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认同”视域下的“中国梦”理论探析

2019-09-10 07:22李洪岩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

摘  要:“中国梦”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梦想,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它熔铸了国家梦、民族梦、政党梦、个人梦四层维度混成形态的深层心理追求。当前,促进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国梦”的认同尤其重要。而欲促进全体人民对“中国梦”的认同,有必要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三个向度着手展开。只有当全体人民能够从内心深处主动认同民族、国家、政党及其梦想的时候,才有“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与圆满达成。

关键词:“中国梦”;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7-0009-04

一、“中国梦”的民族、国家、政党、个体的四重向度

首先,“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梦。中华民族是几千年来在中国地域上经由社会、历史演化而形成的,是民族融合、最终形成多民族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是一种自在的存在。近一百余年来,中国民族经历极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与生存危机,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各个民族最终团结在一起,并经由知识精英创生了“中华民族”这一全新的语词概念。“中华民族”的概念一经产生,就成为中华各个民族团结起来抗击外侵、外辱的最强大精神力量。“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成为最有力的唤起感召词。建党、建国、建军,中华民族走出了自己的路。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展现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中国梦”是国家之梦。国家利益、国家目标高于一切。同时国家的利益、目标又是与民族、个人的利益、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中国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使国家、民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救亡图存、拯救国家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利益与目标。自建国以来,经济困难,百业待兴,发展生产,解决温饱成为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根本动力。国家、民族、个人的利益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国哪有民,没有国家利益哪有个人利益,没有国家利益哪有民众利益。作为利益交织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就是国家整体的梦想,是国家利益、国家目标、国家理想的体现。

再次,“中国梦”是政党之梦。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肩负着拯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担负着中国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虽然实现了经济繁荣发展,但目前它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幸福。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之梦。同时,它又与民族梦、国家梦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最后,“中国梦”还是人民之梦。“中国梦”是我国十几亿人民的集体梦,同时还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体之梦。国家梦与个人梦,集体梦与个人梦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梦”的一个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而人民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追求的生活目标。追求生活幸福,是中国民众心理生活、价值取向的一个最主要特点。然则,个人幸福的实现需要一些基本的前提,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发展、生态持续、人际和睦、心理充实。“中国梦”正是对中国普通民众利益与价值诉求反映基础上的信念凝练,是对中国人幸福观及幸福实现前提充足考虑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精神梦想。

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在“中国梦”实现中的重要性

1.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及政党认同的内涵与价值

(1)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是对个体所在或所属的民族从心底涌现的认同意向、情感及心理归属。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行动卷入。”[5] 这期间包括,民族成员之间的自我价值认同、民族群体的精神归宿、民族文化的依赖依恋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弘扬,而这种精神归属和感情依附在人民的心理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牢固性。

通常认为,民族认同包括民族自我认同、民族归属感、民族态度、民族卷入四个方面。其中,民族自我认同是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标签的自我认知。民族归属感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认同,是包含了依恋情感的深层认知。民族态度则是对自身所在民族及其他民族关系、地位等持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民族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民族价值观,决定了个体在涉及民族选择时的行为。民族卷入,则涉及“语言的使用、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偏好、社区或民族社团参与情况、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的操守等”[6]。

(2)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20世纪70年代政治学领域产生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公民个人在心理上默认自己归属于所在的政治共同体,认同自己所具有的国家成员身份。“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基于民族国家同一体基础上的国民认同。”“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7]。国家认同“在历史传统文化上表现为热爱国家的历史、主流文化、文学艺术、山川河流;在道德价值观上表现为推崇本国的英雄人物、关注重大节日、尊重核心价值道德观念;在国家主权意识上表现为敬爱本国象征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等,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具有强烈的国荣我荣、国辱我辱的憂患意识等等。”[8]

国家认同具体包含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等三个层面。国家认同作为当代社会一种比较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公民个体对自己国家的心理归属和感情依赖,是维系一个国家得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助于维持和巩固国家的稳定、和谐与发展以及国家的统一。另外,国家认同作为现代社会政治认同的核心环节,对公民的其他认同具有决定性的模塑与陶铸作用。

(3)政党认同

政党认同,也是当代西方产生的一个概念。在Franklin Charles和Jackson John看来,政党认同是一种基于认知评判而形成的态度,“是一种基于对政党、政党候选人以及在政党带领下经济发展状况等的评价产生的一种内生产物”[9] 而在Miller Warren E.和Shanks J. Merrill看来,政党认同中是因对某一政党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依附,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情感取向。广义的“政党认同”包含三个方面:即政党政治认同,政党制度认同,和对某一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政策取向的认同。

政党认同乃是一个执政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而此种形象与地位,很大程度上又是由执政党的执政表现所决定的。执政党的政绩如何,执政党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贡献如何,执政党自身的廉洁程度如何,执政党的服务于民众的程度与效果如何,执政党的亲民程度如何,所有这些都在内因的角度决定着民众对于执政党的认同。而这又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命运。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如果一个好的、合格的政党失去了民众的认同,继而失去自身的执政地位,那么将是一个国家的损失,将对一国的和平、安宁、稳定、发展以及人民幸福造成巨大损失。

2.“中国梦”实现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及政党认同的内在关联

(1)“中国梦”与民族认同

“中国梦”需建基在民族认同之上。民族认同既是五十六个民族人民对于本民族的认同,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个体对于民族的认同,既包括认识到自己是本民族之一员,又认识到其民族及自身为中华民族的必要组成。实际上,民族认同乃是在地域、血缘、文化、传统、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民族认同感的加强能够增加民族的凝聚力,能够增进民族力量。“中国梦”乃是五十六个民族和平、团结、稳定、共同发展的大家庭之梦。每一民族的和谐、繁荣、绵延、发展构成的中国民族大繁荣、大发展的前提因素。而每一民族的和谐、繁荣、发展,又必然要求民族成员具备民族认同的信念、情感和力量。可以说,民族认同构成了“中国梦”铸就的前提。

(2)“中国梦”与国家认同

“中国梦”在最直接和最直观的意义上,迫切要求国家认同之实现。而国家认同之实现,必将最大程度地促进“中国梦”之达成。因此,国家认同对“中国梦”的意义更加凸显。在中国,国家认同就是要求国家的每一成员认同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认同我们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统一的现实,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国家认同在我国就是认同: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民族传统、地域特色、国家主权等的和谐有机统一;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乃是世界上独立的、有独立主权的、自主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神圣不可分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权国家。国家的认知、情感、态度、依恋、捍卫、保护等,密不可分地构成了当前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梦”铸就的国家向度之前提。

(3)“中国梦”与政党认同

政党认同,关乎“中国梦”的成就与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否,切实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力量、稳定与繁荣。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彻底改变了中国一百多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人民从被压迫、被奴役中解放出来。“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这样的信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民众心中的情感共识。然而,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文化产品、价值理念的涌入,西化思想的传播,以及传统封建思想的死灰复燃,所有这些都冲击着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同。尤其是,党内一小部分成员出现的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认同,损害了中国共产党以往在人民群众中所树立的良好形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共产党的政党认同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梦”的信念形成与力量凝聚,将直接影响“中国梦”达成的效果。若是中国共产党失去多数民众的认同,将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民族的兴旺与发达,人民的幸福与安宁。因此,在新形势下,采取有效路径与方法,促进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显得至关重要,对“中国梦”的达成,也至关重要。

三、以三重认同促进“中国梦”的信念形成与力量凝聚

首先,应以民族认同促进“中国梦”信念的稳固性。中国是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密不可分。每个民族与中华民族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状况,决定着该民族的文化、历史的绵延与发展,能够保证每一个民族自身独特性的持存。同时,正是这种文化与历史的独特性、稳定性、绵延性、统一性,能够更好地凝聚民族成員的信念、情感与力量。同时,民族认同还是在小民族基础上对大(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于小民族的认同有助于深化、巩固对于民族大家庭的认知、情感和依恋,具有重要的情感和信念持存作用。可以说,民族认同是“中国梦”实现力量凝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心理细节,是“中国梦”成功达成的必要步骤。因此,应当通过民族活动,增进民族认知;通过文化媒介,增强民族情感;通过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增进民族成员的自我归属;通过良好的民族间记忆,强化对大家庭的维系纽带。

其次,以国家认同促进“中国梦”的信念统一。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承载了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生为中华子女,承担着振兴中华的责任。每一匹夫,均担负着国家兴亡的责任。“中国梦”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理想愿景,同时也是国家整体性发展的未来愿景。“中国梦”虽是民族梦、政党梦、个人梦,但更首要的是国家梦。只有拥有良好的国家认同,才有“中国梦”的更好实现状态,才能有力量与信念的真正凝聚。只有高度的、统一的、完整的国家认同,才有梦想早日实现的那一刻。因此,应当通过体制化的教育媒介,在个体社会化的历程中增进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应当通过当代影视文化媒介,在国家危亡的历史讲述中,增进民众的爱国心;应当在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中,燃起民众对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心理自信。在此基础上,才有更坚固的国家认同,才有“中国梦”之梦想腾飞的可能。

再次,以政党认同作为“中国梦”实现的坚实保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信念,不仅在几十年前就是中国普通老百姓最诚恳与坚实的信念,在今天,依然应当成为百姓心中最素朴的信念。但如何保持住这一信念,如何发展好这一信念,与中国共产党的表现密不可分,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密不可分,与中国共产党成员是否真正地“为人民服务”密不可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能否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成一个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生态持续、社会公平、人民幸福的良好国家局面,是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是否认同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国梦”能否达成的关键。领导的正确与否,领导道路的正确与否,领导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我国能否真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决定了国家能够和平、稳定、发展。因此,为了实现良好的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应当在实现国家安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持续的基础上,迎接全球化及信息社会、风险社会的挑战;应当真正地践行群众路线,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地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有必要关注民生事件,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疾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关注鳏寡孤独的社会保障;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关注百姓的切身利益,关注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解决;有必要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小部分贪污腐化、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伤害人民群众情感的份子进行彻底惩治。只有切实关注民生、民心、民情,切实提高百姓的幸福度、社会公平度,才能更好地获取民心,更好地赢得百姓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继而,才能更好激发信念与力量,实现“中国梦”。

综上所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与“中国梦”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对“中国梦”的实现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需重点加强民众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将民众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有机统一起来。以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这三重认同,促进“中国梦”的良好达成与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华倩.“中国梦”的价值提炼与国际意蕴[J].学习与实践,2013(7):127-134.

[2]雷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12.

[3]李科,林伯海.理想信念教育视域下的“中国梦”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47-50.

[4]李涛,彭凤莲.论“中国梦”的精神价值及其实现[J].理论导刊,2014(1):66-68.

[5]史慧颖,张庆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2):32-36.

[6]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6.

[7]王琳.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1:5.

[8]滕星,張俊豪.试论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4):105.

[9]Franklin Charles, Jackson John. The Dynamics of Party Identification[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3:957-973.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李洪岩(1979- ),男,吉林农安人,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党委副书记。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文化建设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项目编号:2019w6)的阶段性成果;吉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DJ201900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