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权
小瑄平时说话很喜欢反问。同学问他:“你昨天去看电影了吗?”他会反问:“你说呢?”爸爸问他:“你下周几考试?”他会反问:“您没看我们班微信群吗?”……
作為一名热心肠的人,小瑄经常帮助同学,但他在班里没有很好的人缘儿。他的成绩很不错,可到了选学习委员的时候,很多同学没投票给他。这都和小瑄的“习惯性反问”有关系。
生活中,喜欢这样反问的人挺多。其实,同样是回答,小瑄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改“反问式回答”为“描述式回答”,人们听后的感觉可能完全不一样。
假设同学问小瑄怎么解答某道题,小瑄确实不知道。他习惯性反问“我怎么知道”,会让同学觉得他很不耐烦、不愿意答疑解惑,让同学产生不好的感受;而他客观地告诉同学“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会让同学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小瑄确实爱莫能助。
人与人交往,说了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说的话在别人听来是什么意思。我们有时会责怪别人不讲义气、误会自己,当然世界上有不珍惜友谊的人,不过大多数人是很重视友谊的,因此我们可以适时反思自己: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恰当吗?我们的言行能让别人感受到友好吗?以“反问式回答”为例,小瑄已经习惯了这样,可能觉得这样无伤大雅,或者根本就没想过这样会给别人不愉悦的感觉,但这并不代表别人都能理解或接受。
说话、做事时,我们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而不要总是强调“我就是这样的”。当然,你可以“就是这样的”,那么别人也可以“就是和这样的你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