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忠于本职之事。孔子认为令尹子文是一个具有职业道德的政务人员。

[经典启示]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留下了“执事敬”“修己以敬”等话语,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荀子也说,“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解释道,“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

[经典重现]

季康子①问:“使民②敬,忠③以④劝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⑥,则敬;孝慈,则忠;举⑦善而教不能⑧,则劝。”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鲁国的正卿,是当时鲁国的权臣。“康”是谥号,“子”是尊称。②使民:统治人民,使其服从自己。③忠:“敬也,尽心曰忠。”(《说文解字》)④以:通“与”,介词,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⑤劝:劝勉,勉励,激励。⑥临之以庄:临,从上向下看。引申为对待。即用庄重的态度来对待百姓。⑦举:双手托物。引申为尊崇。⑧能:友好,亲善,和睦。

[经典解读]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恭敬、忠诚并且互相勉励,应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如果)你能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对父母孝顺、对后辈慈祥,那么他们就会尽忠于你;(如果)你能任用贤德之士,又能教育品行低下的人,那么他们就会互相勉励而努力工作了。”

核心密码  孔子主张统治者应具备良好的品德,并以优秀的品行修养来处理政事。他认为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爱民如子,举贤任能,老百姓自然会对当政者尊敬,竭诚尽忠而努力工作。

[经典启示]

“为政以德”是儒家的治国方略和为政原则,儒家认为要天下大治,执政者自身就要有表率万民之德。只有为政者具备了从政治国的良好形象,具备了优秀的品德和修养,才能担当起治世的神圣使命;同时,儒家又认为执政者的道德也应该包含对权力的制约和规范。 

儒家“为政以德”理念为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德行”上为全社会做出表率;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在知法、懂法、守法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其约束、规范的作用,自觉地把“至善”的道德智慧付诸实践。

[经典重现]

定公①问曰:“君使②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③,臣事君以忠④。”

——《论语·八佾篇》

注释  ①定公:鲁君,姓姬,名宋,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定”是谥号。②使:使令。③礼:秩序。④忠:公正而尽力。这里不是指对一人一姓之小忠,而是指公正无私辅助天下之大忠。

[经典解读]

译文  鲁定公问:“君王役使臣子,臣子侍奉君王,各自应该怎么做?”孔子回答说:“君王应该按照礼节来役使臣子,臣子应该真心无欺地侍奉君主。”

核心密码  何谓“君臣相处之道”?孔子认为君役使臣,要依照礼的秩序安顿贤人,即按照国家体制大纲、社会组织规范,将应有的架构及名称、应有的职守、应有的权利等赋予贤人,使贤人为其所用;臣侍奉君,当不违公正无私与尽心竭力。君有君的职守,臣有臣的职守(尽忠报国),都做好了就合乎礼,谁没有做好就是无礼。

做领导的对下属要以礼相待,这是尊重下属的人格。现在讲的人权,下属有做人的权利尊严,你得尊重他。你制定的规矩,自己带头遵守。譬如说一个企业有企业的规矩,要求员工不迟到,那做领导的自己就不能迟到。老板不迟到了,员工哪敢迟到?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以,领导要带头守规矩,这就是使臣以礼。做下属的对于领导要尽忠尽责,领导交代的任务工作,一定认真做好,不马虎、不苟且、不拖延。这样君臣关系必定和谐,上下和睦,必定兴旺。

[经典启示]

鲁定公向孔子请教御人之术,即怎样领导人,属于权术问题,孔子回答的却是领导之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当时,社会已不注重德政,只讲求权术,急功近利。孔子用这个回答批评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劝诫鲁定公要注重德政的建立。作為一国之君,不要总想着御人,总想着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下属忠于自己。而是要行德政,对待下属要以德服人,要用真心对待下属,下属必定能感知到你的真心,必定敬佩你的德行,进而衷心拥护你,这才是万全之策。试想,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论你用金钱、官位还是其他,必定有满足不了的时候,那时他就会心怀怨恨,不忠心以侍,所以权术总有穷尽之时。只有德政,能使人真心信服,并愿意永远追随你。

[经典重现]

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④友不如己者⑤。过⑥,则勿惮⑦改。”

——《论语·学而篇》

注释  ①重:庄重,自持。②学则不固:所学也不稳固。③主忠信:以忠信为主。忠,尽己之心。信,始终不渝,诚一不二。④无:通“毋”,不要。⑤不如己:指不忠不信的人,和自己的志趣不一样的人。⑥过:过错,过失。⑦惮:害怕,畏惧。

[经典解读]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知识,所学知识也不稳固。行事当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本。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犯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核心密码  做人惟在忠信。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应当具有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给人以稳重可靠之感。要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行事当尽己之心,始终不渝,诚一不二。善于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而且有错必改,这是君子自我修养相当重要的原则。

[经典启示]

厚重是一种修养。厚重的反面,就是浅薄。厚重,才能容纳、吸收。浅薄之人学习,表面上一听就懂,实则用起来就不行。人当以忠信为本。要善于与忠信的人、与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要善于关注和学习别人胜过我的地方,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闻过则喜,并且善于欣赏他人的优点。

(责任编辑 / 刘金华)

猜你喜欢
忠信儒家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知命
百岁“武痴”
百岁“武痴”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高管偷腥“小萝莉”难脱身,逃亡千里血案收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