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在西方极简主义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2019-09-10 07:22黄艳陈旭超
美与时代·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沃克彼得园林

黄艳 陈旭超

摘  要:西方极简主义园林设计是设计师们在对西方古典园林深入研究过程中,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来的、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艺术设计。其以简洁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彼得·沃克的泰纳喷泉、911纪念广场、西萨·佩里的广场大厦等西方极简主义设计代表所包涵的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梵我合一等禅宗思想,为中国传统造园设计融入禅宗思想提供借鉴。并让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重新焕发光彩。

关键词:禅宗思想;彼得·沃克;园林;西方极简主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续高速发展,但同时,社会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大。单一的城市景观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人们对景观的要求已经上升到功能和精神兼具的层面,甚至是精神大于功能的层面。如何通过设计赋予中国园林更强的文化内涵,增强现代中国园林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感动,成为设计师的关注点。增强现代中国园林设计中的禅宗思想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而且能更好地体现文化的生命力,增加中国园林的附加值。因此基于禅宗意境的现代中国园林设计将迎来新的契机。

一、禅宗思想在西方极简主义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西方极简主义园林设计是设计师们在对西方古典园林深入研究过程中,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来的、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艺术设计。其以简洁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20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艺术在美国兴起,并逐渐发展至园林设计,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彼得·沃克和玛萨·舒瓦茨。西方极简主义园林强调极致的简约与秩序化,将规矩的形式和自然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空间中呈现出近实远虚的场景秩序;将景观设计元素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形态,力求以小的场景表达深层次的空间感。极简主义园林设计还注重四季和自然景观的表达,这一点与禅宗思想中“梵我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西方极简主义园林将禅宗思想融入西方当代的园林设计中,实现了自然、简约、质朴、节俭的审美追求,追寻心灵的宁静。

二、禅宗思想的空间分析

禅宗思想源于佛教,之后,印度大乘佛教传入中国,长期与中国文化相融而成,它不仅作为一种宗教文化,而且也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指引。禅宗思想最直观的特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在设计语境中可以理解为通过设计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感情或者体验:从心出发,追求虚实空灵。禅宗思想设计的兴起,反映出人们不再只是单一地迎合生理需求,而是以能否引发心灵上的感动作为未来设计的趋势。以下从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梵我合一等方面解析禅宗思想在空间设计中的表達方式。

(一)虚实结合之感官体验

《大智度论》中说:“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毕竟空。毕竟空者般若波罗密。”[1]“般若波罗密”指禅宗虚空的境界[2]。禅宗思想肯定了“无”并发展了“空”,并在其世界观中促成了虚实观,这种虚实即从直接中看到间接,直接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真正感染到人的是直接背后的间接[3]。即通过“无”来衬“有”,通过“虚”来衬“实”,形成“有”“无”“虚”“实”的对立统一。

在设计中可以理解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的感官体验,让人们产生最直观的感受[4]。在空间设计中表现为将具体的形态变化、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通过大与小、简洁与繁琐、规矩与自由等形态展现出来,这是禅意设计内涵的初层探索,也是观赏者对整个设计的初次印象。

(二)以小见大之场景移情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人们可以从微小的场景中看到宏阔的宇庙,体味一花一草的灵动,从中感悟“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的永恒[5]。在禅的思想中,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之都蕴藏着无限的禅意[6],“小”或“简”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这种形式背后真正表达的是让人们思考与揣摩的无限的空间。

空间中的以小见大是指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更大的空间感,是指发生在可活动的场景中一种人与物之间的对话。在设计中通过营造一个小的空间或者场景引起观赏者的沉浸式体验,观赏者通过对这个空间或者场景中的结构、形态、色彩的移情理解,感受这个空间或者场景所营造的文化情感,从而引发观赏者内心的共鸣[7]。这种以小见大的场景营造,是禅意设计内涵的更深层次内涵,也是观赏者对整个设计更深层的了解。

(三)梵我合一之意境顿悟

在禅宗思想中“梵我合一”表达的是一元的世界观,我心即佛,佛即我心,通过渐修或者顿悟发现本心,讲究以心传心、自我顿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讲究的是空无的意境,追求物我两忘、无形无界、返璞归真,是一种自我认识的升华和回归。

在空间设计中这种“梵我合一”的思想是在感观体验和场景移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无意识的精神体验,依赖于人的思维活动。设计者将无限的设计情感融入有限的场景之中[8],并赋予这个空间无限的禅韵,这种禅韵不是直接将人带入其中,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观赏者通过对外观形式的认识、个人情感、文化背景等因素下对整个设计的第三层认识[9],这层认识便是禅宗思想设计的最深层次空间体验。整个设计不能单纯通过表层去理解,需要心灵去顿悟,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升华。这整个设计和体验过程本身就是禅顿悟的一个过程。

三、彼得·沃克设计中禅宗思想的应用

彼得·沃克创造了以简洁的几何形式为特征的极简主义景观,是西方极简主义景观的代表人物[10]。他的设计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基础上,运用隐喻手法,使观赏者得到空间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他的设计思维与禅宗思想是共通的。以下通过对禅宗思想的空间分析,结合彼得·沃克的案例,获得禅宗思想依次递进的三层设计方法:感观体验、场景移情、意境顿悟。

(一)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是设计师在设计时就预想到要带给观赏者的色彩、材质、形态的直观感受而有意设计的,是设计师与观赏者在场景中的第一层交流。观赏者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感受整个场景的氛围,就如在一个场景中多使用纯色和自然界中质朴的颜色如原木色、石板青色或以黑灰白为主的灰度色等[11],加上竹藤、石头、原木、陶土等,就会营造出一种自然质朴的禅的感官体验[12]。彼得·沃克1991为日本IBM公司设计过一个庭园(如图1)。整个庭院是一个狭长的空间,他将这个空间分隔成几段,在最东侧的地方设计了一个水池,在水池偏中间的位置设计了一个铺满鹅卵石的方岛,并在上面种植了三棵柳树将整个方岛划分成不同的空间。这种几何形状和自然事物的运用,简约却不简单。在视觉上带给我们形式的规律性,又用柳树打破了方形的刚性,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空间。这便是禅宗思想中虚实结合带给人们的感官体验,把实景水池、鹅卵石方岛、柳树转化为虚景,用水池包围方岛使人感到空寂,用三棵柳树分割建筑景观并实现空间的转换,给人宁静致远、采菊东篱的悠然与闲适。

(二)场景移情

场景移情是从功能出发,结合周围的环境和地理特征,以小场景的营造产生与人之间情感的互动。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神似的表达,有一种不在山林之间却有山林之境的感觉。重要的是设计师通过场景与人的交流、场景与人的感情的沟通。观赏者可以通过这个场景感受到设计师想要营造的一种氛围,并在看到场景后与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设计才是真正好的场景的设计。彼得·沃克在SWN做负责人期间曾设计过哈佛大学的泰纳喷泉(如图2)。这个喷泉前面由159块天然的石头排列成圆形石阵[13],这159块石头将泰纳喷泉从周围的建筑、绿化和步行路交叉中围合划分出一个圆形的空间,草坪、混凝土路面和沥青在这个大圆的不同点上相互交错,每个角度都感受到不同的质地和色彩。他还通过对天然石块和雾状喷泉的运用营造出一种视觉错视,让人产生一种视觉上的虚幻空间,并在设计中做了季节的区分,在夏天时喷泉正常使用,冬天时排放雾状喷泉并在喷泉的地方种植了花,这种四季场景的塑造让人在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看到喷泉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这就是禅宗思想中以小见大展现出的移情体验,利用小场景中水元素的不同形态,结合不同季节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对话。动态喷泉带给人们明快、活泼、积极的情境感受,静态雾状喷泉又带给人们深沉、凝重、安详的情景感受。一动一静、一草一木带给人们无限想象与思考。

(三)意境顿悟

意境顿悟需要在感官体验和场景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是精神上的升华。当观赏者步入整个场景时,通过感官体验和场景移情触发内心的情感后,联想到景观所要表达的真正意蕴,这就是观赏者的主观意识与场景表达的客观精神相融合碰撞后,产生的令人回味悠长的意蕴。意境顿悟是设计师在设计时就应结合文化、特定时代符号等产生的特定效果。911纪念广场(如图3),在彼得·沃克已设计的作品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了纪念911事件,他在原有双子塔的位置设立了庞大的四边形下沉瀑布,将受害者的名字刻在了瀑布四周的青铜板上[14](如图4),并在周围设计了森林广场,将森林广场中的树木选择为美国的国树橡树。巨大的落差让瀑布更加壮观,而水流的漫下又将观赏者的情感一同变得低沉,同时橡树的选择又多了一份庄重。在夜晚的时候,两束雷射激光,直射夜空,就像曾经的双子塔重生(如图5)。不禁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珍贵。911纪念广场的设计就充分表达了禅宗思想在景观空间中运用的三个层次。下沉的瀑布与周围橡树的高差对比、青铜板上受害者的名字与瀑布下沉的巨大声响都会使人产生场景移情,最后整个场地的选择,高能的镭射激光,让观赏者的情感得到升华,缅怀受害者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四、结语

综观当代许多园林、主题文化园、广场设计等,常常从单一的功能或者美观性塑造,很少真正分析空间的思想层次,而禅宗思想的分层在景观空间设计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彼得·沃克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的感官体验、场景移情、意境顿悟等体现的禅宗思想,应该被更多地运用到中国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而增加中国园林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苏畅.论吉藏对《中论》“三是偈”的四种诠释[J].世界宗教研究,2016(4):64-73.

[2]卿平勇.浅析禅宗思想对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影响——以苏州名园狮子林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09(1):122-124+140.

[3]胡明珠,孙虎.基于禅宗美学的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设计,2015(21):152-153.

[4]上官嫚嫚.多维度感官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3(12):207-208.

[5]李娟,王昳.儒道释哲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之生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0-164.

[6]董曉涛.佛教生态思想研究述评[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

[7]李红丽.非遗语境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

[8]王烨.中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方向[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2(30):54.

[9]孙迟,师帅.探析现代茶室空间设计中意境的营造[J].设计,2015(15):130-131.

[10]贾荣,林仁瑞.极简主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3(10):44-45.

[11]费文君.从色彩意象论禅宗艺术在文化公园中的塑造——以皇山文化园为例[J].艺术百家,2017(4):231-232.

[12]鲁江伟,吴莹.“禅文化”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7(2):106-107.

[13]徐艺源.理查德·哈格的园林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14]苏宇.当代纪念性景观场所中特定文化内容的提炼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47-49.

作者简介:黄艳,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旭超,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沃克彼得园林
《园林》
彼得,彼得,吃南瓜
彼得潘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彼得潘
未来科幻城
中国园林“缀玉集”
快递爱情
快递爱情
世上最美丽的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