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树人立德方面的作用

2019-09-10 21:05崔辉云
新教育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诗意民族传统

崔辉云

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建设提供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独特的文化自信心。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审美心胸,追求诗意人生。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以载道,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丰富了学多种校园传统文化活动丰生生活,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建设树立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历史英雄终究“荒冢一堆草没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任何历史的具体的精彩,转瞬即逝,不留痕迹的过去。但千百年来形成的抽象的文化精神却不仅然。尤其那些为本民族所认可的、弘扬的精神、伦理、道德等文化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下来。任何一种流传不息的文化,就在于它的认可性、流行性和经典性。民族文化对民族生存延续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这个名族已经消亡了。读《论语》深感韵味无穷,阅《三国演义》至今津津乐道;说《西游记》几乎家喻户晓。这些经典作品里面所宣扬的真善美的的境界,随着民族的发展逐步形成人们认可的传统精神,根植其中的文化展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成为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其中的正义,智慧等等精华部分,成为民族独特性的文化标识,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精神。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区别,因为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标示了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护与传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彰显民族特色,坚定民族自信心,使之在世界激荡的文化中站稳脚跟。当然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必然落在了教育工作者的肩上,教师和青少年学生无疑成为了传承的载体和发展的开拓者。

二、优秀传统文化还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独特的文化自信心。

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中华民族儿女的的文化资源。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追求、心理认同、行为规范等,决定了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文化的理念,应立足自身实际,发展和繁荣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独特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关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可以说,中国特色新时代在客观上立足于传统文化。只有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诸如“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以及“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等,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民心所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与保障。“治国无其法则乱,宗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等说明了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与处理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准则,凸显出依法治国与完善法治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则体现了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正本清源是赢取民心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振兴中华,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善向德,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在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佛等文化形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恪守诚信,崇尚正义等核心思想观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流传不息的原因。

三、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以载道,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修身,即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崇尚仁义道德,尊老爱幼,明礼诚信,人际和谐。中国书法行云流水,诗词歌赋飘逸潇洒,,戏曲皮影生动有趣,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荡气回肠的古典音乐,技艺高超的景泰蓝与一尘不染的精美玉石,一种别样的民族自豪感油然升起。忆往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广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思;还有“月涌大江流”的辽阔;“飞流直下三千尺”急促;“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中國人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牢牢守住自己的根,而不应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

在儒家的伦理学说当中,修身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是立志。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使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和亲睦族、安邦治国、教化天下,即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也如孟子所言的“修其身而天下平”。文化传统中所承载的崇高的精神历代的有志者都把它们奉行为道德准则,当做正能量代代传承。当代学生要把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与个人奋斗目示结合起来,要将个人聪明才智心甘情愿地奉献给国家,奉献给社会,不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之人,不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人。惟其如此,大学生才会胸襟开放,蓬勃进取,在历练中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慎独自省,小心翼翼地遵循道德规范,加强自我监督意识,自觉抵制一切不良行为的影响和形形色色的诱惑,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严谨自律,保持内心的纯洁,逐步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质。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尚有完善自我的人生理想,现代中学生则更应见贤思齐,力争达到这种修身的境界。

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审美心胸,追求诗意人生

德国著名哲人海德格尔提出,人类应该“诗意的栖居于这片大地”。所谓“诗意的栖居”就是“审美的生活”。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身心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精神疾患成为难以控制的世纪病、时代病。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是他们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挑战。既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坚韧的意志力,又要关注他们如何在充满压力的世界当中“诗意的生活”,培养审美心胸,追求诗意人生。中国古代贤达人士的生活态度为他们提供了典范。《侍坐》中孔子向弟子们问志,独有曾皙的志向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肯定。“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曽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规范,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审美境界的向往。成功的教育亦即理想的审美教育,孔子的教育就是成功教育的典范,启示我们应该对今天的教育做深刻的反思。因为这种传统的文化精神至今能够得到现代人的认可和赞赏,站在当代文化的角度,结合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对经典做出丰富深刻个性化的理解,以批判性思维和理性的眼光观照传统文化经典,提升对文化经典的阅读。

猜你喜欢
诗意民族传统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MINORITY REPORT
少年力斗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