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贫困民生实践

2019-09-10 07:22张瑞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张瑞敏

摘 要:民不聊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首道难题,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向贫困宣战,多种措施并举,使新生的共和国克服了生存危机,也为新中国的反贫困事业拉开了序幕。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贫困举措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曾经提出过“革命的第二天”的术语。既是说,在革命成功以后,革命党人往往会面临更大的考验,问题也往往出现在“革命的第二天”。打天下难,搞经济建设更不容易。新中国成立之时,积弱积贫、民不聊生。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举的烂摊子,其中民生成为一道最难迈过的坎儿。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然而,“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接手政权的同时也接手了一个凋敝丛生、百废待举的烂摊子。国民党政府从大陆败退时,将黄金、银元、外币、大量物资、财产等纷纷转移到台湾或香港。这一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钢铁工业只有7座平炉、22座小电炉维持生产;发电设备总数仅剩下114.6万千瓦左右。全国全部工业固定资产仅剩下124亿元。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受到的破坏更加严重。农业经历了1937至1949年连续12年的战争,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1949年全国主要农作物产量与历史最高水平比较:粮食作物总产量由1936年的15000万吨下降到11218万吨,减少了24.5%;棉花产量由1936年的84.9万吨下降到44.4万吨,减少了47.6%,花生、芝麻和大豆三种主要油料作物也都下降了六成以上[1]。1949年全国人均粮食448斤,人均棉花仅1.64公斤,可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人民生活陷入极其艰难的境地。“大难平,民生憔悴”,恶性经济危机肆虐,民不聊生的局面令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举步维艰,饥饿与贫穷更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为了应对严峻经济困难的挑战,为了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种应对的举措。

二、在城市接管中对民族工商业“原封原样,原封不动”,调解劳资矛盾,保障粮食供应,稳住城市基本民生

首先,在接管城市的过程中,制定了对民族工商业“原封原样,原封不动”的方针。当时,新生人民政权最大的一个转变就是工作重心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接管城市工作。刚开始接收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原因有二,其一是当时我们革命队伍中的一些人头脑中存在着打江山坐江山、共产共有的思想,其二是我方多数同志长期从事乡村工作,对于城市工作不熟悉、没有经验。接管开始时,一些地方的工商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甚至在个别地方,一些民族工商业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对于在接管城市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毛泽东指出:在城市或乡镇破坏工商业,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其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必须坚决反对。在此之前的1949年3月,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2]

在城市接管中,中央审时度势,汲取沈阳经验,制定了快速完整接管大城市的的十六字方针,即“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并逐步在全国推广。毛泽东要求在接收的过程中,对民族工商业要好好保护,“原封原样,原封不动”。即对原有的企业机构和经济组织,如铁路、邮政、电信、银行、工厂、矿山等先原封原样接收下来,再逐步进行改造。同时,为了节省经费并减少损失浪费,在甄选接收企业的公方代表时,也尽可能选择一些能肩负起接收和管理双重职责的人选。在中央的精心安排與直接领导下,北京、天津的整个接管工作十分顺利,这为之后的经济恢复、生产发展创造了条件。

针对在接收过程中出现的劳资矛盾,中央特别指出:在私人企业中,工人与资方的关系应该遵循“劳资两利”的原则,要允许资方得到适当的利润,如果工人为了获取眼前的一时之利,而对资方提出过高的工资要求,就会使资方负荷过重,无法维持经营而致使企业倒闭。周恩来总理提出,“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劳动条件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很好,只能逐步改善。”[3]毛和周的这些主张都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生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恢复城市秩序的过程中,中央还提出要着力解决恢复电力供应等关键问题,指出,如果城市没有电,机器无法运转,人民生活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也难有好转。另外,还要做好舆论工作,可以利用各类报纸刊物等宣传政策,稳定人心。

在接收城市的过程中,保障粮食的供应是一个大难题。由于新中国一成立,即遭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和包括粮食在内的商品禁运,让破败的经济雪上加霜。1949年5月,上海解放。当时,我们政府能直接控制的粮食只有2000万斤,而此时的上海存粮总共不到1亿斤,而要维持上海正常局面,冬季前至少需要存粮4亿斤。其时,上海的物价一日三涨,早中晚行情瞬息万变。为应对粮食投机商的囤积,为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在上海附近集积6—8亿斤粮食作储备。当时主持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的陈云,亲自组织部署了上海著名的“粮棉之战”,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及东北等地调集粮食,使上海在短时间内就集储了必要的粮食,到1950年上半年,上海的国营粮店掌握了17亿斤粮食,足够1年半的周转,挫败了大投机商趁机发国难财的意图[4]。

三、承担“胜利负担”,对旧公职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

与接收城市直接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旧公职人员如何处置的问题。1949年夏,上海群众来信反映群众失业和生活困难,这封来信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经研究,遂作出“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的重大决策[5]。即对600多万旧公职人员,人民政府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毛泽东说:“革命胜利引起了社会经济改组。这种改组是必要的,但暂时给我们带来很重的负担!”“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房子挤着住。”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们把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人碗打破了,如果不给人家饭吃,人家就要另起炉灶。”毛泽东提出裁减管理机构的做法应该暂缓实行,以避免由于遣散相关人员引发闹事。对旧公职人员,可以采取发生活费,底薪工资等方式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通过举办训练班等形式进行教育,再投入生产。这种特殊社会政策,既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安全。毛泽东还特别指出接管工作一定要严肃纪律要求,同时,党组织和军队也要注意节衣缩食,艰苦奋斗。

1949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一封电报中专门提到,仅湖南就有十五万的起义军官失业,国家有责任有步骤地给予他们谋生出路[6]。10月20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军委第一次会议,特别指出对四十万旧军官,原则上都要有个安置,不安置是不对的。对旧职员也要很好处理,使这些人都能有事做有饭吃[7]。认为关于养活所有旧军队和旧公教人员的问题,是政策问题。这样做对人民有利[8]。

11月,毛泽东在起草中共中央给华中局、华南分局、华东局、西北局各负责人的批语中,特别强调:“中央明确强调规定,所有国民党机构的全部人员包括军队官兵、政府员工和工厂职工全部收容起来,一个也不遣散。你们不宜人为地规定个人待遇比旧职员高,尤不可在目前条件下去提高工人待遇,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带有危险性的办法。”[9]12月,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向与会者谈到当时国家的财经形势,专门提出:为了全国的胜利,要求人民承受必要的负担。周把这个称之为“胜利负担”,因为此时的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军费在财政支出上仍要占很大的比重。周在谈话中算了一笔账:军队的人数有470万,因为要把俘虏或者改编的国民党军队包下来,预计军队的数量将达到550万人之多。国民党时期的文职人员也需要包下来,这样的话,全国的文教人员将从200万增加到350万,“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是个重要的问题”,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把他们全部包下来了。文武加起来就是900万。靠公家吃饭的人多了很多,这是胜利的负担,是推不开的[10]。

四、在农村实施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在广大农村地区,当时最根本的一项举措就是实施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这是孙中山先生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1949年新政权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已在约2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亿的老解放区内先期进行了土改,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底,又在约3.1亿农业人口的新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改,成功地把7亿亩约占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大约60%的农村人口,相当于使农民每年少交给地主3000万吨以上的粮食地租,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旧有的不合理的土地所有制度。这一变革,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占农村人口近57.44%的无地少地的贫雇农,据1954年国家对12175农户的调查统计,贫雇农由土改前户均拥有耕地3.55亩增加到16.59亩。而占总户数仅3.79%的地主每户平均占有耕地由144.11亩下降为16.46亩。最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终于变成了现实,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了44.8%,棉花增长193.4%,油料增长了168.1%,农业总产值总体增长了48.3%[11]。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有了翻身得解放的实际感受。

在农村,还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以不动富农经济为好,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搞的,因为蒋介石倒了,土匪肃清了[12]。不动富农经济的好处是,中农可以安心搞生产。就是所谓“富农放哨,中农睡觉,有利生产。”毛泽东还讲,土地改革是场恶战,比渡江、剿匪要大,要复杂,要激烈。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慢比快些好,出乱子少些,也不会太大地影响生产[13]。中央考虑保存富农政策意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生产的发展,至少不要引发乱子影响到社会生产。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代表中央宣布“我们对待富农的政策应有所改變,即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14]同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将此定为国家的基本方针。土改后富农平均每户占有的耕地约为32.91亩,劳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在当时的农村经济中属于实力阶层。

五、救济失业者和灾民,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新政权建立之前原本就存在大量的失业工人。1948年,平津的工厂有七成倒闭,青岛700家民营工厂全部歇业,而上海未倒闭工厂的开工率也只有平时的两成,四川参加产联的1200家企业,歇业的达八成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改组,又出现了新的失业半失业工人。1950年是工人失业情况最为严重的一年,这年的4月23日,毛泽东在一封电报稿中写道:“近几个月来,上海因为遭受敌人封锁与轰炸及物价稳定、银根抽紧等原因,失业工人大增,共有二十万人,并有增至二十五万人之势。此外,各地失业工人,南京五万,武昌十万,重庆六万,广州五万,京津共六万。全国共失业工人约60万人。他们生活极为困难。”根据各地不完整的统计,截止1950年9月,全国失业工人共有1220231人,还有不少是半失业状态的。

为了尽快渡过难关,缓解失业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合理地调整工商业,使工厂开工,解决失业问题,并且拿二十亿斤粮食解决失业工人的吃饭问题,使失业工人拥护我们。”在一份反映上海失业工人救济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毛泽东批示:“请考虑发一通知,叫各地调查解放前失业工人究竟有多少,以便考虑包括这批失业工人的救济问题。”为妥善解决上海严重的失业情况,毛泽东多次致电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希望能照正确原则妥慎解决[15]。

为了争取工人群众坚决站在我们方面,中央同意全国总工会筹措一笔失业救济金的提议。上海总工会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紧急救济募捐运动,号召全国工人以阶级友爱之精神,积极援助上海的失业工人。中华全国总工会也立即行动起来,号召全国工人捐出一天的工资,援助失业工人。与此同时,在全国总工会之下又组建了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委员会成立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号召社会各界人士,捐出一天所得来救助上海等地的失业工人。当时,人民解放军全军也每人捐出一斤米,救济失业工人[16]。这些救济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工人的生活压力,同时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新中国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除了社会救济以外,工人们还积极开展了生产自救、转业训练、还乡生产等。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密切的关注着失业问题的解决,他发出致电,希望工人们能够精诚团结,努力生产,为国家建设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

根据中央的要求,各大中城市普遍开展了失业登记,同时采取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等方式缓解失业问题。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之下,半数以上的失业工人(包括一部分失业知识分子)在社会救济下得到妥善的安置,其中以工代赈者78955人,生产自救者74798人,还乡生产者62922人,领取救济金者405775人,转业训练者23157人,介绍就业者81458人,共计727065人。部分工人中的一些不满情绪也淡化了,开始相信新政府。

关于安置失业工人事宜,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提议,政府尽量扶持一些民营工厂不致使其倒闭,他说“对工人来说,在业无论如何苦,总比失业好。对那些一定要倒的工厂,工人、工会、资本家要好好协商,如何协助失业工人渡过困难”[17]。陈云主张要正确看待就业与工资的关系。他认为在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形下,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办法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陈云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采纳,从1950年代起,“低工资、多就业”的策略得到了广泛的实施。这一策略对缓解当务之急,解决大量存在的失业人员,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局部性的水、旱、雹、霜、虫等灾害,波及全国的大面积的灾害也时常发生。由于中国农村还处在传统小农经济的耕作阶段,农民普遍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每年受灾面积一般都在数千万亩到亿亩以上。1949年,中国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受灾面积达12787万亩,灾民4555万人,其中情形最为严重的灾民有700万人。倒塌房屋2066940间;因灾死亡人数8100多人,死亡牲畜26762头[18]。1951年受灾面较低,为5663万亩。每年因灾伤亡的人数都数以千计。

救济灾民是新生政权的重要工作之一。1949年秋,张家口以北地区发生肺鼠疫,死六十余人。疫情已蔓延威胁到平津。10月28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请求苏联帮助防治鼠疫,提出所需代价中国政府以物物交换办法照付。不日内就得到了苏联的回应,疫情很快得到控制[19]。1950年在皖北和河南等地方发生水灾,灾田达四千多万亩。为了救济灾民,中央人民政府在1950年1月到9月间就支付了二十二亿四千万斤的细粮,并派出了大批干部,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救济手段,使受灾人民得以安全地渡过了灾荒。这与国民党政府处理1931年水灾,使人民遭受大量死亡比较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一周年的纪念讲话中对此进行了总结。他说,“在过去的紧张的一年中,中央人民政府除了坚决制止经济上的混乱并开始了恢复工作以外,在救济灾荒和失业的工作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0年投資十几亿斤细粮,动员几百万人来兴修水利,这是今年灾荒减少并在全国得到丰收的重要原因之一[20]。

在救灾的同时,毛泽东把发展新中国的卫生工作提了出来。他说:“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对卫生工作必须及时加以检查。在经费方面,除中央预算所列者外,应尽其可能在地方上筹出经费。必须教育干部,使他们懂得,就现状来说,每年全国人民因为缺乏卫生知识和卫生工作引起疾病和死亡所受人力畜力和经济上的损失,可能超过每年全国人民所受水旱风虫各项灾荒所受的损失,因此,至少要将卫生工作和救灾防灾工作同等看待,而决不应该轻视卫生工作。”

上述这些种种举措,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扫除旧中国所遗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的追求,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渡过了最初的民生难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短短几个月之内就取得了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不凡成就,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治理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庞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M].人民出版社,2010:38-3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06:1428.

[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13.

[4] 朱元石.共和国要事口述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143-148.

[5] 建国前后对旧政权公务人员的安置_搜狐财经_搜狐网[EB/OL].http://www.sohu.com/a/138442982_774954.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3.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4.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5.

[10]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97:3-4.

[11] 1989年《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10.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11.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99:70.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17.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23.

[17] 《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21.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79-280,315.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1.

[20] 人民日报,1950-10-1.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