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其昌谈中华美育传承的守正与创新

2019-09-10 07:22滕学良
美与时代·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董其昌传承创新

摘  要:2019年3月10日“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在上海博物馆闭幕。以董其昌艺术大展为切入点,从传承中华美育精神、守正创新的角度探讨董其昌的书画实践、画学思想,以及董其昌对历代名画家作品的鉴赏与收藏,分析“董其昌现象”对当下弘扬中华传统美育精神守正创新的启示。

关键词:董其昌;传统美育;传承;守正;创新

2019年3月10日“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在上海博物馆闭幕。本次展览从2018年12月7日开始至2019年3月10日结束,持续了90余天。据上博官方统计,展览共接待的参观人数达60万人次。此次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是迄今为止大陆范围内首次对董其昌艺术世界、画学理念、艺术影响等一次全景式的梳理和展示,是一次带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性、研究型展览,引起了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本次展览的展品主要以上博馆藏为主,同时汇聚了海内外15家重要收藏机构的商借藏品,被专家称为“全球总动员式的策展”。由于展览的学术价值重要、社会影响大、人气高,甚至被业内人士看作是一次“现象级”的展览,更被艺术专业人士、书画爱好者、广大观众称为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年度艺术盛宴。

在这样的一个时机,推出这样的一个个人展览,为什么能够引起如此高的热度呢?在思考这一问题的同时,联想到一个标志性事件,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夫妇参观了故宫,在参与书画修复体验时的镜头里,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各自手拿一幅明代画家董其昌的山水册页,在如此重要的会见场面中安排出现这几幅画应有深意,最基本的理解就是,董其昌的书画艺术在承载中国文化方面具有代表性。当然,后来上博策划这样一个展览动机是否与这个信息有关,我们尚不清楚。但是,如果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全面加强文艺工作、加强美育工作的高度来认知,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来认知,从中国的综合实力、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同时也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传统文化影响力等这些方面来认知,上海博物馆选择这个时机策划了董其昌艺术展,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文化自觉性和文化担当性。通过对书画艺术的展览,展现了董其昌的一生和他生活的时代,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当下文化建设的守正创新、传承中华美育精神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从对中华传统美育的

守正创新角度看董其昌的书画实践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明后期大臣,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曾任皇太子讲师。董其昌精于鉴赏,长于书画,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其虽执朝权,却仕意不浓,毕生致力于书画研究和鉴赏,书画成就和画学思想影响了其身后近400年,在维护统治阶级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一位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董其昌在艺术实践上的守正创新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书法方面。就山水画方面来讲,明朝后期,“浙派和吴派山水画发展到明末,有影响的画家成就也不高,而且流弊严重,不少画家只着眼于师承形貌,既无师造化而来的胸中丘壑,亦无包孕古人长处的识见与修养,所以大多偏重于笔墨形式的仿效”[1]226。这个积弊已久的问题困扰着晚明整个画坛,“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在上海地区涌现出若干更重视笔墨总体表现力与文化修养的文人山水画派”[2]183,其中尤以董其昌为首的“华亭派”影响最大。成就最高。董氏“为克服板结与粗简两种时弊,他在山水画上追求以书法入画所导致的笔墨联系变幻中的表现力,并把宋元诸家绘画中来自大自然的山石树木形象加以简化,以笔势的运动作‘不似之似’的组合。他强调布局中的势,笔墨中的虚实和‘画欲暗不欲明’的生动性与含蓄性,也发展了墨法,推出了以前人母题作画结合有关画史画论的题记而含义在画外的表现方法”[2]183。这是董氏在山水画笔墨运用方面的创新之处。这种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有着重要的学术渊源,董氏的山水画主要得法于董源、倪瓒、黄公望、米芾、米友仁、赵孟頫等名家。他毕生勤学,在取各家之法,吸收其精华,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了笔墨秀润、简淡平和、风格明净、高迈超然的艺术面貌,对当朝及以后的山水画流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董其昌“标榜师古,崇尚士气,其笔墨技法娴熟精妙,远追文人画风,扭转了明代浙派和院体的风格与士大夫审美观背道而驰的局面,故吸引了不少画家追随,并被后世视为正脉和一代宗师”[1]227-228。就书法方面看,董氏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得以遍临晋唐宋元法帖名迹,他初学颜真卿并以“二王”为宗,同时又受到怀素、“宋四家”、赵孟頫等众多名家影响,深入学习传统精髓,孜孜不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其行书俊秀舒朗,凝练遒劲,深得王羲之、颜真卿等各家之法;其草书行笔潇洒飘逸、跌宕起伏、婀娜多姿、圆融疏放,颇得怀素精神,自成一家,有“顏筋赵姿”之风,被人称为“香光体”,这是对书法史守正创新的另一重要贡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代宗师,董其昌的山水画和书法是走在传统文化的一条“正脉”上,他把只剩下躯壳的古老典范重新赋予新的内涵,很大程度上守护了统治阶级的正统审美思想,承继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精神基因,完善了文人士大夫的基本性格和审美观,推动了文人画的大发展,客观上稳定了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对画坛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使古老书画文明始终沿着一条守正创新的道路延续发展。董其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董其昌艺术穿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具备当代价值的关键所在,对于今天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仍有借鉴意义。

二、从中华传统美育

的守正创新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

艺术实践之外,董其昌的一个划时代贡献是从理论上提出“南北宗论”。他认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伯驹、赵伯骕,以至马、夏等;南宋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1]228董其昌倡导的“南北宗论”推崇南宗文人画,后人对此褒贬不一,特别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奠基人徐悲鸿对此有过严厉批评,认为董其昌的南北宗说断送中国画200余年,罪大恶极。俞剑华、王伯敏、滕固、童书业、启功等书画理论家也不同程度地指出“南北宗论”的不足,这可能是长时间内董其昌没有被充分重视挖掘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当时的画坛现状来推测,说董其昌有“崇南贬北”之嫌也不够完全妥帖。至少从本次董其昌艺术大展来看,董其昌对仇英的艺术持肯定态度,而且,在董氏的重要收藏中也有不少“北宗”画家的作品。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董其昌所提出的美学观念,即: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228。特别是他在实践中把中国山水画中的笔法墨法变成了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符号,由此也守住了中国古代正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此后众多画家沿着他倡导的路线践行下去并在清代画坛成为一种主流。清代“四王”画家之一王时敏是董其昌的入室嫡传,颇得董其昌的赏识,是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忠实实践者;王鉴、王翚、王原祁也都深受董其昌的影响,而在他们身后也都有一大批学生追随并逐渐形成了几个名震四方的地方画派;后来的清“四僧”,也都学习董其昌,这些都是董其昌画学美育思想对后世书画影响的重要体现。

即使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董其昌的画学观念仍有借鉴意义。今天的中国画坛,尤其是中国画,书法与绘画严重脱离,画面重形式设计,重题材内容,重大尺幅,重刻画描摹,重画工耗时,轻笔墨质量,缺率真士气,导致笔墨精神贫乏,看上去很有新意,但失去了中国画独有的审美意趣和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表达;还有的求新求怪,借鉴西方当代艺术构成手法和思想观念,不接地气,把中国画搞得面目全非,这显然不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守正创新。

三、从中华美育经典艺术传承

守正创新看董其昌的鉴赏与收藏

董氏虽贵为明朝晚期大臣,观其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大多数时间是在告假还乡归隐研习书画,因此避免了很多因权力争斗倾轧带来的政治牵连。其特殊的政治身份、高迈超然的人生态度、腾挪闪跃的人事艺术和全面深厚的诗词书画学养,使得他能够有机会并近距离接触看到历代、当朝重要藏品并且具备深刻的洞察力,经他过目鉴藏的一大批重要艺术品现已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遗珍,比如,经他鉴赏收藏的著名绘画作品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董源的《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北宗”画家李唐的《江山小景图》等;书法作品有王羲之的《行穰贴》卷、王珣的《伯远帖》、陆机的《平复帖》、米芾的《蜀素帖》《淳化阁帖》,等等。据相关文献研究统计,董其昌的历代书画收藏约有几百件之多,且成体系。综其一生的收藏来看,虽然董氏的鉴藏主要与自身的书画兴趣、爱好、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但其鉴藏的基本都是历代流传和当朝名家的作品。从今天来看,这些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绮丽瑰宝,客观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守护并延续了中华文明的正统美学思想和中国人的基本审美观,为中华美育精神在今天的守正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典范。

四、“董其昌现象”对当下弘扬中华传统美育精神

守正创新的启示

(一)弘扬中华传统美育精神应重视挖掘正统美育基因。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强调“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政协社科文艺界委员座谈会时指出“要解决现实问题,崇洋媚外是不行的,要把中国的事情搞清楚,把好脉,不接地气是不行啊!中国身体怎么样?是什么体质?心里要透亮透亮的”。中国人的身体怎么样、体质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文化基因。基因是骨子里、血脉里的东西,决定着生长品格、生长气象。中国画和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文明生成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蕴藏着中国人的基本审美观和对现实世界的人文关照。自古以来有着一条清晰的绵延不断的发展脉络,是承续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载体。尽管当前实现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传统中国画和书法的美育价值十分突出,一方面来自于它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来自于它的正统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历来重视培养人的趣味和修养,而这种趣味和修养很大一方面体现在书画上。文人士大夫通过对山川林木、花鸟虫鱼等自然环境、自然物的关注、描画来建构山水精神、情感世界和诗意表达,由自然美而进入“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并穿越“道德境界”抵达“天地境界”,实现“审美体验”与“人格养成”的统一,最终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正统文化基因深藏于各个历史阶段的经典文本,需要进行深度挖掘、阐释展示,这个在美育传承中尤为重要。

(二)要以经典文本展示“典”亮中国文化。“从文化传承、文化育人的高度看,文化经典、艺术经典引导青少年寻找人生意义,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境界”[3]。艺术经典是一座宝矿,是可以挖掘的。“历史传承的文本在每一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新的理解,而不断需要更新其意义,当代的文化继承,不能停留在文本的训诂层次,而是使文本积极地向新时代开放,把文本的思想和我們自己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成为过去与现在的视界融合。”[4]传统书画艺术经典展示可以对当下文化建设指出一条光明健康的道路,对现代文化建设的守正创新提供新的典范意义。博物馆、美术馆是艺术的圣殿。如何使馆藏经典“活化”起来,在提高大众审美素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需要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美术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活化收藏,强化学术研究,并在公共教育形式、美术讲堂活力以及观众人群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博物馆事业,让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资源,与社会、学校、社区等,在互动中得到最大化利用,从而进一步普及社会美育。”[5]上博举办董其昌艺术大展,不仅仅展示了董其昌一个人的艺术成就,还对其所处时代发生的艺术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学术梳理,这个展览不仅使我们感知了传统艺术的魅力,还引发了我们对传统美育文化守正创新的思考,这方面上博树立了一个标杆。

今天我们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点是,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以经典展示、引导、引领中华传统美育精神,这是塑造品格甚至民族灵魂的途径。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应是所有美育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参考文献:

[1]阮荣春.中国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叶朗.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18-09-18.

[4]陈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N].光明日报,2017-03-20.

[5]马菁汝.完善中国美育体系[N].人民日报,2017-11-19.

作者简介:滕学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医药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及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董其昌传承创新
董其昌的面具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