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
目前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的时候大多数使用的是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该仪器能够有效的对全血样本进行计数和分类,其中计数主要包括RBC计数,PLT计数,WBC计数,分类主要包括血红蛋白浓度,RBC碎片,红细胞压积,白细胞分类。但是在血常规检测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定的误差,本文主要针对血常规常见误差进行了分析。
1 冷凝集
出现冷凝集现象主要是由于红细胞i或I抗原的多克隆或单抗隆抗体在温度降低时与红细胞结合所导致的。相关的抗体一般是M型免疫球蛋白,所以会出现类似B淋巴细胞瘤等恶性疾病或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良性疾病,经过临床检测会表现为自身溶血性贫血。
在出现冷凝集之后,通过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所表现出来的RBC等参数是不一致的,相关的RBC会表现为单个细胞或不被计数。所以导致假性率大大增加。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凝集情况,主要是在血涂片中观察到的红细胞凝集情况,在经过37℃的水浴之后,可以明显看出红细胞数量减少,相关的计数也具有了一定的准确性。如果患者的凝集现象比较严重,可以通过盐水置换进行解决。由于冷凝集现象会直接导致出现假性白细胞计数。主要原因是由于IgM抗体结合于粒细胞膜,一般来说,冷凝集所导致的白细胞减少能够检测出,但是也会出现假性粒细胞减少,这样的话很容易出现白血病误诊的情况。
2 冷球蛋白
在IgM免疫球蛋白小于37℃的时候,冷球蛋白会显示为沉降,从而形成高分子量物质。一般来说,冷球蛋白的检出是通过血球分析仪检测出人工物质所显示的,分析出的沉淀物质可以根据不同的大小被误识别为血小板和白细胞,所以相应的结果就显示为血小板增多或假性白细胞增多。在冷球蛋白的影响下,RBC参数不会出现变化。可以在血液标本采集之前进行37℃水浴。
3 假性血小板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包括巨大血小板,抗凝剂诱导等,另外还会表现为血小板卫星现象和冷凝集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通过传统的仪器检测方式(电阻抗方法)会受到较多的影响因素,所以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3.1 假性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巨大血小板
由于巨大血小板体积比较大,所以在进行电阻抗法检测的时候一般不计数,这样的话就会减少假性数量,这样的话DIC病人的血小板会急剧减少,从而引发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另外血小板在生成的过程中还会导致外周血出现大量的巨大血小板,通过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有可能不将其计数。
3.2 抗凝剂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抗凝剂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一般是在EDTA采集管显示的,而且会出现在健康人群和自身免疫病或血液病患者中,发生几率为0.1%左右。虽然EDTA采集管的发生率比较高,但是在其他抗凝剂中也会发现,主要包括枸椽酸钠,肝素,草酸盐。如果血小板聚集范围比较大,通过血球仪计数的话不会将其纳入其中, 所以会出现假性血小板降低的情况。如果血小板的体积过大,也有可能会导致白细胞假性升高的情况。为了进一步减少温度对假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可以将其放置在室温下。
3.3冷凝集素导致的血小板聚集引起血小板减少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發生的几率比较低,一般来说血小板聚集与抗凝剂无关,只有温度在4℃的时候会发生,另外IgM自身抗体介导结合GpIIb/IIIa,在温度30℃的时候相关自身抗体会比较弱。
总而言之,目前临床上血细胞分析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已经得到了成熟完善的发展,但是在检测细胞方面技术仍然不够,所检测的细胞只包括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淋巴、异常细胞、异型淋巴及幼稚粒细胞等,如果能够将其区别和检出就显示相关技术的效果,但是在检测过程当中,对检测人员以及实验室环境的要求都比较高,必须要准确掌握检测仪器的使用规范,熟练掌握检测技术,才能够提高临床血常规检测的质量和效果,为患者提供更高的检测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