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鉴赏诗词中体会美

2019-09-10 08:55王春雷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刘勰功用意念

王春雷

摘 要: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由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

关键词:诗词;鉴赏;审美;得意忘言

本文通过言不尽意、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得意忘言几个方面浅议鉴赏诗词的方法,并从中得出审美的技巧。

一、言不尽意

《周易·系辞上》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两段话中,孔子首先指出:“以文字写成的书,无法完全表达所要说的话;言语也不能完全表达心中所想的意念;然而,难道圣人的心意就不能了解了吗?”他又说:“圣人建立卦象,以象征的方式表达无法传达的深意;设置六十四卦将宇宙万物复杂变化的真伪尽情显示;而附加文辞,以尽量表达所要说的话。”孔子认为圣人用立象、系辞的方法是可以表达出深刻复杂的情意的。

语言能否尽意是魏晋玄学家清谈的话题之一。他们的见解比孔子更进了一步。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三国志》引《荀粲传》)

荀粲认为意内、象内可尽言。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指出了言、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以及言辞在表达意念时的局限。

语言有描述形象和唤起形象感的功能。但是,正如朱光潜所说:“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好像用继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无言之美》)。这些描写所用的语言是固定的、散碎的、有限的,而表达的是变化的、混整的、无限的,因而在每个读者头脑中唤起的形象是千差万别的相近似的形象(虚像)。

用语言进行描写,所得只是详尽描述,又会像汉赋那样形成景物堆积,可见在描写景物时,言不尽意是存在的。人们深知意是难以言说的,是无法完全表达的,于是就通过语言造像的办法,使人们进入体验境界,又回到描写上来,所以借景抒情成了诗词的主要抒情方法。

二、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

诗是言志、缘情的。言不尽意论说出了诗人们在创作中深切体验过的一种苦恼。如何用语言将情志完美地表达出来,许多诗人和理论家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文赋·序》)陆机说经常感到苦恼的是主观意念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言辞不能完全表达意念,大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而是难以解决。刘勰也有同感,不过他探索得更深入细致,已经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意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文心雕龙·神思篇》)。刘勰说,动笔前气势要比文辞大一倍,写成文章只能表达构思的二分之一。这是为什么呢?意象凭空设想易于奇妙,语言文字落实难于工巧。刘勰这段话不仅提到“言不尽意”,而且指出了原因,这关键就在于言为实,意为虚,以实表虚是无法完全一致的。刘勰还进一步探讨了什么“意”不能“尽”:“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至乎!”刘勰说,至于文思之表的细微意旨,文字之外的曲折情致,语言所说不尽的,下笔点到为止。文思至精方可阐发事物的奥妙,文体至变才能符合它自身的规律。犹如伊挚(上古烹饪大师)说不尽烹调艺术,轮扁(上古能工巧匠)讲不清斫轮技艺,实在太微妙了。刘勰的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语言艺术有“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这种“理之微者”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二是指出这种极细微的情致,不可尽量表达上下功夫,而是在“文思”“文体”上用“至精”“至变”的功夫。这三点,为文学创作和鉴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古典诗词审美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刘勰还在《隐秀篇》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文学(主要是诗)的审美特征:“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韬珠玉也。——隐是言外所含蓄的重要意义;秀是篇中最突出的话。隐以言外含有另一层意思为工巧,秀以特出一般为巧妙,这是前人文章中的美好成就、作者才情的很好表现。隐的特点,有言外的意思,像秘密的音响从旁传来,潜伏的文采暗中闪耀,好比爻象的变化含蓄在互体里,川流里含蓄着珠玉。

三、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是诗词鉴赏的不二法门。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早有发现,且看他们的论述。

“得意忘言”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这一观点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详尽的论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也。意尽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王弼说的象是指卦象,还不是艺术意象,但他说的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却与文艺创作中语言、艺术意象、思想情感者的关系十分相近。因而欣赏文艺作品也就是“寻言以观象”,“ 寻象以观意”,这道理是正确的。所以他进一步指出:“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筌的功用是捕鱼,蹄的功用是捉兔;得到鱼,捉到兔,就不必再留筌和蹄。象的功用是存意,言的功用是明象;象对于意,言对于象,都是从属地位。所以得象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明象的言;得到意,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存意的象。

参考文献:

[1]宋莺.谈领悟古典诗词意境的鉴赏方法[J].语文教学之友,2018,37(04):27-29.

[2]胡小国.诗词鉴赏 从意象开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3):37+39.

猜你喜欢
刘勰功用意念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刘勰的“借力”
刘勰拦路拜师
意念修复功法
舍弃面子的刘勰
虎鹤门身法八势
舍弃面子的刘勰
太极拳推手练功“用意”浅悟
花朵的作用
钢笔和墨水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