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斌斌
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转折期,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差别和成就就足以表明这一历史转型时刻的深刻意义,涌现出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等一大批书法家。这一时期的书家作品通过墨迹、碑刻等形式流传下来。他们不仅在实践上造诣很高,而且在书法理论上很有建树,例如王僧虔、卫夫人等一大批书法理论家提出重要论断,体现了魏晋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他们的言论和实践上,让我们体会到魏晋书法具有表象、表意和简约自然等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王羲之;墨迹;表意;简约;自然
1.引言
魏晋时期是一个极其分裂和动荡的历史时期,同时在文学、思想和艺术深入发展,且艺术活动极其活跃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的逐渐形成世族书法世家,极大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快速发展,因为这一时期的政治约束力相对松弛、门阀世族阶层处于政治文化优势地位。由于社会动荡频繁,给予人们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也不断的激发人们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然而书法作为表达人生观念和人的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受到士人的高度重视;书法风格和趋向的“今妍”和“古拙”的南北差异,正是由于长期南北分裂和对峙所造成。
东汉后期楷书和行书出现萌芽,并且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日常手写体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在这阶段中,隶书和楷书往往会混称为隶书,又将汉末以及魏晋时期那些装饰化和规范工整的碑刻隶书称之为八分。新字体楷书、今草、行书等字体的完全成熟,新书体在社会上有了它的合法地位,楷书成为官方正体,书法系统中加入例如楷书和行书,古体隶书和篆书逐渐衰弱,这些因素都是不断促进魏晋尚韵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王羲之、王献之作为东晋的名门望族开始变法创新,形成的尚韵书风是相对新妍成熟的,由此中国书法便走向了历史的第一次高峰,铸就了这个时代的书法特征。文化相对落后,书风相对质朴保守,出现在少数名族统治的北朝。
魏晋时期,书学理论在多方面深入展开,比如在字体、风格演变与评赏、书写技法等方面。出现了神采和形质、质和妍、天然和功夫等范畴的出现,思辨性的增强,成为了中国传统书写理论的重要基础。
2.魏晋书法的审美特征
2.1表意
卫夫人第一次做了意象的描绘正是针对楷书的七种笔画: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撇,陆断犀象。勾,百钧弩发。竖,万岁枯藤;横折,崩浪雷奔;横折勾,劲弩筋节;这些采用意象描绘的书法,实际上不仅为楷书点画的形态美确立了相对完善的规范,而且这在书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就在文字确立的最初阶段,探讨各种点画特有的美感意趣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了确立今文字书法美的首要课题。
魏晋时期处于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潮相继迸发,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文人士大夫也不过于拘束前朝思想,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角度。长期的战乱和分裂,讓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中融入书法,不受当时的政治思想束缚能够畅所欲言,从而更能表达自己的心性,书法爱好者便从书法中表现出来。
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下,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特征也随之变化,他们把意象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看待,然而到了王羲之这个时候,接受贵族文化的熏陶,从而成为魏晋时期表意审美阶段的确立。
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魏晋时期所说的审美特征所体现的“意”,从小处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书写时需要的笔意,正所谓“点画之间皆有意”,这里的“意”便是意趣,作者比较注重书写时候所表达出来的笔墨意趣,点画之间都凝结这创作主体的独特情感。然后我们如果要从大处来说,便是由意趣转变为“意境”。如此一来,主体的审美角度就不仅仅局限于书法意趣本身,而是上升到了笔意为基础,从而形成的主题精神美,客体自然美之间相互的有机融合的整体美感境界。笔意作为书法创作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魏晋时期认为笔画之间的关键是连贯关系,直到现在,笔意也是书法的审美也不能避开的话题。
2.2意在笔前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段话作者强调的是创造主体的“心意”在书法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创作前的立意、构思的重要性。魏晋时期书法发展的逐渐成熟起来,书家们开始注重对内心“意”的抒发,意在笔先要表达的是下笔之前,将作者需要表达的内容在心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表现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是书法艺术最终要表现的总体的“意”。他要求作者在下笔之前对于字形的大小,笔画的安排,篇章布局等都应该加以周密的考虑,即如后人论画中所谓的’“成竹在胸”,如此下笔写成的字便能表达作者的意趣,富于变化和韵味。
2.3简约自然
魏晋书风就是魏晋人士借助汉字的线条造型艺术,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及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并将那些超然物外的意识融汇于笔端,从而抒写自己内心性情的艺术风格。我们去欣赏魏晋书法如果只停留在飘逸的字体形体,是完全不够的。还要透过线条的飘逸潇洒、匠心独具的点画空间布白,以这样的眼光去寻找魏晋时期那一段极其沉重、压抑的历史,带领我们领略魏晋文人那种超然远去的生活情调,以及蕴含在魏晋书法艺术之中那种极其深邃的人生哲理和人们对命运意识理解。我们应该积累和传承审美理论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为后世的审美提供一定的启示。
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现在流传的草书作品来看,其做作品气势延绵不绝,整幅作品一气呵成且富于变化,犹如绝去人间烟火,超然物外。钟繇的楷书也是让人看后更是清新脱俗,然而又不失厚重饱满,笔画之间看似脱离,但细看却给人一种流畅的感觉。卫夫人笔阵图所表达的笔画意趣,也是极其简约,联系生活实际来表达对笔画的理解,极其简约的表达,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潮流,同时也能使人通俗易懂。
3.结束语
魏晋书法在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书法实践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书法理论所展现的审美特征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有二王父子的行书闻名于世,成为书法史中行书的高峰,是后世学习的楷模。行书之所以形成高峰是从汉代隶书发展而来,诞生了由静到动的书体。北魏时期的碑刻书法也成为后世取法的对象,既有汉代隶书的用笔,也有楷书严整的机构造型,是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书法发展演变的重要史料。
书法实践达到一个历史的高峰,书写理论自然也成为书法爱好者不可避免要涉及的领域,魏晋由于战乱频繁,人们的思想空前开放,都想着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由此魏晋书法表意的审美特征应运而生,通过书法这一媒介来表现人们内心的苦闷和对社会的不满心绪。有些贵族生活安逸后便研究书写的规律,便提出意在笔先的论断,认为书法创作要现在心里有一个大致框架,下笔才会得心应手。在这基础上很多人便提出要简约自然的书写状态,把书法的线条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03月
[2]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6月
[3]王世征.《历代书论名篇解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5月
[4]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5]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注释:
①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②王世征.《历代书论名篇解析》.文物出版社.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