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斌
青花瓷器是一种在瓷胎上用钻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①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中国陶瓷的发展,在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五大名窑、八大窑系的出现,陶瓷生产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元代景德鎮白底蓝花的青花瓷器烧制成熟后,情况就起了急剧的变化。从14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5世纪前期,大约仅仅经过70年,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他大部分古老的瓷器窑场都相形见绌,景德镇也由此称为中国的瓷都。
元代青花瓷器作为成熟的青花瓷器,其古朴醇厚的造型、精湛的绘画技法、明艳的纹饰色彩、雅俗共赏的图案装饰,无不为人所喜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成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世人对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认识始于英国大维德爵士所藏的一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图1)。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波普博士对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国立考古博物馆(现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中国瓷器进行了深入调研,遴选出数10件应属14世纪生产的所谓“至正型”青花,元代青花瓷研究由此肇兴。②上世纪70年代开始,伴随着一批国内元代青花瓷器考古发掘资料的陆续发表,尤其是几个重要窖藏的发现,元青花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热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元代青花瓷器全球存世量仅400多件,国外的土耳其、伊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博物馆收藏有200余件,国内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200多件。⑤因元代青花瓷器极高的价值和极少的存世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赝品开始充斥市场。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图2)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④在上述艺术品市场高价格的推波助澜下,目前市场上元代青花瓷器仿品已经泛滥,且不少足以以假乱真,致使许多收藏爱好者上当受骗。因而正确认识元代青花瓷器,尽快总结和普及这方面的鉴定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为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器物造型、纹饰、胎釉、制作工艺、钴料等几个方面对元代青花瓷器的时代特征进行总结归纳。
一、造型
元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造型丰富,品类繁多。由于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需要,故元代青花瓷器中既有为外销中东、西亚伊斯兰地区和国家而生产的大瓶、大罐、大盘、大碗等硕大饱满的大件器,也有为出口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而生产的水注、水滴、军持、葫芦瓶、双系小罐、鸟食罐、水盂等小件器物,还有为适应中国本土生活需要而生产的高足杯、高足碗、盏托、炉、连座瓶、观音像、文房等。上述器物中以大件器为多见,普遍有形大、体重、胎厚等元代瓷器显著特征。八方造型也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常见式样,见有八棱梅瓶(图3)、八棱盖罐、八棱玉壶春瓶及八棱玉壶春执壶等。
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器形有瓶、壶、罐、盘、碗、高足杯和匜等。瓶类有梅瓶、玉壶春瓶、蒜头瓶、净瓶、双耳瓶、塔式盖瓶、广口瓶、葫芦瓶、六角瓶、镂空瓶等。其中以梅瓶和玉壶春瓶的数量最多,流行时间最长,使用范围也最广。壶类有凤首扁壶(图4)、四系扁壶、玉壶春执壶、梨形壶等。其中四系扁壶(图5)最具元代特征,不仅前所未有,以后各代的瓷窑也不见烧制。⑤罐类器物有大罐和小罐之分,大罐常见荷叶盖罐、直口罐、洗口罐、盘口狮钮盖罐(图6)等,小罐主要流行于东南亚 带,应是当时为出口而专门生产的。盘是元代主要用器之一,依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大盘是元代青花瓷器传世较多的器物,多为折沿,分菱花口和圆口两种。菱花口一般口径在45厘米左右,大的达57厘米,40厘米以下为极少数。圆口盘少数在45厘米以上,多为40厘米左右(图7)。这类大盘绝大部分在国外,尤以中东地区为多,很可能是为适应当地人席地围坐,吃抓饭这一生活习俗。中盘口径一般是30厘米以下,制作一般比大盘精细。小盘主要发现于国内,其口径一般在15厘米左右,口沿多为葵口式或菱花式,为元代新创样式。碗也是常见器物,有敞口和敛口两种。有口径35 - 40厘米的大碗发现于西亚地区。高足杯,又叫马上杯或靶杯,是元代国内最流行的产品。从上部碗型看,有半圆式、漏斗式、撇口深腹式和撇口浅腹式等;从下部高足看,多见竹节形(图8),也有喇叭形的。匜在元代十分流行,基本形制为浅式,一边带流,平底。流的高度低于器口为元代特征(图g),入明后流与器口齐平。
除以上常见器形外,还有盏托、花盆、盘座、花觚、筒炉、鼎、僧帽壶、多穆壶、砚盒、笔架等。
二、纹饰
元代以前,刻花、划花、印花的应用远远超过笔绘技法,但自青花瓷器产生并成为主流以后,中国瓷器上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退居次要地位,而让位于彩绘。元代青花瓷器的彩绘有两种不同的装饰技法:一是白底彩绘,即图案花纹以青花料描绘出来,这是青花瓷器的主流;另一种是青花拔白(图3),即以青花料做地色或辅助花纹,主题图案花纹是以露出的白瓷部分呈现,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应用在大盘、大碗、梅瓶上。
典型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特征是布局繁密,层次多、画面满,但都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并不给人以繁琐和堆砌的感觉。还有一类器物,如外销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小件器,图案以简笔花草为主,较为简略。
典型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一般分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两类。其处理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突出一组主题纹饰,其余均为辅助纹饰;另一类是由几组主题纹饰和几组辅助纹饰构成。瓶、罐的腹部和盘、碗心一般为主题纹饰,然后加以辅助纹饰。其中瓶、罐主要采用横向带状分布的形式,一般均有五六层,多可达七八个层次,然后在主要层次之间以及口、足部用辅助纹饰隔开。在盘、碗等圆器上,一般采用同心圆分布的方法,多层次放射状地进行装饰,大盘以三层为多见。
虽然元代青花瓷器很大一部分用来出口中亚、东南亚等国家,但其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常见主题纹饰主要有动物、植物、主题图寨等,动物有龙、凤、鹤、鹿、孔雀、鹭鸶、鸳鸯、麒麟、狮子、海马、螳螂、蟋蟀等,其中龙多三爪、四爪,龙头比明清小,颈、身比明清细长(图3、图5、图7);植物有松、竹、梅、牡丹、莲花、菊花、牵牛花、灵芝、芭蕉、海棠、瓜果、葡萄等;主题图案画有鱼藻图、人物故事图、莲池水禽图、庭院花乌图、芭蕉竹石圖等。其中人物故事图一般取材于元曲,见有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图10)、蒙恬将军、四爱图(图11)、周亚夫细柳营、西厢记、岳阳楼、百花亭等。常见辅助纹饰主要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云肩、仰覆莲、水波纹、杂宝、回纹、蕉叶、云纹、钱纹、卷草纹、锦纹等。
下面列举元代青花瓷器上一些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纹饰。
1.玉壶春瓶口沿有纹饰为元代特征(图12)。
2.焦叶纹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图13),而明代洪武蕉叶中茎多双线绘出后,中间留有空白(图14)。
3.缠枝莲纹和缠枝牡丹纹的叶有固定样式,缠枝莲叶瓣呈剪刀葫芦形,缠枝牡丹叶呈手掌形(图1j)。
4.仰莲瓣纹每个莲瓣各自独立,互不相连(图16 -图21)。入明后往往各瓣之间不再分开,而借用边线(图17)。
5.回纹为依次重复排列的单个回纹,互不相连(图13),而明代洪武多二元连续(图18)。
三、胎釉及制作工艺
1.胎体普遍厚重,胎质没有明清时期那么细腻洁白,略显疏松。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显著增加,一般在20%左右。@
2.釉面一般较厚,色泛青白,往往欠润泽。通常称之为卵青,较有光亮的则青白度稍弱,与明清瓷器的釉面色泽显然不同。
3.除玉壶春瓶外(图19),器底都无釉,大都有明显旋痕(图20),常见粘沙,偶见跳刀痕(图21)。盘、碗之类底心多有鸡心突起。
4.圈足总体看不规则,有扭曲现象,外墙多斜削足处理(图19)。釉不到底,露胎处常见“火石红”。
5.大件器外底常见不规则釉斑,内壁多见不平整釉面(图20)。
6.瓶、罐等大件器先分段成型,再拼接而成,且接痕明显,特别是接底(图20)。
7.高足杯的足部采用胎接的办法,且空心而不封底(图8)。梅瓶的口部多做成上窄下宽的梯形(图10、图11、图15)。
四、钴料
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钴料,有国产和进口之分。⑦国产钴料发色灰,进口钴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层次清晰,明净素雅,时有黑色斑点,并有金属般闪烁的光泽,俗称为“锡光”。景德镇产的典型元代青花瓷器多采用进口钴料,而国产料多用于小件器物,如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出土器物,以及江西的吉州窑、云南的玉溪窑和建水窑、浙江的江山地区所烧器物。
关于景德镇典型元代青花瓷器所用进口钴料的来源,因未见
有元代文献记载,一直是国内外古陶瓷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且众说纷纭。有英国学者认为,14世纪的中国青花所用色料是从波斯进口。④而美国的学者经仔细查阅地质资料认为,没有迹象证明在波斯和巴基斯坦发现有钴矿,只查阅到篇文献记载印度有辉砷钴矿。⑨日本的学者认为,制作青花所用钴料最初是一种来自西域的含钴蓝玻璃料。⑩还有学者认为,元代青花瓷器最初是从远东输入的花甘蓝制造的,中国生产青花的初期已经发展了将花甘蓝和钴土矿混合制备釉下青花色料的方法。(11)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陈尧成对元代青花钴料来源作了大量的研究,(12)认为景德镇典型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钴料的组分特征是高铁低锰,三氧化二铁/氧化钴比高(2 - 4.5),氧化锰/氧化钴比低(小于0.07),并含硫和砷,而基本无铜和镍。对照钴矿资料表明,不含铜和镍的富钴钴毒砂的组成最接近此组分特征。这种钴毒砂很可能来自于中亚和欧洲,但也可能来自于与中亚同地质构造的我国甘肃、新疆地区。
五、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品
通过梳理元代青花瓷器的认识、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真正被认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个重要的信息:我们目前见到的“元青花”是没有明、清和民国仿的,要么就是真正的元青花,要么就是现代仿制品。清官旧藏品中没有一件元代青花瓷器的传世品就是重要的佐证。掌握这一点,就使得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变得简单了不少。现代仿制的“元青花”既有高仿品也有一般仿品,但总体来说最常见的是依样画葫芦,这类仿品都是对照真品实物或图片,照搬照抄,对鉴定者来说就不容易从造型和纹饰上判断其真伪,但是经过仔细观察往往能发现破绽:
1.仿品造型不够准确,不够自然,容易呆板,绘画的纹饰都是照搬原图,笔线笨拙,拘谨无力,不如真品潇洒自如。总体精美有余而古朴洒脱不足。
2.仿品往往使用球磨机等现代工具,胎质容易过于细腻洁白,烧结致密。釉面往往偏白,且采用现代气泵吹釉,釉面光滑平整,不够肥厚。
3“火石红”一般用涂抹喷洒氧化铁的方法,容易过于浓重,或面积过大,整体不自然。
4.低端仿品采用现代注浆成型,从而器物内壁不见手工拉坯的指纹和旋纹。
5.仿品容易手头不准,或偏重或偏轻。
6.典型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钴料的组分特征是高铁低锰,仿品采用高猛低铁的国产钴料,不容易形成黑色斑点,所以需要加铁,结果导致黑色斑点过于密集,斑点颜色较浓重,青花发色偏灰。
掌握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制,再结合本文总结的元代青花瓷器在器物造型、纹饰、胎釉、制作工艺、钴料等几个方面的时代特征,通过多观察考古出土及博物馆的标准器,相信对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定一定能更加得心应手。
注释:
①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② Pope John《Fourteenth Century blueandwhite:agroup of Chinese porcelains in the Topkapu Sarayi Muzeri,lstanbul》,Washington, 1952; Pope John《Chinese Porcelainsforni the ArdebiSbrine》,Washington,1956.
③首都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元青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④佳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赏析》,《艺术市场》2005年08期。
⑤⑦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⑥陈尧成、郭演仪、张志刚等《历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硅酸盐学报》1 978年第6卷4期。
⑧Garner H.《The use of Import and Native Cobalt inChinese Blue and White》,《Oriental Arts》,1956.2。
⑨Young W.J.《Discussion of Some Analysis of ChineseUnderglaze Blue and Underglaze Red》,《Far Eaetern CeramicBulletin》,1949.8.
⑩内藤匡《新订古陶瓷0科学》,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1 978年。
(11)加藤悦三等《怎样用Smalt制备陶瓷的釉下蓝色料》,《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
(12)陈尧成、郭演仪、陈虹《中国元代青花钴料来源探讨》, 《中国陶瓷》1 995年第5期。
(责任编辑: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