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9-09-10 08:25马福祥彭果祁延昭王莉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干预措施中小学教育校园欺凌

马福祥 彭果 祁延昭 王莉

摘 要: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已成为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恶性社会事件。尤其在民族地区,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监管、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等原因,再加上社会、家庭与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不仅侵蚀了健康的校园文化,更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干预和制止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还给青少年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这是当前社会与学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校园欺凌;根本成因;干预措施

由于民族地区的学生处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再加上中小学生本身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的思想不成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与人际协调能力,极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暴力倾向,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以民族地区为例,探讨民族地区中小学欺凌现象的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期望通过社会、学校、学生与家长的共同配合,逐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让孩子们远离暴力,健康、快樂地成长。

一、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根本原因

1.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在特殊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内心的压力无从宣泄,再加上一些学生小小年纪就面临家暴、单亲家庭或家庭纠纷等问题,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而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迫切需要纠正消极心理的现实情况下,民族地区学校却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问题。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心理教育缺失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面临矛盾冲突时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也不能控制自我行为,由此也就产生了校园欺凌现象。

2.学生的社交心理偏激

民族地区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学生普遍都存在心理问题,再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消极情绪,如,有些学生内心孤僻、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甚至有些偏执和顽固;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感到自卑,常常被其他同学孤立,很难融入班集体;一些孩子从小在充满暴力行为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母之间的争吵、父母对孩子的打骂,这些都造就了偏激的性格。长期压抑的情绪最终就会转为内心强烈的不满甚至无法受控的攻击行为,所以,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

3.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个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自然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但是在民族地区,有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缺乏父母的监管,遇到心理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开解,还有个别家长酗酒、赌博,父母经常吵架或者离异;另外,有些家长自身的素质不高,对待孩子的问题总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要么将孩子交给学校就不管不问,要么动辄打骂动手,长此以往,造成一些孩子的性格冷漠、孤僻、敏感多疑,可见,不良家庭环境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

二、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干预措施

1.加强重视,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校聘请心理健康专业的教师,针对民族地区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课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经常召开主题班会,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及时察觉心理变化,一旦出现沉默、焦虑、易怒等不良心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以诚待人、学会包容他人的不足,健全的人格是杜绝校园欺凌的关键。

2.正确引导,多样手段强化个体干预

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加强个体心理干预都非常重要。首先,经常开展心理干预活动,如,组织团队合作的游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美好,体验合作的意义,树立自信心;其次,开导学生认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学生要主动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及时排解内心的不良情绪;通过系统脱敏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引导学生认知,通过强化个体干预,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自觉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

3.家长配合,营造和谐温暖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则是所有教育的根基。一方面,家长要努力给孩子创设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包括和谐的家庭关系,夫妻之间、亲子之间要多沟通、多体谅,学会尊重孩子,经常倾听孩子的想法,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心理并予以劝慰、疏导。另一方面,家长要提升自身的素质,成为孩子的好榜样;摆脱“暴力观念”,经常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动态,学习家庭教育的好方法,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校园欺凌的预防。

总之,校园欺凌现象的实质是社会性问题,由此给学生带来的身心威胁不容小觑,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大防治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让他们在温暖有爱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中成长,这无论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还是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倩.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青春岁月,2018,(35):353.

[2]崔博雅.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J].科教文汇,2019,(2):25-26.

猜你喜欢
干预措施中小学教育校园欺凌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