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策划乃是业界竞争致勝的重要手段。但犹如双刃剑,新闻策划稍有不慎即沦为新闻炒作,在新闻报道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好新闻策划,自觉避免新闻炒作?笔者结合自身从业经验,从五个方面做简单叙述。
关键词:新闻策划 新闻炒作 新闻伦理素养
一、新闻策划绝非新闻妙作
笔者普在贵州都市报从业多年,在从业之初,贵州都市报就一再强调,业界竞争将日益激烈,单位、个人都应在策划上下点功夫,没有自己的特色,将会在竞争中失掉先机,但新闻策划绝非新闻炒作,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
通过学习、实践的积累,笔者认为,新闻策划是指必须根据新闻规律,对新闻报道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先期谋划。
新闻策划、新闻炒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
从报道目的上看,新闻炒作的目的是非正当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新闻策划的目的是正当的,它不违背新闻规律,以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为先。
从选题上看,新闻炒作偏重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往往在鸡毛蒜皮的事上大做文章;新闻策划选题,则偏重于有较大社会意义的题材。
从报道的方式来看,新闻炒作喜好“小题大做”,本来新闻价值不大的新闻,通过长时间的密集报道,达到吸引公众的目的;而新闻策划则注重“度”,依据新闻规律合理安排报道规模。
二、形成良好的新闻伦理素养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避免新闻策划沦为新闻炒作,个人认为,应形成良好的新闻伦理素养。所谓新闻伦理,就是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者的规则或规范。它包括了合法性原则、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社会责任原则、减少伤害原则、清正廉洁原则、回避原则、更正与答辩原则。
围绕这些原则,实践群众路线,在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中找准新闻宣传的切入点、结合点。同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包括: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挚爱新闻事业;具有坚定的职业精神,孜孜追求真理;具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深人实际生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善于进行报道创新等等。
新闻记者还必须注意培养个人修养,个人修养包括了个人的认识习惯、情感意志、信念言行,这些都需要长期打磨和不断涵养。
而新闻伦理的失范行为是应坚决杜绝的,包括有偿新闻、低俗新闻、新闻炒作、不正当竞争、新闻逼视等等。
同时应严格规范新闻语言,遵循社会大众共同认可的语言运用标准,包括语言要简洁、清晰、准确。贵州都市报就要求记者要尽量用短句,段落中的句子也要尽量精简。
要避免使用不熟悉的术语或专业词汇,确需使用的,记者则有义务在文中向读者解释清楚,如oto商业模式,即“线上到线下”,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上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
应该尽量少用数字力求简化,必须用的尽量采用四舍五人;减少感情色彩鲜明,褒贬明显的用词;如肥头大耳、胆小如鼠、游手好闲等等;最好、第一等等用词也是少用为佳。
三、与读者一起思考
大到报纸的市场定位、版面设置,小到具体新闻采访和编辑处理等等都少不了策划。策划被报人看成是竞争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
一张报纸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张报纸的
策划水平。
人行之初,让笔者印象深刻的策划是:报社热线接到一位读者打来的电话,这是位肝癌晚期患者,已经无法承受病痛的折磨,不愿再给困境中的家人带来精神压力,希望能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苦于家人和医护人员的阻拦而无法实现,只有躲在被窝里用朋友的手机拨通了报社的热线电话,希望报社能帮助他实现“安乐死”。
对“安乐死”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还处在认识、思考过程中。对于这样一个题材,做不做?如何做?都需仔细把握。贵州都市报充分看到了这一题材在读者中可能引起的关注度,决定对此事进行客观报道,推出《谁能帮我实现安乐死》一组报道,并通过版面与读者一起思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一组报道体现了新闻策划的一些突出特点:
(一)新闻事实是策划的基础。
一个好的新闻策划往往是由一桩新闻事实引发的。“一静不如一动”,发展中的新闻事实更能弓|起读者的关注。当然,新闻策划也不能完全排斥一些相对静态的、现象的报道,给一个新的视觉,换一种思考方式,也许你身边的人或事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二)新闻敏感是策划的突破口。
每天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信息汇聚到报社,这些信息分别掌握在不同的编辑记者手中,这就需要建设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的队伍。没有新闻线索,策划只能是缘木求鱼,去造空中楼阁。
(三)读者的参与度越高则关注度越高,影响就越大。读者参与一方面表现在报道中突出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另一方面是读者对新闻人物的关注。
(四)运用多种形式的报道手段,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审视新闻事件。
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好的新闻策划应该选取最能反映新闻本质的形式进行综合报道。这就像现代高科技战争,是多种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另外,引导舆论是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对有争议的话题媒体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取向。
四、倾听读者的声音
在政府部门即将出台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措施时,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贵州都市报会选择适当的时机,架起政府部门与群众间沟通的新闻桥梁。将政府部门的措施及时解读给群众,同时把群众的建议传递给前者,这是以倾听读者声音为基础的策划。
2011年,随着贵阳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一辆车已经从不少人的梦想变为实际行动,贵阳机动车保有量也随之不断增大,而路网建设则还未完全适应这一新变化,因此中心城区在一些时段和区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交通拥堵。当时,地铁一号线正筹划进入老城核心区施工,面对巨大的交通压力,贵阳市“畅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草拟了《贵阳市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措施(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这里面,包括实施机动车数量调控措施。笔者当初在对这一举措进行采访时,首先采访了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详细解读工作措施
笔者采访“畅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2007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畅通工程以来,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疏堵工程初见成效。但机动车保有量已由2007年31万辆增加到目前的63万辆,增速不断加快。据统计,2004年、2005年的增速不到14%;2008年、2009年为17%;2010年则超过了21%。2010年,贵阳市新增机动车数量为91390辆,平均每日增加250余辆机动车。
受地形所限,当时贵阳道路的增速根本赶不上车辆的增速,控制机动车过快增长已势在必行。此举决不是不让市民买车,而是阶段性的举措,是为贵阳建全路网、完善公共交通,五年内实现通畅赢得时间。
实施机动车数量调控措施,实行车辆数年度配额制度,相关部门最初拟定,购车者通过抽签摇号的方式获取号牌、号牌拍卖、按户口一户一车购车者须有停车位等几套方案。当时,相关部门更倾向于购车者通过抽签摇号的方式获取号牌。如果车的增速拟控制在10%以内,贵阳车辆年度配额约在5万辆左右。
(二)仔细倾听各方声音
随后笔者采访了市民,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同时采访了律师、心理学家等对措施进行解读,使得稿件更加理性化。
对于贵阳控制机动车过快增长的举措,有车族和公交“粉丝”是举双手赞成的,他们认为,在贵阳现有的通行条件下,此举无疑是缓堵的根本之道,将有助于减少车流量,使公交更为畅通。
有市民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限车就是限了不少贵阳工薪阶层的幸福指数。
限车的举措,同时也在车商中引起不小震动,笔者采访到,绝大多数车商均认为此举会影响到销量,但会不会采取降价的应对措施,在事情还未明朗前,同行间的竞争肯定会加大,必须进一步加强售后服务等措施。
对于市民的意见,笔者采访了贵州谦明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刘海律师,刘海分析,限制机动车增长过快的举措,的确会影响到正准备购车的市民,但在当时的社会人群中比重较小,而当时需要借助公共交通出行的社会人群比重较大,因此该举措对广大市民来说还是积极有益的。
贵阳市心理卫生健康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陈昌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如购车出于实用心理,则是理性行为;如购车出于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则会因限购更加理性化。
(三)读者关心的公共交通
在仔细倾听市民意见的同时,笔者又对市民关心的与保畅相关的公共交通情况进行了采访。
采访了解到,贵阳当时的保畅缓堵措施不单单是避免机动车过快增长,还将加大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如设置公交专用道,增开公交线路等。
最后,成稿的《每年5万辆一贵阳酝酿“摇号购车”方案仍在优化》一文刊登后,不仅扩大了政府措施的知晓率,一些市民的正确意见也得到了相关部门门的采纳,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而也就在2019年,贵阳依据实际情况,不再实施车牌摇号。
五、始终带着新闻眼
新闻敏感:是新闻策划的突破口,贵州都市报一再强调记者要带着新闻眼,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梳理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2012年,笔者在采访花溪大学城一新校区新生入学时,获知该校正在安装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该系统的工作原理非常新颖、环保,主要是依据地下50米至100米的地层,相较于地表存在“冬暖夏凉”的特点,50米至100米的地层与地表间铺设封闭的地埋管,以普通水充当热量传递媒介,通过水的循环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能量交换。
冬季需要取暖时,从地表流向地下50米至100米地层的循环水被加热,通过系统回流至地表后,把热量带到室内。夏季需要降温时则系统反向运行,室内通过热量加热循环水得以降温,被加热的水回流到地下50米至100米地层冷却后再循环。
得到这一线索后,笔者没有把该线索处理成常规新生人学消息稿,而是深人采访写成了具有趣味的科普性报道《向地下100米借能量》,并补充采访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与普通空调异同,是否能在普通居民家庭推廣等。
报道推出后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取得不错的反响,而其他同时采访的几家纸质媒体刊登的则是新生人学的普通消息。
六、各有千秋的策划
原大河报总编王继兴曾总结:都市报报业群体有许多明显共同特征:由各省(自治区)党委机关报主办,因此有较高的起点;较地市级报纸覆盖面更广,新闻稿源更丰富;其宗旨都是聚焦社会、贴近生活、关注民生、服务百姓,都追求高格调、开放性、多功能和雅俗共赏;都有一套充满活力的机制,借鉴了报业旧机制的弊端,汲取了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经验。
因此,不仅是贵州都市报,许多兄弟都市类报纸的新闻策划都值得细细品味。
《三湘都市报》提出新闻策划成功与否取决于角度和深度:角度是基础而且越小越好。特别是对新闻事实进行重新配置与整合时,配置与整合时所选取的角度越小,则新闻性越强。
深度开掘得越深越好,具体操作时要选准有普遍意义反映事件本质特征的典型事实;并利用“事实”“背景”“分析”这几个元素层层推进,揭示出各个新闻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齐鲁晚报》则认为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竞争致胜的重要手段;策划的档次取决于策划者的思想深度。策划的成功需要记者有极强的协调能力,离不开读者与报道的互动。策划的最终成功,需要采编的紧密合作,协调作战。
《三秦都市报》提出,相对于“事件新闻”而言,“现象新闻”更易于主动把握。虽然“现象新闻”因司空见惯而容易被忽视,这就需要策划者的主动介人。
参考文献:
[1]毛海峰,每年5万辆-贵阳酝酿“摇号购车”方案仍在优化[N].贵州都市报,2011-5-30.
[2]毛海峰.向地下100米借能量[N].贵州都市报,2012-11-19.
[3]王继兴,胡涛,王卉等:策划制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4]杜兴旭。都市轨迹[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5]新闻记者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