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妮 蓝春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青年教师队伍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他们能否适应并融入高校转型发展,事关地方高校长远发展。青年教师应主动转变观念,做好职业规划,努力提升实践能力,以适应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7-0154-04
Abstract: With the upgrading of China's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demand of society for applied talents is more and more urg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is extremely urgent. Young teachers are the main participan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whether they can adapt to and integrate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it concern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Young teacher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hange their ideas, plan the career, improve your practical skills, to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oung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高等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结构需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高校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教育部就筹划我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高校从学术性向应用型转变,引导高校多样化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走产教研融合、特色发展、推动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这已然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应然走向。青年教师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在高校调整与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压力,他们能否适应转型要求,实现自身转变,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
一、逻辑起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动力分析
(一)转型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当前,经济发展打开了新模式,进入新业态、新技术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以及活力等提出新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创新性和实践性需求日益提高,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求日益迫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面临新问题新矛盾,經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革。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新时代的新目标,未来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变革,因此,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需要不断的提升和增长,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因而,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产业转型发展需要。转型是时代的呼声,是社会发展使然。
另一方面,转型发展也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拥有一份稳定而有保障的工作,提高就业和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体现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满足了大多数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心里期盼。[1]
(二)转型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又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的颁布,吹响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号角,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许多政策性的指导意见。国内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升格的本科高校,都牢牢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顺应形势发展因地制宜地探索转型发展道路。2013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召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大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向应用型转型,才是其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师资和生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相比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在理论和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要主动转型,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迫切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校自身的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三)转型发展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大学发展进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发挥了积极能动作用。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活动、人的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其概念的核心是人和人的价值的实现。马克思的发展理念和逻辑指向人,发展的实质也是人的发展。[2]国家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用型是地方高校转型的总体方向,而在高校转型发展建设诸多要素中,教师转型是关键。只有教师队伍实现向“应用型”的转型发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成为可能。高校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总数的37.7%,45岁以下中青年和青年教师超过总数的70%,[3]因此,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转型的主体。充分发挥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优势,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学校转型发展战略高度来,抓好青年教师转型发展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现实困境: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转型发展困难重重
(一)教师主体意识缺位
青年教师缺乏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认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了解转型发展是什么;二是不清楚转型发展背景下自己应该做什么。
1. 无法真正理解转型发展的要义
高校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学校的中心大局工作关注较少,有的甚至从未关注,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不理解转型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认为那是领导层面的事情,与自己并无直接关联。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依次分成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依据需要的轻重缓急程度,由低向高排列,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只有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再向高层次的需要逐级追求。[4]青年教师们首先关心住什么样的房子,拿什么样的薪水,然后考虑自己的教学、科研或其他管理工作。而新入职教师则刚刚从一所高校毕业,还处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中,没有社会阅历,还得花费很多精力在于适应新环境、新同事等,疲于应付种种,更加没有精力去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
2. 无法厘清高校转型发展与自身定位问题
稍微关心社会和学校发展的教师或对转型发展略有耳闻,知道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却无法把个人与学校的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不知道转型发展背景下,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进行个人定位,无从下手,满足于现状。现阶段很多高校转型发展处于建设期和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多数地方高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作为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一个具体性引导,鼓励和指导教师提高实践能力。但“双师型”教师的评定,需要一定的职称、执业资格、一线实践经验或科研成果作为支撑条件,因此“双师型”教师比普通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的青年教师觉得成为“双师型”教师,增加了工作压力和工作量,不愿意加入“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职业认同感淡化
职业认同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从业个体从内心对其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和职业目标的肯定认知与态度形成,个人对从事职业产生价值感、自豪感及成就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对高校教育教学效果将产生重要影响。[1]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剧烈冲突影响着当代青年教师,影响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高校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对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如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绩效分配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管理不满意,认为有失合理、公平,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积极的肯定和相应的回报。青年教师同时承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双重压力,易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了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慢慢丧失对职业的兴趣,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受到消费主义与实用主义等流行思潮的影响,青年教师易把个人收入与个人价值划等号,用报酬来评价、衡量本职工作。[5]同时受职称评定的影响,青年教师只愿意做有利于个人评定职称的事,其他工作“与我无关”,这种功利心态使得青年教师渐渐产生职业倦怠,出现应付教学现象,导致职业认同感淡化。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不匹配
地方高校多是新升格本科院校和“学院”更名为“大学”后的高校,在人才引进时注重高学历或高职称,新进的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學历,紧缺专业至少也要求硕士学历。但对于他们的职业技术能力、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水平方面并未重视。他们在进入高校任职前,经过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且在科研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入职后的他们勤于钻研,发挥专业潜能,凭借前期的积累,易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成果。然而,转型发展发展背景下,要求青年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主动与学校转型接轨。尽管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他们很多均为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上岗工作,是理论知识的迁移,社会实践与行业经验较为欠缺,个人的应用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弱。再者,他们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走进企业,这就限制了他们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6]另外,地方高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仍处在浅层次,实质性的深度合作与融合相对缺乏。因此,青年教师鲜有机会和渠道进入企业深入学习和挂职锻炼。
三、发展策略:内外因双管齐下推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转型发展
根据唯物辩证法中的内外因相互作用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高校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在转型发展中实现质的跨越。
(一)个人因素是青年教师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
1. 明确责任感和使命感,生成转型发展内驱力
青年教师要夯实思想基础,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和体系,要立足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大背景,深刻意识到: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转型发展需马上行动,付诸实施;转型发展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其次,主动关心学校发展形势及走向,明白学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是学校与个人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激发自身的自主意识,融入到转型发展中,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要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认识清,才能动力强、推进实、成效明。[7]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形势,适应学校发展趋势,主动转型。
2.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构筑职业发展蓝图
青年教师应立足于高校转型发展规划蓝图,充分认识到转型发展带来的挑战,根据自身实际,找准职业生涯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侧重入职后10年或20年的发展规划,可以5年为一个发展目标,做好每一个“五年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青年教师要“坐得下来,沉得住气”,不急躁不气馁,在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自我反思与完善,在不断地磨练中找到前进的动力,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明白个人存在的价值意义,提高职业认同感。
地方高校转型,是要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纲要》倡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青年教师应多向前辈、专家、学者们谦虚求教,推动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深刻理解和掌握转型发展对地方高校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会反思和提炼,实现教学与科研并进的势头。教师要深刻理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界定,要关注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了社会需求,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关注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一本教材用十年,一套教案用到烂,一种教法用到底”,而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审视教学,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生涯逐渐成长成熟,才能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可能。
3. 加强成果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均衡发展
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要求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青年教师要走在前面,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一线,走入企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企业发展动向,了解企业用人需求。青年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实践,掌握企业用人标准,寻求企业需求与专业发展的契合点,将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设置等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此,既充实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青年教师自身行业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自身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构建与应用技术相适应的科研模式,结合教学、产业、行业搞科研,以推广应用研究为科学研究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三项能力: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能力。[7]
(二)外部因素是青年教师转型发展的助推剂
1. 健全保障制度,优化管理体制
教师发展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发展的动力,应当借助适切的外部激励机制,激发大学教师自我价值追求的内部动力。外部动力起到推动和导向作用,并有效发挥外部动力的正确导向作用。[8]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规章制度,加强人性化管理,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关爱与培养,为新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打下良好基础。如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管理规定,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青年教师百分计划等。地方高校在轉型发展过程中,应明确导向,转变以往以“科研”为主导的单一评价方式,为了加强科研和教学实力,地方高校可对研究型、教学型、管理型教师进行划分定位,并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让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认可和尊重,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获得存在感和幸福感,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学校方面要积极搭建平台,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有途径了解学校转型发展的内涵,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校的转型发展进程。
2.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
地方高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校首先要在青年教师生活、学习、办公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怀,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优化学校自然环境,优美怡然的自然环境和底蕴丰富的文化环境,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提高职业的满意度。其次,为了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发展需求的重视,推进人文关怀。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科研奖励等方面,充分考虑青年教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发展需要,对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教师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引导广大青年教师走“双师型”教师转型发展道路。为青年教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增加一线工作和实践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培养和引进青年领军人物、教学名师的力度,建设青年优秀教师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
四、结束语
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承担着艰巨的使命。青年教师能否实现自身转型,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地方高校必须以转型发展为战略发展契机,重新定位,培养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技术的青年教师队伍。广大的青年教师更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身学校转型发展建设中,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教学科研两手抓,提高技能不能落。做人民心中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推动地方高校顺利转型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佩.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中彰显特色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8,40(01):119-123.
[2]房慧,张九洲.实践逻辑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转型发展研究[J].学术探索,2018(08):150-15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学评估中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马斯洛.马斯洛的智慧——马斯洛人本哲学解读[M].刘烨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徐海生.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05):148-150+157.
[6]王桂红.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36(05):57-60.
[7]苏宇.青年教师应如何应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5(09):43-44.
[8]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论纲——理念、内涵、方式、组织、动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