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琳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在耕地前要“备耕”,工人在生产前要“备料”,战士在打仗前要“备战”,这都是“预”。而预习,就是为上课做心理和知识的双重准备。《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可见,预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我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布置了预习作业,学生根本不做
“真是气死我了,怎么回事啊,明明是叫他们昨天预习好的,今天上课都没有人举手,问啥啥不会……”办公室的同事又抱怨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想,应该有这几点原因。一是老师自己不重视预习,布置了预习下一课的作业,自己都觉得这算不上一项作业,形同虚设。很多学生也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以为语文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写写字词,看到有预习这一项就认为反正老师也看不出来我预习了没有。二是家长不重视预习这项作业,给孩子检查的时候也就问一下而已。久而久之,在孩子的眼中预习就真的变成了可有可无。
问题二: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预习
在五年级的课堂上我问我的学生们是如何预习的,学生们答把课文读一遍,然后再划出生字新词读一读,把课后的生字词标上拼音再组词,就预习完了。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原因:老师放任自流或要求过死,导致学而无趣。老师的放任自流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不闻不问,不作任何要求;要求过死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千篇一律,比如:课文你得读两遍,哪几个字你得划下来查字典注音,哪些词语你得查词典解释含义,分段落写段意等等。这样缺少正确的引导或是要求过死,都导致了学生对预习的茫然。
问题三:老师缺少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就我平时的教学来看,虽然我也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文,却没有给学生讲要怎样去预习。比如:课文应该怎样去读;立足于词、句、段、篇,你要注意什么;阅读提纲怎样去写;立足于阅读感受,你应该如何提问等等。学生不知道,老师也没有讲,甚至以为这些事情是学生都会的,就不应该是老师讲的东西。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师认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自主”,老师不应该过问;另一方面是老师对预习的研究不够,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所以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也就很简单草率。时间一长,学生既不会预习的方法,也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也就不去预习。
二、有效预习的方法
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就不难解决,那么面对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如何来改变现状?我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重视预习指导,循序渐进
一般来讲,预习提示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必须做到对预习的指导到位。就拿高年级语文的预习来说,根据不同的课文可提出以下提示:
1. 朗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这主要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2. 对自己不理解的词和挑出的重点词,采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的方法写出词义,并让学生说说对重点词的理解。例如:从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这主要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词义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
3. 画出重点句或课文后要求体会含义或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主要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 抓住中心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主要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的能力。
明确了预习的目标以后,首先在第一学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习。此时必须要有具体的指导,要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学生有较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加以鼓励;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总结。其次在第二学段,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上预设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
(二)预习的指导方法
1. 查一查。查字典识字、理解字义或词义、区别形近字。运用比较和汉字构成规律记字形。
2. 画一画。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词句的意义。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比如:文中的生字可以用“___”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 ”标明,并认真思索;要求理解并讲出意思的词、句、段可在其下面或旁边加上批注等等。
3. 標一标。在自然段前,标出每个自然段序号。如果可以,也可给课文分部分并总结段意。
4. 想一想。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把几个段意合起来归纳,可依据课后问题归纳,也可抓重点词、重点句归纳。但要注意课题,因为主要内容常常是围绕题目写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找中心词、中心句。
5. 做一做。对课文中的佳词、佳句、佳段,可摘抄、熟读、背诵。开始要求不能太高,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去确定要求。通过逐步训练,使学生在预习中掌握读书的具体方法。
(三)预习评价
以往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因为没有检查。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预习的检查、评价可以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因为预习工作大多是在家里或课后完成,预习作业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预习的检查和评价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并且应该将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四方面结合起来。在家中,家长督促和检查,特别是读课文之类的行动预习,由家长检查、评价;口头交际的预习,同学之间可在课下互相检查、评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再课堂上进行检查、评价;自我的检测、评价,有利于促进对自身的认识。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实践证明,通过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