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全
生于钧瓷世家的孔相卿.12岁已能瓷板作画,15岁学习陶瓷制模工艺,22岁在父亲孔铁山的指导下,创烧出的钧瓷及官瓷高仿作品,其品相可与传世官瓷媲美,遂打入国际市场,尤其在东南亚做得风生水起,赚其外汇。1987年,24岁时率弟弟们成立孔家钧窑有限公司,就此拉开了孔家钧窑征战艺术品市场的序幕。
钧瓷艺术产业化发展
谁说钧瓷艺术不能按产业化发展?1993年,孔家钧窑在神重率先创烧液化气钧瓷窑炉并向行业推广,平均每天生产出数百件造型新颖、色彩亮丽,深受人们喜爱的钧瓷产品,其销售占整个神重钧瓷销售市场的80%以上,每天收入不菲,使孔家有了进一步扩张的资本,按孔相卿的话讲:“要进军艺术品市场,首先要进入资本市场,没有资本,你拿什么去搞艺术。”这是理念,也是孔相卿要的一个过程。
由中国书法大家启功先生亲笔为孔家钧窑书写的“莫道世上黄金贵,不如孔家一把泥”的广告词,彰显了孔相卿先生的自信和胆量。1995年起,这广告几乎铺满了神重、禹州、许昌及省会郑州,当时孔相卿才刚过而立之年,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有人笑话他,说他是有钱烧的。然而,孔相卿不信邪, “我就是要把钧瓷艺术品做出身价来”,硬是凭着过人的胆量和实力,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拉到了孔家钧窑,每年为孔家钧窑创造了上千万元的收入。这,既是观念,也是孔相卿创造的神话。
量大并不等于不精。孔相卿说: “工艺做不精,就不要搞钧瓷。端庄、大气、厚重是钧瓷的本色,但钧瓷绝不是粗糙、笨重的代名词。”孔家钧窑的四个兄弟各有明确的分工,孔相卿的二弟孔民生重点负责管理及工艺控制;三弟孔红生重点负责企业战略,对外交往;四弟孔春生重点搞市场对接,抓经营;孔相卿亲自担任孔家钧窑的艺术总监,全面抓技术、上层次。多年来,他以“一器多法”“以器定法”取代了传统的“一法多器”;釉料在传统配釉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创新,开发出了上百种生产钧瓷的釉方。这种当代钧瓷生产工艺体系的整体推进,使孔家钧窑在生产工艺水平上始终处于行业的领导地位。这,既是技术,也是孔相卿的立足之本。
2007年1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公布,河南仅有的两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额均被钧瓷人包揽,孔相卿名列其中。2012年8月,孔相卿所领导的孔家钧窑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是继1955年周恩来提出“一定要恢复五大名窑”指示精神57年后,钧瓷界酋获殊荣,开“五大名窑”复烧成功之先河,这对孔相卿来讲,更是其实现人生梦想的一个新的跨越。
1,伟人尊——一件独具匠心的作品
这件作品是孔相卿2005年独具匠心地采用虚拟空间的设计方法,将器形轮廓线设计为毛主席侧面微笑剪影轮廓,线条清晰流畅,使伟人神采跃映眼前,且上半部首次使用黄金镀层加以装饰烧制而成。寓意:在伟人光芒照耀下,社稷四方永铸太平,民享恩泽,世代永祥。该作品2005年9月被毛主席纪念堂正式收藏.2006年9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2007年1月入选九年级《美术》教科书,同年入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纪念邮票。同时,该作品独享了三个“首次”:一是首次在钧瓷上尝试黄金镀层工艺;二是首次将剪纸艺术应用到钧瓷制作上;三是当代钧瓷作品首次选人《美术》教科书。
2.中原壶——孔相卿心中的一个梦
“作为钧瓷艺术,不应只摆放于博物馆中,更多的是要把它从博物馆请出来,走进大众的生活和视野”,这是孔相卿心中的一个梦。 在过去很长时间,茶似乎是南方人的专利,改革开放之后,茶文化不仅在南方,而且在北方也得以普及,但长期以来宜兴的紫砂壶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的茶文化市场。难道钧瓷只是摆设吗?钧瓷的产业化出路在哪里?一个产业的领军人物开始了他的行动。
2006年,他独辟蹊径,夜以继日,设计新品,但困难确实很大。比如说,紫砂壶不上釉,属低温烧成的陶制品,其烧制中的收缩比大概在7%,又不存在脱釉、粘底等情况,相比而言烧成难度小;而钧瓷壶需上釉,且两次烧成,烧制中的收缩比在13%到15%之间,所以在烧制过程中既要解决好流釉和粘底问题,又要解决好密封和透气关键,其烧成难度远远超出紫砂壶。但孔相卿讲:“没有难度,要我们大师千啥?”他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精心设计,在形体上不仅追求流畅圆润、端庄秀气,而且还融入天圆地方、吉祥喜庆等文化内涵,根据不同造型,使用不同釉方,先后推出了圆满壶、招财壶、平安壶、寿桃壶、光明壶等十几款风格独特、质量上乘的钧瓷壶系列。并同时推出“茶道七品”,含茶壶、注壶、茶筛、茶罐、茶杯、熏炉、花瓶小饰等七件套,一经问世,好评如潮。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没想到孔相卿能把钧瓷壶做得这么好,这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随之,卢书记把孔家钧窑的钧瓷壶系列誉为“中原壶”。用孔相卿的话讲, “中原壶法度严谨、端庄大气,又有钧釉装饰,美观实用,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做得比紫砂壶更好”。
今天,十年过去了,神重已经有近50家钧瓷企业以做钧瓷壶为生, “中原壶”傲然成了一个艺术瓷种的产业,以此为契机,钧瓷已经走在了全国产业发展道路的前沿。
3.国礼——应该由我们钧瓷人来做
“钧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五大名瓷的恢复发展过程中,唯有钧瓷超越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宋代。所以说,今天的国礼,应该由我们钧瓷人来做。”孔相卿的话可谓掷地有声。
2008年2月26日,联合国总工会中国区秘书长率队到神重孔相卿主理的孔家钧窑考察,深为《四海升平》这件作品古朴典雅、千变万化的神韵所打动,当场决定把孔家钧窑的这件作品赠送给联合国。2008年4月17日,应联合国总工会相邀,时任河南许昌市委书记毛万春和孔家钧窑董事长孔红生一行携《四海升平》飞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先后受到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莎·罗斯·米基罗博士和秘书长潘基文先生的亲切会见。同时,应“2008联合国之春文化节”组委会之邀,孔红生走向联合国论坛,将钧瓷文化介绍到了联合国,并在这个论坛上将孔相卿设计烧制的《四海升平》作为“国礼”赠送联合国总部永久性珍藏。
“铜系青蓝釉”探索与发现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存在最久的未解问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在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毫无进展,目前最好的结果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1973年发表的陈氏定理(也被称为“1+2”)。而在陶瓷领域,从陶到瓷大约经历了3000年的过程,从单色瓷到多色瓷又历经了2000多年。人类总是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截至目前,钧瓷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就是1000多年前,使陶瓷由单色釉过渡到了多彩釉。在这个过程中,独占鳌头的就是铜红釉的出现。长期以来,在钧瓷烧制过程中,“青色”“蓝色”都是由铁元素生成的,好像与铜元素没有任何关系。但由铁生成的青蓝釉往往给人以发灰、发暗之感,缺乏那种清新明丽的韵味。
釉,是钧瓷之本,是钧瓷之魂。釉是钧瓷区别于其他瓷种的唯一外在表现形式。所以,釉对钧瓷人来说太重要了。
其实, “铜系青蓝釉”也是在烧制过程中的偶然发现,看似错误时间的还原,反倒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铜系青蓝釉”烧成范围极窄,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为摸清它的烧成规律,孔相卿前后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掌控了该釉成色的烧成过程,使其从偶然呈色进入到常态呈色。这种釉作为孔家钧窑的高度机密,目前只应用于烧制孔相卿纯粹的手拉坯成型作品,如荷口梅瓶、丁口梅瓶、盘口梅瓶、蝉瓶、纸锤瓶、太白瓶、杯口太白瓶、弦紋瓶、罗汉碗、中原壶等,深受钧瓷藏家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