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诗词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路径之一

2019-09-10 07:22:44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67期
关键词:唐诗母语诗词

【编者按】郦波教授是近年来活跃在大众视野之下的文化学者,从“百家讲坛”到大热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诗词类节目,郦波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同时,作为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专家,他非常关注青少年对诗词文化的接受与传承。唐诗宋词对中国人有哪些重要意义?培养“诗心”到底有多重要?经典的最大作用是什么?连续出版《唐诗简史》《宋词简史》的郦波教授这样阐明自己心中的诗词文化。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著有《五百年来王阳明》《唐诗简史》《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是为彼此 来此人世 —— 郦波品读千古唯美情诗》等。

在当今这个忙碌而焦躁的时代,一家人能在一起做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无疑是最快乐、最幸福的。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后,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许多家庭老、中、青三代又坐在一起看电视了。这说明诗词的话题能激发我们几代人的情感共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悸动。同时,这也让我们不由地要去追问,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为什么诗词的生命力如此旺盛?

经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论哪个年龄段,也不论当下身处何方,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背过“春眠不觉晓”,都背过“床前明月光”。诗词总会在我们的成长记忆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给我们以高雅的气质、给心灵以美的熏陶,并能够给我们的灵魂以甜美的休憩。想象一下,若没了崔颢、李白、孟浩然、杜甫,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缺失多少韵味,登高望远又何来壮怀激烈?

在中国的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在民间的传播应该是最广泛的,而其中唐诗尤甚。我以为,这不仅缘于唐诗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更在于唐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博大胸怀,万千气象。当我们诵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时候,当我们诵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时候,当我们诵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时候,我们胸中升腾起的该是一种怎样磅礴的气象!当我们诵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时候,当我们诵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时候,我们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生命张力,体悟到与自我、与他人、与天地自然的大和谐!而当我们诵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时候,当我们诵读“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的时候,当我们诵读“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则是唐人那生动的喜乐与悲欢。

如果没有唐代诗人们所造就的感知系统,中国人的审美生活将多么乏味;同样,如果没有宋代词人们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文学品味也将大打折扣。宋词之所以成为与唐诗比肩的文学巅峰,则在于宋代词人的群体在总体上超越了前贤,并把词这一文学样式蕴含的美学表现力充分发掘出来,将其美学境界推向了极致。

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晏殊,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范仲淹;从“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宋祁,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晏几道;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欧阳修,到“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的王安石;从“多情却被无情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苏东坡,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的秦观;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到“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武穆;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陆放翁,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继唐诗之后,宋词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贡献了又一批文学巨匠。他们和李白、杜甫、白居易、崔颢、王维、贺知章、孟浩然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灿烂星空。

在考察了唐诗宋词的流传历史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词乃是全民的财富,是大众的财富。

诗词的学习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母语感知能力获得的根本路径

诗词文化还与每个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我常跟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们交流,我们有一个共识,都认为语文教育的关键目标便是唤醒孩子的母语感知能力,但是今天的教育却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要承认,年轻一代的母语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下降。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这将会影响每一个个体乃至一个族群的素质,这也是目前很多文化问题的症结所在。大众对于诗词的接受并没有一个年龄的限制,审美要提高,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满足。看上去孩子没接触过这些东西,但不要因为他年龄小,就觉得这东西对他太难,孩子一定要接触这些东西,现在他未必能完全理解,但‘取法无上’,要让孩子知道诗词审美还有这样的层次在上面,一定要感知这些。审美是要拾级而上的。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目标是唤醒孩子们的母语感知能力、提升孩子们的母语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国学素养与审美能力。而在母语的教育过程中,诗词的学习与感悟乃至创作,其实是一条捷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在网络社会的冲击下,是向内还是向外选择?是向心灵世界还是向物质世界选择?正成为当下个體人格塑造的最根本问题。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甚至连手机与人生之间都开始呈现为一种典型的异化表现,我们越获得海量的信息,越向物质世界诉求,内心的精神世界就愈发荒凉,愈发逼仄。所以,重塑个体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是当下最为迫切的教育命题之一。而诗词的作用,正在于让我们回归内心的精神世界,重塑传承文明薪火的价值与信仰。每个人的“诗心”,汇聚而成就是整个族群的“诗心”。当我们的内心真正有了诗与远方的追求,有了价值与信仰的追求,才有可能真正奔向星辰与大海,开辟新的时代、新的征程。

经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

经典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我觉得所谓经典,就是可以把它融进血脉里、骨子里,随着人生的成长,就像造血干细胞,可以在漫长的一生中不停地为我们提供养分。事实上,不论得意还是失意,站在诗人曾经站过的地方,回眸诗人的身影,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我们的灵魂会瞬间被激活,和历史、自然、社会、文化以及我们这个族群中的所有人达成一种和谐共振。

对于中国文化来讲,能训练母语感觉、提升感知和运用母语能力的媒介,最精粹而又符合中庸之道的,莫过于唐诗宋词。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它的基因,诗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传承有过中断,但只要有机会唤醒它,亲近它,它就会立即引燃我们这个族群血液中所蕴藏的文化火种,重新点亮我们的人生,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助力。

2017年,中国电视上的诗词节目很热,有许多朋友问我这个热劲儿还能坚持多久?我觉得它能热多久,接下来是否还有新的热点,都没有太大关系。它只要热过了,作为一个文化的引子,在社会上能够引发一种共鸣、共识,对于中华文明的复兴起到一种积极的推进作用,它的历史使命就达到了。

人生就是在路上。只要我们内心有坚定的信仰,又能在红尘的喧嚣中随时清空自我,去快乐地感受自然与人生,这就说明我们悟到了诗词的真谛,也找到了自己的那颗心。

猜你喜欢
唐诗母语诗词
母语
草原歌声(2020年3期)2021-01-18 06:52:02
唐诗写柳之妙
中华诗词(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0
春夜讲唐诗记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0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唐诗赏读
母语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7
诗词之页
中国诗歌(2015年1期)2015-06-26 1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