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校际多师课堂模式初探

2019-09-10 07:22李文兵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校际农村信息技术

李文兵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各行各业,在个别领域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教育领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滞后,主要还停留在设备本身的更新换代、软件的功能功能升级,以及产品的推广应用中,这种片面和单一的运营模式很难对教育深度变革产生大的推动。本文立足信息技术与多师课堂的融合,从课堂模式的创新入手,解决师资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校际间交流互动,师资共享,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师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30-01

如今,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学校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但由于地域差別、文化差异、理论指导、经济水平、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校际间课堂教学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由于城镇化率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教育人口向优质资源集中,也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发明显,且难以调和。因此,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共享优质资源,缩小校际间教学水平的差距,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实践经验,成为当下教学研究的迫切需要。本文将围绕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校际多师课堂所作的探索进行阐述。

1.设计思路

为了积极应对日益突出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育发展水平不均等问题,缩小校际差距,我校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校教学发展的方案,即利用互联网、录播设备、数据交换技术与其他学校共享实时线上课堂,形成互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具体思路如下:

1.1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使用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要想各学校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实现绝对均衡几乎是天方夜谭,即便实现了相对均衡,但各学校在管理、使用上存着的差距仍然无法避免,方案的前提是接受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转而追求教育资源使用的均衡和互补。

1.2 利用互联互通,实现学校结对共同进步

每一所学校都会自己的特色,每一位老师也都有自己的特长,因此方案设计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学校的特色和老师的特长充分展示出来,实现选择最佳,共享最优的目标,让学校相互借鉴,老师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1.3 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农村教育理念更新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已经由原来的硬件设施落后转变为教育思想、理念、方法陈旧,因此,方案设计通过网络与名校进行线上交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1.4 利用文化引领,实现教育振兴乡村战略

学校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育人场所,更是一个村庄的文化根源,对乡村的文明进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保住农村教育,就是保住振兴乡村的根。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就能为文化引领打好基础,为振兴乡村战略打好基础。而当前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无疑是对农村教育人力、物力、财力、动力不足的有力补充。

1.5利用区域优势,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教育

在校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误区和偏差,总有一些理念和方法是不能共用的,因此,要对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和方法进行校本化,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校的教育。同时,教育教学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学校可以有选择地组织教学。

2.课堂模式

2.1 单向广播多师课堂

由A校教师组织上课,将课堂动态同步传输给B、C……校,B、C.……校教师根据A校教师的要求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完成教学内容。该模式适用于优质校带动薄弱校。

配置要求

A校:10M专线网络或100M家庭宽带,录影系统,视频软件;

B、C……校;50M家庭宽带,播放设备,视频软件。

优点:薄弱校可以共享优质校的优质资源(师资);课堂组织形式简单灵活,易于操作;投入相对较少,适用于大多数农村小规模学校。

缺点:校际间师生无法互动,A校教师只能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课堂调整无法实时达成,反馈只能在课后通过教师转述;各校教师对同一知识结构或同一组织方式在认知上存在差异,很难达成一致的效果。

2.2 双向互动多师课堂

该模式是在单向广播模式的基础上,所有学校配置录播设备,将A校的课堂动态传输给其他学校的同时,其他学校的课堂动态也回传给A校,并随时进行沟通,实现双向师生互动。该模式学校间可以是指导关系,也可以是合作关系。

配置要求

A校:10M专线网络或100M家庭宽带,录影系统,多画面播放设备,多频道视频软件;

B、C……校:10M专线网络或100M家庭宽带,录播系统,视频软件。

优点:所有学校的学生与A校教师之间都能互动,课堂效果能得到及时反馈,双向呈现让课堂接近于常规教学,A校教师对各校学生可以提出相同的要求,并达成统一的目标。

缺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A校教师负担加重,课堂上接收到来自各个学校的信息多而乱,一时很难整理,会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其他学校的教师与A校教师的配合要非常默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校与校之间的学生无法进行直接对话,需要通过老师中转。

2.3 互通智能多师课堂

给学生配备智能终端,教师把课内的所有质疑和练习都将通过智能终端完成并提交,数据中心将实时统计所有的反馈,直观呈现课堂的分析数据,让教师适应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与调整,学生也可以通过终端随时质疑。该模式适用于各校间的合作教学。

配置要求

10M专线网络,智能终端,数据中心,录影系统,多画面播放设备,多频道视频软件。

优点:该模式下所有终端均能实现互通,有利于师师、师生、生生实时互动;所有数据会通过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和整理,剔除无用数据,整合同类数据,并将各类数据汇总后皇现给教师,教师可根据实时数据准确掌控学情,做到精准施教;教师们也可根据各自特长,分块协作教学。

缺点:由于该模式下数据传输量较多,因此对网络要求较高,各种设备的配置投入较高,操作复杂,不适用于小规模学校。

3.预期效益

以上三种模式的组合应用,基本可以满足各类学校的教学需要,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可以实现线上听评课,交流研讨,专题培训等,共享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能缓解农村家庭因学外出、城区学校大班额和农村空心化等问题,解决偏远地区因师资不足导致课程开设不全,让学生享受均衡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伟声.信息技术课堂中“场”的搭建[J].学周刊,2012(04):198.

[2]杨宏林.课改中如何用新理念搭建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J].新课程(教研),2010(09)·

猜你喜欢
校际农村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常州高职园区校际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及共享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