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
摘要:新时期各项事业都在不断进步,怎样让教育新闻创新不再墨守常规,提升教育新闻的可读性是相关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新闻;教育;可读性
一、贴近性—— 教育新闻应该是最贴近
民生的热点资讯
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要寻觅受众最渴望最关心以及最感兴趣的素材,尽量让报道的内容和受众取得联系,能够给受众一种接地气和亲切的感觉,让受众接受新闻指导,在新闻中找到与之相关的政策和话题,并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有价值的教育新闻要能够和受众的志趣以及爱好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受众对教育新闻产生亲切感,讲出受众的心里话,引发受众的共鸣。
常德日报采写教育新闻的过程中很注重可读性,这样可以在思想感情上拉近受众与报道之间的距离。同時也会在特定时期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策划系列报道。例如,高考过后,家长如何关心刚刚获得“自由”的孩子?学生又该如何自我调节?对此,常德日报记者咨询了心理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于2019年6月19日刊发《高考后,如何面对“突然的自由”》一文。这样贴近群众实际生活的内容读者爱看,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解决身边事”的实际参考。
二、通俗化—— 教育新闻应该是人人
都能读得懂的新闻
很多时候,记者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来了解教育的动态,而这些动态内容大部分是来自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内容比较多,而且言辞也比较严肃,如果普通的受众看这类文件,会觉得很枯燥。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就要把这些专业知识给受众用非专业的语言解读出来,能够让广大群众接受。深入浅出,适当运用数据,还能借鉴散文的形式,提升报道的文采和可读性。
三、人情味—— 教育新闻应该是富于
情感的对身边事的报道
一篇有温度带有感情色彩的报道,最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人是主体,所以报纸在宣传的过程中也要突出人的主体作用,表现出人的精神和思想,表现出真挚的感情,能够让受众理解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所以在教育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有人情味儿,把要报道的人的思想和活动写得生动活泼,改变传统呆板以及单调的定式,而且还能够借此来揭示整个新闻事件,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不给受众带来感官刺激或者是心理压力,在新闻编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些感情要包括在选择素材、提炼主题以及语言表达的整个过程中,一旦注入了感情,那么一篇报道就是有温度的,变成了有血有肉,只有自己感动了受众才能够感动。
2019年4月17日,常德日报刊发了通讯《我心中的英雄回信啦!》,讲述了一名小学生与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山某边防团边防官兵书信来往交流的感人故事。报道中大量节选该学生和边防官兵的书信内容,一字一句溢于情,使读者在书信来往中感受到了一名小学生对军人的崇拜与关心,以及边防官兵对小朋友的赞扬、喜爱与期望,感人至深。
四、现场感—— 教育新闻应该是
教育现场的再现
新闻指的是最近发生的事件,要保证事件是动态的和鲜活的,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对于近期发生的事情有很强的渴望欲。记者要深入到一线,深入到现场,把真实发生的事情绘声绘色地讲给受众,让受众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现在一些报道都是进行阶段性的报道,这样的报道概括性和总结性比较强,有很多理性的东西。如果这样的报道太多,那么就会影响到报道的可读性。教育新闻和其他新闻一样,也是需要现场感的,只有提升现场感才能更有表现力。所以,记者要深入到现场中,亲身去体会,保证新闻的真实可靠,调动起记者的情感,感受到细枝末节,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是比较深刻、带有丰富感情的新闻。比如说在高考期间,常德日报和晚报进行过很多相关报道。在考场以外,焦急等待孩子的父母,在路上为考生保驾护航的民警,在考场以外随时都能够看到的医务工作人员。用这些鲜活的案例表现出高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