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
一、李斯特与《梅菲斯特圆舞曲》
(一)李斯特的生平和作品
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在欧洲各地演出,受到了狂热的欢迎,成为一代具有超凡技艺的钢琴巨人,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自幼就聪慧过人,六岁就开始和父亲学习钢琴,九岁便开始登台演奏包括协奏曲在内的作品,在当地贵族和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投师在车尔尼门下,并得到了贝多芬的称赞,李斯特在名声鼎盛的时候退出了舞台,定居在魏玛,成为了指挥,开始创作的十年生涯,奔波于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之间,热心教育,培养了许多著名的钢琴家。李斯特的经历丰富大大的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的母亲是德国人,而他生活在巴黎,在巴黎生活的期间结识了德国著名音乐家柏辽兹,柏辽兹的创作手法特别是对配器法的革新,对李斯特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此外,李斯特也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崇拜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尝试在钢琴演奏方面制造出与小提琴一样的音响效果,而在多年的演出生涯中,李斯特又结交了很多音乐大师和文学大家,思想上接受了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与这些音乐、文学、宗教大师们的往来,李斯特的创作方式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作品有《12首超技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前奏曲》、《玛捷帕》、《旅行岁月》、还有大量的歌剧幻想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反映出匈牙利境内吉普赛音乐的热情奔放的性格、《b小调奏鸣曲》等。《梅菲斯特圆舞曲》在李斯特的作品中独具一格,通过对此曲的分析来了解李斯特钢琴音乐的个性特征。
(二)《梅菲斯特圓舞曲》的创作背景
1848年-1859年,李斯特在魏玛生活时期,是李斯特自己创作作品的全盛时期,他最优秀的作品包括《浮士德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十二首交响诗、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中写出的。在歌德的《浮士德》作品影响下,李斯特创作了《浮士德交响曲》、《两首插曲》和四首《梅菲斯特圆舞曲》在1860年,李斯特根据奥地利作家勒瑙的长诗《浮士德》中的两个插部中的两段音乐《夜行队伍》和《乡村酒店之舞》的基础上改编的。这首曲子的前身是管弦乐曲,后被改编成钢琴独奏和钢琴二重奏,通常我们说的《梅菲斯特圆舞曲》实际上指的就是他这4首同样标题作品中的第一首,创作于1861年的《第一梅菲斯特圆舞曲》。
音乐叙述的是发生在乡村酒店,在这间乡村小酒店里,正在举行一对新人的婚礼,魔鬼梅菲斯特把浮士德带到这里婚礼现场,浮士德被一个有一双黑眼睛的美人吸引住,梅菲斯特怂恿他向这个姑娘求爱,他抢走了乐团的一把小提琴,他的演奏就像魔鬼的火,把跳舞的人们煽动的无比狂热,带来了极强的感染力,周围的人们都开始狂欢,一开始浮士德因为害羞踌躇不前,梅菲斯特嘲笑他没有勇气。后来,浮士德鼓起勇气向姑娘表达了爱意,两个人离开了酒馆,走到了附近的森林中,在静寂的森林深处,花儿盛开,夜莺歌唱,他们两个人在爱情中沉醉。
二、《梅菲斯特圆舞曲》的音乐个性特征
(一)标题性音乐
标题音乐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特有的产物,标题音乐是针对器乐曲而言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纯音乐”,也是无标题音乐,作曲家有意识的将音乐之外的要素引入作品,如历史文学、绘画、哲理、诗歌、戏剧等,并采用某种适合的创作技法来表达音乐内涵,作曲家本人还要对音乐的内涵进行描述,文字有长有短,记句以放在总谱上,也或者放在作品首演的节目单上,希望听众循着作曲家的思路来欣赏作品。
李斯特把标题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强调标题音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标题的使用可以使乐曲有了特定的性格和欣赏目的,便于广大听众理解和接受。首创了“交响诗”的体裁形式,在《梅菲斯特圆舞曲》中,副标题是《乡村酒馆中的舞曲》,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使听众对曲子的故事背景有了最为初步的了解,用文字给予音乐像诗一般的理解力,方便听众更直观的理解李斯特对这首《梅菲斯特圆舞曲》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不同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人物形象。但是有了标题音乐的使用,在不同的听者的欣赏下,并不能产生对于乐曲相同概念的理解,这正是李斯特所期望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李斯特对于标题音乐的贡献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交响化处理
交响化处理意为钢琴能够表达交响乐队的丰富音调和色彩,以两大手段为基础,湿壁画方式和色调丰富化方式。在李斯特之前,人们对钢琴谈不上应有的重视,这件乐器在技术上也有这相当大的缺陷,但李斯特把素来单调平乏的钢琴变得雄劲有力声音宏厚,在他弹奏的作品中力图追求乐队演出的效果,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大量的炫技性技巧,通过持续的快速八度、八度的断奏、刮键和快速双音使作品表现上更加丰满。
在《梅菲斯特圆舞曲》中,采用了湿壁画方式,可以反复的听到作品中经常出现数十个琴键连续出现的刮奏,大胆扩展了键盘的运用,将音响材料分布到了整个音域,整齐又渐进的结构给人强烈的震撼,起到了很强的表达效果,这一手法的使用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常常看到,对后代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演奏技巧华丽
李斯特在演奏技巧上,很大一部分受到了帕格尼尼的影响,1831年,帕格尼尼来到巴黎演出,李斯特在欣赏了帕格尼尼的演出后极大的启发了他在音乐上的想法和创新,他的演奏风格同样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音乐传统,创新出了新的炫技性的演奏风格,依托于他本人的高超技术,他本人的音乐会场场满座,人们都沉醉于他极快的速度、明亮的音量、无与伦比的技巧和磅礴的气势,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于乐曲本身的深刻理解使他可以突破自我,创造出在音乐上的更大的奇迹。同时他本人的钢琴演奏技巧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对作品的广度和作品的风格的了解都游刃有余,他本身的手也大于常人,可轻松弹奏超过十度的和弦,所以他对作品的创造敢于突破,向艺术传统风格挑战。
乐曲中的故事情节不断推动了音乐变化的发展,同时给演奏者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音乐情绪的变化掌握也至关重要。几乎没有哪一部作品可以像这首曲子一样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展示了如此丰富和令人震惊的演奏技术。
三、《梅菲斯特圆舞曲》的意义和价值
《梅菲斯特圆舞曲》以其交响化的旋律效果,高超的演奏技巧,多变的旋律为后人所喜爱。在李斯特的创作生涯中,这是李斯特后代的钢琴家霍洛维茨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他的演奏技巧非常的精细又富有辉煌,表现手法丰富,他对 《梅菲斯特圆舞曲》的改编是基于布索尼对此曲的改编,布索尼对此曲的演出效果更加的轻松、灵巧,霍洛维茨的版本旋律变化更加分明,旋律和伴奏对比强烈,在其他人并不注意的小细节上,霍洛维茨都将其强弱对比明显表现出来,在曲目的结尾上霍洛维茨自己写出了终止,改动了原谱,对琶音进行了填补,使曲目更加华丽,达到了其他钢琴家不能达到的完成度。
结语
《梅菲斯特圆舞曲》在李斯特的创作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李斯特强调标题音乐的重要性、对音乐交响化的处理、以及对《浮士德》中思想的文学内涵、华丽的演奏风格充分体现了李斯特作品的风格特点,也充分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喜爱,在钢琴上作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玢: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音乐情绪的变化与演奏分析[J].大舞台,2010(02)。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