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亚
我校立足于学生的现有状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基础,基于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思考,力求通过对学校空间结构进行解剖与再构。对课程资源、教学组织、学习方式等进行重新探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着力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科学创新、动手实践、合作反思等综合素养。
以课程化为定制要求,构建延展性教学资源。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即学习空间具体有课程性。学校的主题建筑之间都有长廊相连,三楼的长廊匹配于学校的“绿色智慧”课程,不仅满足于连接、展示的功能,更成为开展学校特色课程的学习空间。这里有鱼花共生的生态链系统,有绿色水培植物墙,有水培标本,有张贴在墙上的自动灌溉的模型示意图,有摆放在橱窗架上的学生自己设计的自动灌溉装置。鱼花共生生态水族馆里,养鱼的水富含有机肥,用于滋养种在墙壁上的花草,而花草的根系又静化了水,回流回水族箱中养鱼,鱼花共生,和谐而处,生趣盎然。水族箱中四季恒温,水藻飘摇,鱼虾游弋,小海龟自由爬行……科学课、综合课,学生来到这里可以研究动植物世界和谐共生的奥秘,平时也可以拿起画笔、彩泥用艺术的创造再现生命多姿多彩……创客教室更像是一个创意工作坊,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加工制作类工具:传统的锯子、刻刀、3D打印、电脑喷涂等。在这里,师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课程的教学:创意化的作品从思考到构图,从零件到整体,从生产到检验,从展示到评价,过程可视化。
以人性化为设计理念,满足多样性学习需求。绿色智慧学习空间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一楼设计成打开式的图书馆,馆内阅读与长廊阅读相呼应,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相补充。学生除了传统的借阅、荐读、鉴赏活动以外,可以通过阅读交换机进行查阅、点评,还可以进行图书预约,参加好书漂流、展示等活动,参与性更强。二楼是传统文化体验学习空间,这里有文化体验区、开放式会客厅、书画创作室、多功能录播转播室等,师生可以在这里感知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亲切和鲜活。三楼、四楼是信息科技创客文化中心,包括数据中心网络电视台、创客教室、信息中心、绿色生态长廊等功能室或功能区。
以开放性为行动导向,链接未来化社会生活。绿色智慧学习空间,像一个开放的学习超市,能满足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水平的儿童甚至成人一起学习的需求和愿望,体现出“学校即小社会,社会即大学校”的时代理念。“小飞侠商学院”就体现出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它是我校“绿色智慧课程”与“小飞侠德育课程”共同协办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小飞侠商学院”之“种植乐园”为例,它整合学校绿色种植基地、广播站、电视台等阵地,开发了“种子店、在线种植、采摘之乐、成果分享”等内容,通过孩子们自主设计课程、招募成员、策划活动,锻炼了学生综合协调能力与实践能力。绿色智慧学习空间还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让家长、居民、社会人士进行入共同的空间系统,变社会为“大学校”,化学校为“小社会”,形成共同成長的生命共同体。例如:学校通过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社交群软件或平台,定期发布“小飞侠商学院”或学校其他活动的项目发布会、体验活动、展评活动等,邀请有能力或资源的家长、老师、社人士成为特别顾问或后援团成员,共同协办项目,同时开放项目时间和空间,让学校里的学生和家长、老师都参与其中,选择不同的项目或岗位进行体验,在过程中收获“大学校”与“小社会”所承载的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的价值追求。
以生态性为建设指南,配置特质化学习空间。绿色智慧学习空间应匹配于未来社会的生态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理念化的特质化配置成为必然要求。学校空间配置时,可循环使用的环保性材料成为首选。二楼长廊的书画空间,留有黑板、书写石,学生可以蘸水或执笔在上面涂鸦、临帖、作画。每个教室里都配备了室内外自动换气系统、绿植养护空间、垃圾分类空间:学生自己动手养护绿植改善室内环境、自己进行垃圾分类处理、自己根据教室的空气情况启动换气系统,培养了学生主动改善生活空间的生态意识。
以创新性为目标追求,搭建自主化发展平台。学校利用固定和流动的空间,不断为学生搭建自主化创新发展的平台。学校的自动循环饮水机上方,设计成专题的名人故事栏,抽拉式的布置,便于每月更换。每月主题活动月都设定创新竞赛板块,例如美术创作、音乐创作、写作创作、数学创作、运动创作、科技创作等,活动成果都会及时展示于每层长廊的学生成果区。
绿色智慧学习空间的建构探索,是学校课程空间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对课程模型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整合融通、学习方式的改变、创新技术的运用,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