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

2019-09-10 16:30诸云云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生教育健全人格心理健康

诸云云

【摘要】:素质教育下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起更多关注。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一定是心理健康的,面对各种困难能够积极向上,能够团结他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生物遺传性、人格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均对健全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心理学观点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不断进行心理学研究,丰富现有理论内容,做到更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健全人格 学生教育 心理健康 “四自”精神

一、前言

我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展了关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之后学校教育呈现出应试化特征,老师更多关注学生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而健全的人格培养无疑对学生长远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在年龄小的时候就养成较为健全完善的人格,在之后的人生发展中,一旦遭受挫折或失败,很容易深陷失败的负面情绪。而且如果没有早早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学生在未来甚至可能出现无法独立生活的情况。近年来,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缺失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打架斗殴,有自残倾向等情况,甚至有些走向违法犯罪道路。在本该青春年华,却没有树立正确的健全的人格,抗挫折意识和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人们逐渐增加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的转向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需要有创新意识和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才。另外,社会压力不断加大,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而健全学生时期的人格,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人格的含义

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具有这样的特征。首先,当遇到挫折或者是逆境时,他能不陷于负面情绪中,能够感知并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向生活,有着健康的心理状态。其次,他能够与周围同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自尊自爱,而且关爱他人,有团队合作意识。再次,他能够不断接纳自己,充分了解自己,并进行自我更正和学习,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对待周围事物,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我。最后,他能够感知他人情绪,并能够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够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他不仅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周围的同学和事物,还有着强烈的自尊自爱的精神,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调整好心态,不断学习,争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他能够做到独立自主,心理强大,自强不息,对待学习和工作态度认真踏实,有着强大的心理素质。

三、影响健全人格的因素

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对其之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的人格能够帮助他及时处理自身情绪,积极的面对生活中各种突发情况,与周围人维持着良好的关系。

(一)生物遗传性的影响

生物遗传性对个人人格有着先天的影响。神经系统、外貌特征以及体内生物特性等都影响着一个人的后天人格的形成。目前研究者主要通过个体特质等方面的研究来探讨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当前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统一性的结论。对于遗传对人格障碍以及精神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这有助于从方面验证生物遗传性对个人人格的影响,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二)人格的影响

人格指社会中的个体行为的内部化倾向,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体现的情绪、动机、态度、价值观、性格等多方面特征。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方面。乐观主义者对待生活秉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其虽然会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但是乐观主义者相信,生活中总是好的事情更多,悲观的情绪虽然会有,但是不会持续下去,也不会让悲观的情绪影响生活或工作。乐观主义者能够以正向的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即使身处逆境,他们也充满斗志和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悲观主义者认为生活中坏的事情更多,他们会以更加悲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相应的,其抗压能力较低,处理挫折的态度较为消极悲观。乐观和悲观主义影响个人身心健康。有着健全的人格的人,能够较为冷静的处理各种困难和挫折,他们相信坏的事情和不好的情绪只是暂时的,他们可以最终获得成功。

(三)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关键的作用。有些行为习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确是稀松平常。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对待他人的方式等都有着文化的印记。我国有着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其所倡导的仁心爱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观念,有助于我们树立良好的观念,建立积极向上,为国家做贡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教会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要敢于开拓创新,承担国家复兴的责任。儒家的“仁爱”等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正确的对待自然万物。“吾日三省吾身”等精神教我们学会了不断反省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建立正确的健全的人格,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培养健全人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强调集体,忽视个体。个体的情绪更多的是被压抑,个体需求更多的是让步于整体利益。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可能造成焦虑、疑心、自卑的情绪的产生,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导学生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

四、培养学生“四自”精神

要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四自”精神,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这也是心理学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要求。自尊指的是自我尊重,能够接纳自己,尊重自己。自我价值感不仅来源于自我的评价,还来源于社会对个体的认可,家庭对个体的尊重等。自信包括整体自信、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自信、学习过程中的自信、以及自我的自信等四个维度。自立不仅包括经济自立,还包括身体和心理的自立。自立指的是个体能够独立进行判断,并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行为。要想成为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就要做到身心自立,遇事可以进行独立判断,对自己的行为独立承担责任。个体的不断成长,伴随着自立意识的觉醒,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能夠正视困难,并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敢于接受困难和挑战,并能够战胜各种困难,表现出更强的自立精神。心理学强调个体行为的动机,而自我成就的动机与自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有着自强的心理预期,就不容易被眼前的困难击败,有着更强的心理目标,也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去不断奋斗。自信、自立、自强、自尊这四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向。

在学生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和老师要注意引导和关心学生,从学习、社会实践、学校活动等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学校教育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改变过去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指标的方式,发现学生的各种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不能让学生养成依赖和懦弱的心理。老师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多读书,多学习的习惯,从读书中向优秀的前辈学习,逐渐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大学生教育阶段,要从各方面积极进行引导,开展相关心理健康的讲座,安排专业的心理学相关的老师及时发现和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言传身教,首先做好行为表率。父母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就进行相关人格培养和教育,让孩子正确的认识世界;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养成不怕困难、自信自强的精神,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在实践中学会克服困难,不断努力,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健全的人格。

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需要学校、社会、父母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另外,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养生的心理学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化发展,要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系统分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现有心理学理论,从而为我国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五、总结

过去我国教育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一定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他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够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够建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生物遗传性、人格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均对健全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心理学观点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心理学研究,丰富现有理论内容,做到更有针对性,更具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2】裴领霞.论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

猜你喜欢
学生教育健全人格心理健康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中师学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