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2019-09-10 07:22李春
大东方 2019年6期
关键词:幼儿

李春

摘 要:萌萌是我们班的小开心果,每天活泼快乐爱笑。可是最近萌萌却闷闷不乐不肯上幼儿园,总是要妈妈在附近小店买一样东西才肯上幼儿园,妈妈对萌萌最近的表现很是烦恼,于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妈妈说:平时在商场玩,看见玩具,非要买一样,买来也不怎么玩,家里玩具多的在地上踩,不许她卖她就大声哭闹,抱着玩具不撒手。怎么跟她说都没用,还地上打滚,我生气下把她玩具夺走,她就哭的上气不接下气,还权打脚踢,引来了不少人围观......,现在都不该带她出门,我真的郁闷死了。通过对萌萌的观察,了解,原来是萌萌看见班级里妞妞经常带了最新版的玩具,每天都穿漂亮的新衣服,还有好吃的,“她有那么多,我为什么不能有”。这些看似不疼不痒从众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心理干预,就会产生较多的问题。所以为了帮助萌萌走出心理困境,我们对萌萌的心理进行了解读,进而提出了消除幼儿产生“盲目从众”控制购物欲望的对策。

关键词:盲目从众;幼儿;心理困境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就进入了稳定的同伴群体。这种平行交往在无形中塑造者孩子的各种观念,在消费方面也同样如此。对于他们来说,每天会直观看到自己的小伙伴穿的是什么,带了什么玩具来幼儿园,吃了什么好吃的零食等等。都会产生“他有,我也要有”的想法。学龄前儿童的心里发展水品较低,具有显著的“自我中心化”特征。认为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一样,甚至为出现所有的事情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外面的物品琳琅满目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出现强烈的购物行为如冰山一角可以被看见。但作为教育者,要看到在孩子们行为表现背后隐藏着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以及他们那些焦头烂额的家长们的教育困惑,都在督促我们必须加快寻找引导和控制幼儿过强的消费欲望的对策。

一、这些都是我的(享有拥有物品的主控感)

萌萌的家在乡镇里条件还算是可以的,家里也只有一个宝贝,平时家人对萌萌也是疼爱有佳,一些购物欲望还是尽量满足她的。同时购物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对于萌萌也一样。因为萌萌还不具备赚钱的能力,每次购买的行为更多的是能满足自己的主控干:如我想买小飞机就能买到小飞机。这种随心所欲的感觉很好。一旦买了之后,这些就都是“我”的了。又进一步的强化主控干。而萌萌最近这种主控感的心理需求却越来越强烈,在需求——满足——需求这样的循环模式中,萌萌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满足。

二、不买怎么行(产品广告宣传魅力)

学前期的孩子还属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被食物的外形所吸引。“外形控”的特点更为凸显,一天,妈妈带着萌萌逛商场,正好碰见了商场在小魔仙真人秀做广告,广告商进行设计的真人秀广告深深的吸引了萌萌,魔仙杯子、魔仙棒、魔仙裙子、魔仙鞋子等一系列产品就更加催生她的购买欲望了。好像自己买了这些物品就能变成小魔仙了。穿上灰姑娘的水晶鞋就变成了舞会上最受瞩目的焦点了。萌萌喜欢的不是物品本身的,更多的是拥有一种身份、一种角色。大街上精心设计的各种商品广告对他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加之商品广告往往高频率地在各种场合播放,这对孩子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三、别人有,我也要(同伴群体消费心理)

萌萌长大进入幼儿园后,接触的小朋友也多起来了,就进入了稳定的同伴群体,在平行交往的无形中形塑着孩子的各种观念,在消费方面也同样如此。每次看到朋友有好吃的好玩的就想要,一天,班里的如如帶来了一辆小汽车,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观看,可是萌萌看了总是想拿在自己手上占为己有,如如拿回来就不愿意给她玩了。萌萌大哭,如如说:这又不是你的,你想要可以自己去买啊,如如的话好比火上浇油,很容易让萌萌产生“为什么他有我不能有”的想法。这种从众心理,伴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亲密的同伴关系逐渐会淡化,而,玩的来,吃的来显得更为重要。玩具、零食、同款服装都可能构成其交往的“社交则本”。由此当看到自己的同伴拥有了某些物品,尤其是自己的好朋友拥有这些之后,就容易刺激孩子的消费欲望。

四、教师对策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有购物的需求欲望,关键问题时如何将这种需求欲望控制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反正东西也不是很贵买酒买吧,这样就导致了幼儿购物欲望越来越强烈。针对萌萌种种购物行为表现,我们教师应主动与家庭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并积极探索针对“购物”教育的教学策略,通过探索、分析、尝试、实践、形成一套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新的课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孩子的消费购买行为。

1.适度设限

人在消费方面如果无节制,就会使消费的阈值不断地提升。作为父母有时需要为孩子适度设限,让其明白界限在哪里,并不是可以随性消费。而随性消费,也很难让孩子产生爱物惜物的观念,毕竟得到一件东西太容易了,不想要了就可以再买新的,买更贵更好的。在实践层面,比如限制孩子每周的消费额度和次数,出去旅行时给孩子明确消费的额度,去超市时规定孩子可以买的物品的样数和价格等,都是可行的方式和方法。

当然这种约定需要与孩子协商,经过孩子认同的规则才可能更容易执行下去。如果从长远来看,这种限制看似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却可以逐渐让其学会适度地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培养其自律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2.理性引导

在学前阶段,孩子容易被眼前的情绪引导,缺乏行为的理性,在消费上也是如此。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在购买之前都会作出“完美承诺”,但买完之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就需要家长适时地做“"监督者"。如果孩子非理性的购买行为比较频繁,家长就要给其一些小小的警示。如要买新的物品,要求他把以前购买的先物尽其用,或者这次就干脆拒绝。当孩子发现自己需要为自己的不理性消费行为承担后果时,才会真正意识到买东西不是可以随性而为的。

五、榜样示范

孩子喜欢购物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家长的影响不可小觑。当我们在吐槽孩子都已经会在淘宝上把购物车塞满的时候,是否反思过自己在网上购物花了多少时间。当我们在批评孩子买了一大堆玩具又没怎么玩时,是否看过自己的房间里堆了多少无用的商品。当我们逛超市告诉孩子不要乱花钱时,是否当着孩子的面把很多没必要的商品丢进了购物车。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看不到爸爸妈妈工作的艰辛,只会看到爸爸妈妈怎么购物消费。成人的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在引导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或许我们自身也会多几分理性、添几分成熟。

参考文献

[1]方丰娟.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2006.

[2]董群.重视家庭对幼儿性格的教育与培养.石油教育(京),1996 年第 11 期

[3]李灵,刘伟伟.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1(20):51-55.[4]关颖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 年第 4 期

(作者单位:黄坦镇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