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白马藏族文化资源的数据库

2019-09-10 05:26:10王向东
锦绣·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白马藏族

摘 要:白马藏族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白马人把对宗教的信仰、自然的崇拜纳入服饰色彩理念之中,民间剪纸文化意蕴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民俗传承功能,民间故事呈现出明显的可重复性以及较高的概括性和流传过程的变异性等叙事文本特征。白马藏族在祭祀、舞蹈及体育活动等文化形态中都深受军事体育的影响,从白马服饰、剪纸、民间故事等方面进行挖掘、分析与整理,形成文化资源数据库,这对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健词:白马藏族;文化资源;数据库

以研究整理白马藏族优秀民族文化为切入点,研究小组通过挖掘白马藏族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通过收集整理,建立文化资源库,这不仅对白马藏族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特色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承載点。

一、服饰与剪纸

1、独具特色的白马服装。白马人把对宗教的信仰和自然的崇拜纳入服饰色彩的理念中。从服饰色彩的总体来看用色喜爱鲜艳浓重,对比度强烈。从色彩构成来看,主要使用红、白、黑3种颜色,兼有兰、绿、黄等其它色彩,“百褶衣”是女人们的衣服,色彩艳丽、花纹奇特、手工精致,堪称服饰一绝。百褶衣是长裙的形式,后面以折扇式并用绿、黄、兰、花色等布料缝合而成,上身穿精致漂亮的坎肩,坎肩以黑、红色为主,在百褶衣的图案上也秉承了这一总体色彩形式:红、白、黑为基本色,兰、绿、黄等其它色彩属从属地位,同时注重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将鲜艳明快的颜色统一在色彩沉着的黑和深蓝色底色中;“春纳”是白马人的男性长衫,多为白色和青绛色,领口和下摆用红褐色的花边装饰着[1]。白马藏族的服饰因其巧妙的组合使服饰色彩显现出鲜艳而素雅的审美特色。

在白马藏族的服饰中,以他们的帽子最有特色。白马人不论男女,出门前都要戴上一顶盘形荷叶边的白色羊毛毡帽,叫“纱嘎帽”又叫“盘盘帽”和“蝉皮帽”,帽子的直径有15公分,高2-3公分,上面缠有红、蓝、黑三色的彩带,而且飘扬在帽缘外5-6公分,女性的帽子还绕上了珠饰或铜钮,在帽子上还插有白雄鸡的尾羽,没出嫁的插一根尾羽,出嫁的插2-3根尾羽,装饰功能胜于实用功能;帽子上的雄鸡羽毛具有图腾崇拜的含义,原来在白马人中间盛传着这样一个历史传说:在久远的过去,曾经有封建统治者派官军来攻打白马人聚居地,是山顶上的一只白色公鸡发出鸣叫声,将熟睡的白马人惊醒,才使得他们以全部脱险,所以白色雄鸡为白马人崇拜的对象。现在,白马人已经把这种风俗演变为一种装饰了,白马人的头上插挺直的公鸡尾羽,男人用来代表勇敢和刚直,女人则表示纯洁和温柔。

2、具有独特含义的剪纸

白马民间剪纸包含了图腾崇拜意识、巫文化印记和民族历史文化史实等文化意蕴,揭示了其所具备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民俗传承功能等社会功能。此外,在白马人的门眉上,有时能看到有各种图案的符纸,符纸上面内容丰富,各种几何图形、人物、花鸟虫鱼等。其中有些图案十分抽象,有点类似于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实际上它是巴色。这些简单的图案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代表了白马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些象形的图形和演化的抽象化符号有了固定的意义。

白马人的火塘上方有时会悬挂剪纸作品。这些剪纸祭品的图案十分丰富,上面既有抽象的鱼,又有象形的牛、羊、鸡等,下面是抽象的蛙的符号,这些图案,都是一个图案是一行,每行的图案是重复的[2]。图案上面保留了白马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意识,这些由巴色演化而成的剪纸祭品成了白马道士沿袭祖先文化最好的礼物。剪纸祭祀图案有多种变化形式,每行的图案不固定,大都来源于巴色的基本图形[3],这种剪纸祭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图案的背后保留着白马先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

白马藏族没有文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达嘎语”,即白马语。他们民间故事传承主要靠语言的口耳相传,故事不只是简单的述说,它是整个白马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1、白马人民间故事类型

白马人的民间故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创世神话。如四川绵阳平武县的《兄妹造人》和甘肃陇南文县白马故事《撞林和代玉》;二是关于民族迁徙、歌颂英雄的传说,如《白鸡毛的故事》[4]。无论是平武的白鸡毛传说还是甘肃陇南的白鸡毛故事,都离不开白马人战乱躲避汉人的这一大环境背景,故事中都有一些智力或勇气超凡的白马英雄人物;三是以兄弟关系为代表的故事,如《石老爷、木老爷和马老爷的故事》等;四是关于动植物故事的传说,植物的传说如《锣鼓草的来历》[5],有关动物的传说如《老熊跌膘》等,这些传说有的和动植物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异常生动有趣;五是关于民间习俗的故事,如《先喂狗的来历》等;六是爱情故事,如《放羊娃求婚》等,歌颂美好的爱情,赞扬勇敢善良的青年男女追求幸福;七是历史故事,如《江油关的故事》、《牛心山的故事》等。历史和故事相结合,给予了每座山和河流以神奇的故事,轻松讲述历史[6;八是现当代故事,如平武的《双枪蔡子休》和陇南《王世熊黄土梁勇杀土匪》都是智谋杀土匪,最后二人都得到了政府的奖励。

2、白马民间故事叙事文本特征

白马藏族,现就其文学遗产而言,通过口头语言形式保存并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呈现出明显的可重复性以及较高的概括性和流传过程的变异性等叙事文本特征。

民间故事是白马人原始先民智慧的结晶,为我们从侧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斗争经历和风俗习惯等丰富的内容,这些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先民的民族文化心理。其中有的故事虽然经过了历史岁月的风霜,扔保留有原始先民的痕迹,的确为我们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白马人族群生活历史的记忆。今天我们听到的白马人的民间故事,是白马人口耳相传,广大民众独特奇思妙想智慧的结晶,虽然里面有一些现在看起来的消极迷信的内容,但代表了当时人们的信仰意识。

三、具有军事特点的体育活动

1、体育活动形式渊源。白马藏族作为一个小部落族群,地处生存条件恶劣且多民族杂居川西北高原的要地,历史上的长期战乱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其文化烙下了明显的军事体育特征。白马藏族作为缺乏文字记录的特殊族群[7],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成为了解、还原其历史的关键依据。研究小组通过对两省三地(四川平武、九寨沟及甘肃文县)白马藏族聚居区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当地县志记录,推测故事发生年代,整理出有关军事体育特征的民间故事。

大约在三国时期由于蜀汉政权的多次军事打击与政治胁迫(一箭之地、巧设埋伏),逐渐从平原地区移居到了山地。随着唐王朝与吐蕃势力的崛起,白马藏族不断遭到来自两方的军事与政治压迫(鬼面子、小依奥哩),族群独立性受到了严重威胁,至宋元时期藏传佛教开始在白马藏族聚居区内流行[8],西藏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开始出现在民间故事之中(格萨尔王石)。藏民族文化与血缘,日益影响整个白马藏族,随着不断被周边民族的同化与融合,白马藏族逐渐从一个相对独立的族群,演变成为具有强烈藏文化色彩的小部落族群。随着白马藏族人口及聚居地的不断缩小,到近代白马藏族的民间故事也由原先对大规模的战争描述与演绎,[9]变成对小型民间械斗与血亲复仇的回忆与传颂(阿呷复仇)。

此外,研究小组在寻访中发现了“帮助红军”这一最为悲壮的革命战争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推测时间为1933—1934年间),红军路过平武地区,当地白马藏族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全族男丁毅然拿起了原始武器(主要为刀、矛等),承担掩护红军转移、阻击国民党追兵的艰巨任务。由于交战双方在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上的巨大差距,出征的白马勇士 “十去九不还”、“死者以千计”,为了防止可能发生报复行为,整个部族不得不迁居深山,忍饥挨饿、险遭灭族惨祸。[9]这一民间故事表明,白马藏族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的建立付出过巨大的牺牲。

2、白马藏族兵器与军事装备的搜集、整理与辨识。研究小组通过田野调查及走访当地的民俗博物馆,发现了一些白马藏族在解放前狩猎与战斗中所使用的兵器与军事装备。这些兵器与军事装备的保留与发现,表明军事体育活动(如射箭、马术)在白马藏族文化中曾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及保存不当等原因,绝大多数兵器已经无法辨别其制作与使用年代,兵器的外形与加工工艺水平(特别是火器),明显落后于同时代的其他周边民族。兵器与军事装备的原始与落后,是白马藏族历史上饱经战乱且聚居区不断缩小的重要原因[10]。而三地(平武、文县与九寨沟)之间男性佩刀的差异,更能够证明其族群属性的复杂,其中平武和文县的佩刀类似于现代军刺,以刺、扎为主要的攻击方式,而九寨沟地区的白马佩刀则与传统藏刀相似,以劈、砍为主要的使用方法,白马藏族两种男性佩刀之间的差异表明:靠近传统藏区的白马藏族受藏文化影响较重,而离传统藏区较远的白马藏族则受影响较少,保留了一定的原始文化形态。

此外,研究小组在考察中也发现了大量馬具(如马鞍、马铃)和狩猎工具(脚码子),说明解放前白马藏族是一个有着游牧与渔猎传统的族群。而大量兵器与军事装备的保存与发现,从侧面证明白马藏族具有较强的尚武精神。战争与军事行动的需要,是人类各种文化活动形成的重要原因,而白马藏族作为一个历史上经历过众多战乱与动荡的族群,战争与军事动员自然成为其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来源[11]。在对两省三地的走访调查及查阅文献发现,白马藏族在祭祀、舞蹈及体育活动等文化形态中都深受军事体育的影响。

四、结束语

白马文化底蕴厚重,研究小组对以上几类进行整理,其中每一类别又有丰富的实例。白马藏族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基层社会全貌,国内有许多学者从事社会治理和白马藏族社会的研究,而从文化视角去研究的仍比较少。以白马藏族的文化资源为切入点,以期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勇,徐学绥.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的价值诉求与策略[J].高职高专学报,2017,4(05):65-72.

[2]郑雪松.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制研究——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05):137-143.

[3]杨晓晓.白马藏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基于甘肃陇南文县铁楼白马藏族乡的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7,22(04):74-76.

[4]徐欣路.论传统文化教育的层次和文言文教育的功能[J].教育评论,2015(05):35-37.

[5]张完英.民俗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研究——以福建省闽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5):167-168.

[6]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01):208-211+188.

[7]王立刚.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01):10-16.

[8]李侠.新语境下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76-79.

[9]徐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的四重逻辑[J].高职高专论坛,2017,30(08):14-17.

[10]陈磊,栗洪武.传统文化教育:我国高职高专课程“精神转向”的重要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3(05):30-32.

[11]崔晓晶.谈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86-88.

作者简介:

王向东(1964.03),男,籍贯:四川隆昌,汉,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科,硕士学位,副教授,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白马藏族
我画民间故事
光明少年(2024年2期)2024-04-29 00:44:03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The Light Inside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神剑(2021年3期)2021-08-14 02:30:04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演变》《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漫话民间故事
幽默大师(2019年4期)2019-04-17 05:04:48
白马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