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全球化潮流中进行的一次巨大的变革,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良好的品德培养,让学生具有能适应新世纪的各种能力。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它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点明了方向,让我们不再迷茫,对教育的目的也更加的明确。现就我在实际的工作中谈谈自己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
一、课程功能的变革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人的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种陈旧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体现了国家在学语文、学做人上对学生的要求。第一个维度侧重于学习做人,后两个维度侧重学习语文。学习做人,关系到接班人的“德”,学习语文,关系到接班人的“才”和“能”。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为学生奠定了全面的发展。
回顾以往的课程结构过多的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多,并且科与科完全脱离。而新课程改变了以往的结构方式,使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强调了面向每位学生的发展是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教师,以课改的精神为指导方向,以学生为本,开发其学生的潜能,培养其特长。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学生具有合作的意识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改的内容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相结合,科与科之间联系密切。如:以往的《品德》现改为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又如每学科的内容设置也能适应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学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生活,与生活亲密的接触,他们有着对生活的认识。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结合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學习中才能激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建构起自己的认识,学习起来也才能更加的主动。在课程内容的环节上还设置了综合性的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与人合作交流、自我实践、会思考会创造等能力。在学习中,体现了学生自我学习,这样的学习也更能让学生接受。
但在课改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也有一些让人担心的地方。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我们过去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基础知识,而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思维定势,不能跳出框框想问题。真正抓好基础,应该是将该学科中最基本的、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而且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课程改革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事实上,在课改的今天应试教育仍然存在,也仍有家长看中孩子的成绩的,这是短期内存在的现实问题,不管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考试制度短期内是不太可能改变的,这就是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与以往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冲突,如何避免这种冲突,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2、如何解决地域性差异所带来的冲突。
新一轮课程改革因其深度、广度、难度均与以往的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差异,应该充分反映我国的国情,应该有城市版、农村版、山区版等多种版本教材供不同地区选择使用,采取“一刀切”的行为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