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正、反面人物形象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

2019-09-10 07:22董珂
高考·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演变

摘 要: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对学生影响范围广、时间长,教科书以人物形象为中介促使教科书由静态向动态转化,广泛影响着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本研究将以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1993年、及2007年三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对三版教科书中正、反面人物形象发展变化进行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考查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所呈现的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变化,及其背后价值取向的演变。这三版語文教科书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间相继出版的,代表了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关键阶段。

关键词:正、反面人物形象;中学语文教科书;演变

一、教科书中正反面人物形象的频度差异与塑造、解读变化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的教科书中反面人物形象所占比例相对于正面人物形象一直是比较小的,78版占7%,93版占12%,07版比例更小了为5%。78版的教科书塑造的反面社会角色体现在阶级对立上,与共产党干部作为人民公仆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老杨同志》中的广聚,一个地主阶级出身的村长干部,平日以权谋私、压榨百姓,作为共产党干部的老杨同志勤俭、谦虚、关爱百姓,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中反对派的凶残,与刘胡兰的英勇无惧形成跳梁小丑般的对比。93、07版教科书开始有意向学生揭露一些其行为违反了社会规范的角色,很多是一些小人物,他们的“违规”已经不涉及阶级矛盾,只是小人物身上一些恶劣品质,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93版《卖蟹》中的胖子只不过是尖酸、刻薄、狡猾,具有一些常人的劣根性;《花市》中发生的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年轻干部在花市中想要以权压人,买下老农先看中的花卉,可是遭到年轻的卖花农民姑娘的反抗,毅然把花便宜卖给了先到的老农。即使是78版、93版都已经存在的一些反面人物,到了07版对这些反面人物形象的解读也发生了变化,更为复杂丰富,表现的是人类一些共有的局限性与劣根性,把人性的复杂化表现了出来。具体体现为反面人物虽然有其自私虚伪,值得揭露讽刺的一面,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作为立体的人存在着。07版教科书中的反面人物《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固然有自私冷酷,以金钱为主宰的一面,也有小人物艰辛无奈的一面。在《变色龙》中作者刻画了一个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但是07版教科书在解读上更为客观的认识到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的方式来换取生存空间。

总体来说,我们的教科书以正面人物形象为主,反面人物形象从“阶级对立”到“违规行为”。教科书的价值取向是“正面的”,用学习他人长处来强化自身的“正向行为”,通过赞扬肯定引导学生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和高尚人格产生敬仰,努力效仿,从而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但是我们的教科书也有意识的向学生呈现一些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角色,表现了一种“反省”的倾向。

二、反面人物形象呈现的价值

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方面,我们往往将重点放在主人公优点的歌颂上,当然,这些优点所体现得闪光品质在很大程度上能引导他人。但往往会听到一些中学生反映,那些人都是英雄、都是圣人、智者,我们是普通老百姓,没必要如此。由此可见,有了反面人物,才能衬得正面人物更为高大,才能让学生更深切体会到英雄存在的意义。有了反面人物,才使得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更深入,对反面人物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对美和丑有更深入的了解,让他们在对丑恶灵魂的批判中对人性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范进中举》到《孔乙己》我们的文学作品从来不乏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是因为我们骨子里始终保持着文化的精髓、强国的命脉,但精华与糟粕同时存在,我们只有正视自欺欺人这一劣根性,才会不屈服于压力而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才有可能去让光明普照。

反面人物给人以警醒,反面人物往往招人唾弃,或许有的人对追求完美的品行不屑一顾,但没有人愿意惹人怒骂。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明哲保身的思想,许多人都有善良的心,但同时又认为英雄并不好当,当英雄付出的代价太大,所以他们认为不一定得当救人于水火的英雄,但求无错,过得舒服。在这样的思想潮流下,正面人物的影响力远不如从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有必要加大对教科书中反面人物形象地呈现,加深对反面人物形象地分析,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英雄存在的必要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当前社会相联系,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性。

参考文献

[1]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2.

[4]汪霞.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董珂,1983.1,女,汉族,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材教法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