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唐钰涵谈大万世居在地创作

2019-09-10 07:22唐钰涵
画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盆菜围屋当代艺术

唐钰涵

大万世居在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却并不被大众所知,游客也鲜少。这片曾经居住了100多户人家、热闹非凡的风水宝地现在所面临的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就如同当代艺术面临的和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城市化与当代艺术全球化看似理所当然,曾经宜居的风水格局规划与传统文化的流失,在深圳坪山大万世居这片地带尤其显得有种并置的尴尬。

大万世居不应该成为中国在构建现代文明时被遗漏下的遗址,因此,此次我的两件作品《来者都是客》和《寻宝》试图通过一场全民开放的、欢迎观众参与的当代艺术活动,来介入这块曾经的风水宝地。

盆菜是客家菜的一种菜式,早期客家人在过年过节时,各人带自备的食物相聚一堂。但古时交通不便,相聚时食物已冷,因此会把所有食物倒在一个大盆中煮热,这就成了客家盆菜的雏形。《来者都是客》把大万世居周边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流动小吃摊汇聚至此,如同盆菜一般堆积各种食材,组成了一场来自“五湖四海”的流水宴席,并借由免费宴请天下客的概念把当代艺术变成一场向全民开放的相聚节庆,延续盆菜的意义以及客家流水席的传统来团聚人气,在宴席的聚散之中形成与时空的关联,形成一个能量聚散与转换的场域——五行属金的环形圆桌与大万世居围屋的月池金水相生,天道之行如圆圈循环往复,以类行星环的图像构建宴请的环境,象征与宇宙的沟通,汇聚成一个能引发无限维度的想象场域。

在宴请的环节中,作品的本意是以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乌托邦愿景,连续24天每天免费宴请一小时的流水席,食客只需在圆桌上签上姓名与职业就能入席。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最终只达成了在开幕式当天宴请三个小时的协议。这种变化反而促使这件作品在更大的时空与局面中得以延伸。我与这七家移动摊贩签订了一式两份的“参展协议”,协议中规定他们在坪山国际雕塑展期间着绣有“来者都是客”的厨师服出摊。而这套着装的正式性以及协议的合法性似乎给这七家移动商贩创造了更具体的价值。

回到大万世居的展场,这里是曾经积聚了上百户自给自足的家族社区,然而世代发生在这里的真实生活都随着移居而逐渐消失,仅剩一些搬家时极个别的被遗漏下的物品还在提示着这种“真实”的存在,曾经紧密的家族关系也由于现代化的进程被驱散。另一件作品《寻宝》通过村长的帮助,联络到一些曾经住在大万世居的居民,也通过咸鱼平台找到还住在或曾住在围屋的客家人,换取了他们家居生活中的日用品。总计101件物品被藏于大万世居的房间内、庭院中、门头上、窗洞等,并为这101件物品制作了对应的101张宝物卡,观众如能找到从抽宝箱中抽取的宝物卡上的物品,即可带走。通过对这上百件生活用品的“淘、藏、寻、取”四步来探讨生活中的真实与人造、风水与聚散,以游戏的形式邀请大家在行走于围屋之中时跟历史形成对话。

坪山国际雕塑展此次的主题“出维:雕琢空间”,是通过展览开启观众对“维度”“空间”以及“雕”的理解。就像是博伊斯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思想就是雕塑”,人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维度的范围:当观众认为雕塑还只是一件立体的落地的具象的金屬、木头或者石头材质的物体时,当观众认为空间还停留在眼见的可触及的已知的立体空间时……所有打破他们已有认知的就是“出维”——这个展览不是为了迎合和讨好观众而存在。而对于参展艺术家来说,我们所要跳出的已有艺术形式与对艺术认知的维度在哪里?所要探讨空间的是思维的空间,还是物理的空间,还是虚拟的空间或者未知的空间?又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把我们的思考转化成为艺术?——这个展览不只是为了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而存在的。

猜你喜欢
盆菜围屋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盆菜小传
香港和广东的本土菜
粤北始兴围楼防御体系研究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客家围龙屋的大盆菜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