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马特之魂——劳特累克作品探析

2019-09-10 07:22张仕秋
美与时代·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浮世绘

摘 要: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是19世纪末后印象主义画家,同时也是近代海报设计与石版画的先驱。通过对19世纪末法国时代背景的简要回顾以及对劳特累克个人经历的简要介绍,将劳特累克作品的题材和艺术风格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户外题材和声色场所题材以及日本浮世绘对他作品风格的影响。他的一生短暂且不幸,但他在绘画和海报招贴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沉迷于巴黎的夜生活,他用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展现巴黎底层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巴黎浮华背后的世态炎凉,他成就了红磨坊的璀璨,红磨坊也成就了他的艺术巅峰,他用他的画笔重现了19世纪末声光幻影的夜巴黎。

关键词:劳特累克;海报招贴;石版画;浮世绘

一、背景

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整个国家和人民处于一种茫然失措的状态。在新的局势下,贫富差距逐渐增大,整个社会处于颓废消极的状态中。在艺术上,颓废主义也迅速发展并达到顶峰,人们为了排解消极的情绪而寄情于虚幻的世界,用萎靡享乐的方式麻痹自己,以缓解内心的恐惧,酒吧和舞厅成为法国大众娱乐的首选,娱乐业因而迅猛发展。1883年,巴黎蒙马特区处于发展过渡时期,中产阶级逐渐替代了当地的葡萄农主和磨坊业主,同时这里也是无产者和拉皮条客常去的地方,虽然当时的蒙马特区尚未成为音乐厅与娱乐场所的林立之地,却也是作家、画家与演员常去的地方[1]。1889年7月,在巴黎人民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一百年之际,巴黎国际博览会胜利召开,埃菲尔铁塔也在这一天竣工,这一切仿佛都昭示着法国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作为当时最大的娱乐场所的“红磨坊”也成为了蒙马特区里程碑式的娱乐场所,几乎征服了所有巴黎人。

19世纪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各种艺术流派纷呈。法国是各种艺术思潮发展的中心,前后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印象派登上法国艺术界。劳特累克生逢印象主义发展的巅峰,他仰慕印象派,承袭印象派画家莫奈、毕沙罗等人的画风。他又是一位独立的画家,拒绝参加任何画派,他的绘画脱离了印象派保守的风格以及对光线和色彩的过分追求而另走一条自己的路[2]。在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印刷技术的提高为海报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1881年前后,法国政府解除了海报张贴的禁令,法国海报设计和使用达到高潮,巴黎的街头立即成为海报的艺术画廊。这时劳特累克出现在巴黎的艺术舞台上[3]。

二、劳特累克简介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如图1),出生于法国阿尔比,逝世于马尔罗美城堡,年仅37岁,是19世纪末活跃在巴黎蒙马特尔的传奇画家。劳特累克是图卢兹伯爵与劳特雷克子爵两大显赫家族的后代,长长的名字体现出他显赫的家世和尊贵的身份。但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在他15岁时,遭受了两次严重的摔伤,双腿骨折。由于为了保证家族纯粹的贵族血统和防止家族财产流失的现实利益而多代近亲结婚的缘故,他的双腿停止发育,上半身开始变得粗壮,就这样劳特累克长得既不像大人也不像小孩,身高永远定格在150厘米[4]10。

劳特累克的父亲难以接受儿子无法康复的现实而倍感颜面扫地,对他不闻不问,在母亲的帮助下,劳特累克发奋读书。他的母亲希望他终身与书为伴,也有一种家丑不外扬的目的,但劳特累克拒绝了,并对自己的母亲说:“妈妈,我想做一名画家。”1882年(18岁),他来到巴黎柯尔蒙画室学习绘画,学院派的绘画为他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1884年(20岁)离开柯尔蒙画室,认识了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并将其视为精神导师,绘画题材也由传统的故事与动物转向现实人物;1886年(22岁)回到柯尔蒙画室,结识了文森特·威廉·梵·高;在1883-1886年(19-22岁)这四年中,雨果委托柯尔蒙为他的作品创作插画,劳特累克成为柯尔蒙的助手;1893年(29岁)在至交莫里斯·乔扬的帮助下举办生平第一次展览——“双重画展”①;1898年(34岁)劳特累克因病住进精神疗养院,凭借记忆绘制了多幅有关马场的素描来证明自己神志正常;1901年9月9日(37岁)劳特累克离开人世。

三、劳特累克绘画题材和艺术风格探析

劳特累克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石版画、海报、素描和速写。他的一生短暂且不幸,但是在绘画和海报招贴上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生活的时代印刷技术发展迅速,巴黎的夜生活方兴未艾,这些因素造就了他设计了大量的海报。他对彩色石板技术也很有研究,是当时最早使用这种技术的艺术家,他带动了海报设计的创新,有评论家就认为“没有劳特累克,就不会有安迪·沃霍尔”[5]。他创作的全盛时期是对蒙马特区声色场所底层人物的描写,之后又回归马戏团题材的创作。他的作品深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并将浮世绘的手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一)钟情于户外题材

劳特累克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兴趣,他会在作业本上画满速写。他会随母亲去外公家,飞速地用画笔记录下工人劳动的场景。他会随父亲去参加马术表演,小小年纪就能够准确捕捉赛马的动势。他钟爱赛马题材,渴望生命与运动。他创作过多幅马戏团的作品,在《费尔南德的马戏团》中,前景描繪的是挥动鞭子的指挥和马戏团骑师,两个人物占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三,远景则是小部分的观众席,他以对角线式的构图增加了画面的运动感。在他看来,马戏团是他创作的最理想题材,是最能展现生命本质的场景。

1898年(34岁)劳特累克因过度纵酒而酒精中毒,经检查他患有幻想与健忘症,他的家人不得不把他送往精神疗养院。这时他想到艺术家在疗养院不得善终的例子,更是体会到从疗养院归来的梵·高对自己说过的话:“可怕的不是被关进精神病院,而是整日与疯子在一起!”[4]196随后在乔扬的帮助下,凭借记忆创作了近50幅有关马戏团的素描来证明自己神志正常,最终他用绘画换取了自由。劳特累克终其一生都徘徊在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户外运动题材,以此来慰藉自己无法骑马打猎的遗憾和自卑的心理。

(二)最爱的仍是声色场所题材

1888-1898年(24-34岁)是劳特累克绘画的全盛时期。外表的缺陷让劳特累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当时巴黎最年轻的行政区和娱乐界的中心蒙马特高地笙歌燕舞,最大的夜总会红磨坊也开幕了,这里可以让劳特累克暂时忘却身体上的缺陷,他迷恋上蒙马特区的夜生活。在这里,劳特累克视舞女、洗衣女如朋友,他们信任劳特累克,甚至成为劳特累克的模特,劳特累克也因此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底层人物的生活。最为著名的当属劳特累克为红磨坊设计的巨型海报——《红磨坊的拉·古吕》,这一海报的视觉中心是蒙马特康康舞舞后拉·古吕②正在翩翩起舞,围绕在他身边的是绅士剪影,画面顶部三行用红色字体重复的“红磨坊”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在劳特累克看来:“海报应当是印象的、独创的、给观众以冲击性影响的,必须是画龙点睛,使行人突然停止脚步,像爬在胸背上的体虱那样紧紧地贴伏在身上。”[6]他为红磨坊绘制的海报,一夕之间闻名整个巴黎。

他所描绘的舞女等形象从未有下流或不道德的含义,他用自己的方式,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再现人们不愿直面的人性,给予她们应有的尊严。劳特累克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她们不幸生活的同情,但是他不会刻意美化她们,甚至会突出表现她们不优雅和丑陋的一面,他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底层人群的真实生活与情感。对于劳特累克这一类题材作品,有人评论道,“他坚定不移地投入社会基层的生活之中,但他不评价、不批判、不变形、不夸张,只是如实地表现生活。”[7]他带辛辣讽刺和夸张色彩的妓院题材作品,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三)劳特累克作品之艺术风格

劳特累克一生创作了31幅海报招贴,他在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设计风格,在创作手法上适度创新,奠定了他在海报设计史上的地位。劳特累克擅长捕捉千变万化的人物动态,他放弃学院派拘谨的画风,用带有韵律感的线条将人物动态表现出来,并对局部进行夸张处理,再用短线进行填充以增强其立体感。在色彩的运用上,发明了一种素描式的技巧,即把颜料进行稀释,大面积的涂色以达到一种透明亮丽的效果。

1883年(19岁),他从唐吉老爹③处了解到日本浮世绘作品,他十分钟爱这一东方艺术,开始学习和借鉴浮世绘的创作手法,并融入浮世绘的构图、造型和用色。他为红磨坊制作的海报采用平涂技法,以电影剪辑的方式对室内场面进行处理,明显带有日本浮世绘的色彩及构图的影子[4]216。劳特累克十分欣赏浮世绘的斜切构图,他在招贴画中大胆简化人物形象,用简练、概括、平面化的方式以及速写式的线条构成画面。劳特累克笔下的红磨坊用色大胆夸张,红配绿的色彩和阴森的青光表现出红磨坊灯红酒绿的氛围,他夸张甚至扭曲人物形象,增加画面的幽默感和讽刺性。他粗壮的线条和恣意纵横、随手画出的字体都使他的海报设计独具一格。

四、结语

劳特累克是新艺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感悟生活而不受道德局限,他的作品大多描绘马戏团等户外场景和离经叛道的声色场所的人物和生活。他对底层人民表现出足够的尊重与同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深刻揭露出当时巴黎浮华背后的残酷人性。劳特累克对他们不幸的描写,仿佛也是在折射自己不幸的人生。

他的海报极具设计感,他创新地采用石版画海报的形式,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的创作手法,并融入浮世绘的构图、造型和用色。他大胆简化人物形象,用斜切的构图方式,采用图文结合的手法将文字和图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海报招贴别具一格并影响到现代广告招贴设计。同时,他作为后印象主义画家,他的画风深刻影响了同代的立体主义创始人毕加索的绘画风格,也启发着后世的艺术流派和当代的绘画艺术。

注释:

①此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是以聲色场所为题材,为了照顾参观者的心理感受和避免舆论压力,这次展览分为两个展区,而这一部分的作品被安排在二楼供画家的朋友观赏,因此被称为“双重画展”。

②原名露易丝·韦伯,拉·古吕在法语中是“贪吃鬼”的意思,她因经常把客人桌子上的食物吃光而得名。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巴黎开美术用品商店的普通人,热爱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因时常给予贫困画家帮助,特别是梵·高,而赢得了“老爹”的绰号并与画家们成为朋友。

参考文献:

[1]何政广.劳特累克:蒙马特尔传奇画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4-20.

[2]王子明.艺术的巨人——劳特累克[J].美术大观,2014(10):6-13.

[3]胡莹.世纪末的狂欢——劳特累克的招贴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30-35.

[4]邢千里.世界名画家经典 劳特累克[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5.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94.

[6]勒米尔.劳特累克传[M].陈小芬,沈揆一,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224.

[7] Angelo De Fiore.劳特累克[M].田荣,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30.

作者简介:张仕秋,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浮世绘
新闻浮世绘
浮世绘
浮世绘
浮世绘
浮世绘
浮世绘
浮世绘
浮世绘
浮世绘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