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晋石隆门的查桂山下有一座名为甘榜杜甬的比达友村子。每年5月30日至6月2日期间,这座依然崇信自然泛灵的村子将举行一场盛大的丰年祭,以答谢稻灵庇佑,年谷丰收。村民认为稻谷不仅是粮食作物,他们相信每一颗稻谷都有灵。他们以稻谷贯穿所有生命祭仪,演化成独特的比达友稻谷文化。
“天上的人儿在吃什么?
它看起来特别美味,不像我们人间所吃的。
它让人平和,它让人慎言:它让人聪明睿智。
迪布力爬到天上,吃了那些米饭。
然后,又回到了人间。
迪布力又爬到天上,再吃了那些米饭。
然后,偷回了三粒谷种。”
婆罗洲岛上的砂拉越比达友(Bidayuh)原住民流传着这么一则稻谷神话。对比达友而言,稻谷是上天赋予的恩赐,并具有神圣而不可言喻的地位。它象征健康、财富和智慧。比达友认为稻谷不仅是粮食作物,每一颗稻谷都有灵。稻灵即为稻谷的生命之泉源,且与稻谷的种植、成长、枯萎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比达友从开垦、播种到收割都有其祭祀仪式,他们以稻谷贯穿所有生命祭仪,演化成独特的比达友稻谷文化。
比达友传统祭祀仪式
5月旬的婆罗洲岛已进入旱季,炎热而湿闷。正当我驱车前往离古晋市约50公里的甘榜杜甬(Kampung Duyoh)时,途中异常地下起滂沱大雨。这看似不会在短时间内停止的雨势,却又在我抵达目的地之际,神奇似地停了。
甘榜杜甬坐落于查桂山(Bung Jagoi)山脚下,是一座比达友村子,洋灰和木制民舍林立,与一般的南洋甘榜无异。村子里的正中心有一座看似不起眼的木屋,却是比达友敬畏的祭祀屋(Rumah Borih)。祭司屋左右两侧是男女祭司准备祭品、休息、吟诵祭祀的空间,而女祭司这一侧有挂在木梁上的长长秋千。祭司屋外是一座开放式的木棚平台(Toniu),设有一个大祭台和一棵安插在旁的树梢小祭台,以及一间挂上铜锣和手鼓的小屋。
平静的村子鸣起了铜锣鼓声,吸引村民涌入这空间不大的木棚平台,以见证这神圣而庄严的祭祀。换上白袍红领祭服的男主祭(Pinguguoh)和副手(Penyigar)先是在祭祀屋內吟诵祭文、鸡祭。然后,将第一份祭品挂在树杆小祭台上。
紧接着是,换上黑衣红裙,佩戴系有铜铃的彩珠,并穿戴红白黑彩帽的女祭司(Dayung Borih)一字排开地坐在秋千,荡啊荡,低吟浅唱。她们吟诵一套长达8至16篇章的颂词——关于比达友族人始源、祖先灵和稻灵的经典。这一荡呤诵就是两个小时,且不可被打断,不然得重新吟诵。这个庄严的祭祀仪式亦是女祭司通往天上(Rongit:神圣的异界)召唤稻灵(I’eng Podi)和祖先灵(I’eng SumukBabai)的“旅程”。
这古老而原始的丰年祭目前只能在东马砂拉越石隆门查桂山(Bung Jagoi)和布拉达山(Bung Bratak)山脚下,几座依然崇信自然泛灵的比达友村见证到。丰年祭大多落在每年5月中旬至7月初(收割之后,耕作之前),以答谢稻神的庇佑,稻谷丰收。
河流祭祀
比达友崇敬祖先,因而有了祖灵祭。次日下午,丰年祭从祭祀屋延伸至村子的河溪旁,以召唤祖先灵回归。据比达友的说法,过去族人让逝世的先人随河溪漂流。比达友相信,先人会随着流水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与人间是共存的,河溪则是两个世界的连接媒介。
杜甬河溪畔共设有两座祭台,小主祭台搭建在河面竹棚上,上层为供奉祭品之处,下层为放置白色圣布和系有铃铛的彩珠。而另一座小祭台则是在林间,由女祭司先吟诵、供奉,召唤神灵。随后,男女祭司一起围绕着小主祭台,吟诵经文。女主祭不停地摇晃黄铜铃铛,召唤神灵:男祭祀则不时诵念祭文,撒米酒和栗粒。浸在河溪水的白色圣布和彩珠则是盛器,盛装祖先灵和自然神灵。
召唤仪式结束后,女主祭会将白布捆绑,随同彩珠、铜铃法器等放置在封盖的祭篮,并带回祭司屋,进行一轮的大祭台祭祀仪式。之后,男女祭司们方可歇息,为隔日祭祀仪式做充分的休息。
比达友人与灵的世界
丰年祭最精彩的部分实则是在第3日。游子返乡与家人团聚庆丰收,亦见证村子里的年度大祭祀。外来访客和游客也在这个大日子,接踵而至。小小的村子顿时也热闹起来。祭司们先会在末时(下午1-3点)与灵共食,以生猪肉、糯米饭祭品、鲜花、新米等供奉,在祈求稻谷顺成之际,也带有感恩报谢及新谷供献祖先之意。
傍晚,女祭司回到家中,请出她的守护神“拉桑”(Rasakng)。拉桑是一座雄雌大眼斑雉的木雕。它象征着女祭司与灵的紧密结合——天上的丈夫,甚至有儿女家庭。因此,每年丰年祭,女祭司必须供奉它。女祭司们会在午夜时分为披上新装的拉桑进行净化仪式,并围绕着它起舞。
女祭司下乩与灵沟通
丰年祭的高潮乃凌晨时分的通灵仪式。男女祭司会进行一系列的大祭台祭司,与灵共食。凌晨3点,铜铃鼓声奏起更强烈的节奏,男祭司手拉旗帜后,手握祭品的女祭司就会闭上眼,不由自主颤跳,在刹那之间,一位一位倒下,进入灵魂出窍的状态。随之,女祭司助理会在晕睡的女祭司耳边吹气,直至她们醒来。
对女祭司而言,这个灵魂出窍的过程仿如入眠,实则是通往上天与灵沟通。唯天机不可泄露,以免触怒神灵。之后,女祭司会打开手握的叶裹祭品。祭品里除了原有的竹糯米饭,竞还出现了不少的稻谷。据悉,这是稻灵赋予祭司和村民的启示,51颗稻谷则意味着来年大丰收。若是获得头发、指甲或石簇,则意味着村子来年不顺,受苦难过。最后,男女祭司会进行恭送稻灵和祖先灵离去的仪式。男女祭司会手牵手,并邀请村民和外来游客一起围绕大祭台转圈起舞。
梦的召唤一探查桂山
去年第一次参与丰年祭后,我做了一场梦。那是一个充满美丽意境的梦,女祭司们先是在祭祀屋荡着秋干,低吟浅唱。然后,背景画面切换成稻田、河溪畔、原始雨林。最后,在高山顶峰,摇荡着秋干,俯视一片绿野大地,完成了那古老而优美的经典赞颂。这虚渺似幻的梦像是一种召唤,我无法透彻理解它的启示,倒是萌起了一探查桂山的念头。
乘着周休假日,我呼朋唤友,一同探访查桂旧部落和顶峰。查桂山在当地社区、大学机构和政府单位的支持之下,成立“查桂旅游发展”委员会,全面开发和管理当地的社区文化生态旅游。
查桂山其实不算太高,约海拔384米。山脚共有两个入口,一个是位于甘榜杜甬村,山路较为平坦,多处已设有木步道和洋灰步道,但路线长远,约6公里:另一个则是位于甘榜瑟拉索,路线短,但非常陡峭,更具挑战。
上山前,我们先是在查桂山脚下由民宅改建的资讯中心兼民宿购买门票。准备就绪后,我们便朝着顶峰前进。
查桂山一直都是古晋登山客的热门登山地点。每逢周休二日或公共假期总会吸引人前来流流汗,徒步健身。因此,总会遇上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查桂山旅游发展委员会设立了不少告示牌,贴心指引登山客所在位置和前进方向,同时也设有不少的休息亭和木坐椅等,让喘不过气的登山客可以休息,恢复体力。有一处名为Ban Boya的休息亭,可眺望披上云海的山景,辽阔而震撼.
上山,总是气喘吁吁,耗了近两个小时才抵达位于海拔299米的平地处查桂村。查桂山的村民已搬至山脚下,村子己荒置,人去楼空。部分的老木屋久无维修,长屋的竹棚也叽叽作响,残旧破损。不过,查桂村里仍住有一位妇女,守候着这个属于查桂的比达友家园。她总会友善地和探访者问好。
回流青年带动旅游业
所幸这几年旅游业蓬勃发展,社区青年回返经营民宿,带动旅游,查桂村才恢复人气,热闹起来。查桂山旅游发展委员会将旧祭祀屋改建为游客资讯中心,提供不同的民宿服务和旅游配套,也售卖矿泉水、热咖啡、方便面、比达友料理等。社区组织也将比达友传统的头颅祭亭重新维修,改作为展览馆让访客了解查桂山的历史。这才重新激起查桂山的生命力。
路过部落,我们再往深处走15分钟,即来到查桂山顶。村民也在山顶之侧设有一个瞭望点,让人可以大幅度俯瞰山景。比达友部落散落于青山绿野之中,炊烟缕缕,原始而质朴。这秀丽山景正如我梦境一样,何其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