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王兴祥 刘晓雨
摘要:如今很多的人越来越喜欢设计师这一行业了。设计美是对形式美的加工。从本质上来说设计美与形式美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会将设计美学的规律运用在服装设计过程中,让成品的服装看起来像一件艺术品。本文就以设计美学规律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这个问题而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设计美学规律;服装设计中;运用
设计美学规律体现在服装的款式,色彩以及所运用的材料上。这几种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可以创造出一件具有美的服装。设计美学规律包括比例、平衡、旋律、强调、错觉和协调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比例
比例指的是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每个部位之间的相互配对关系。在设计服装时如果掌握好了服装的比例关系,那么才会设计出一件可以吸引人们眼球的服装。
(一)服装与人体比例
人们在穿上服装之后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使人体的比例发生变化,服装也会影响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比如个子小的一些女孩儿会选择一些竖条纹裙,这样的话会让她们整体看起来比较的时尚,而个子高的人一般会选择阔腿裤或者是高腰的连衣裙,因为这样的搭配会突出她们的大长腿,或者更显她们的身材。
(二)服饰配件与人体比例
服饰配件也会直接影响设计美的形象。比如身材矮小的人要是穿低腰的连衣裙的话,那么会让她们整体看起来更加的矮小,或者身材矮小的人带圆形的大耳环,或者戴一顶较大的帽子的話,这样的话也会使她的服装配饰失去原有的色彩,给人一种比例不协调的感觉。
(三)色彩的比例搭配
在设计服装的时候,色彩的比例搭配也是很重要的。设计师们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安排好色彩的布局与面积大小,使得所设计的服装看起来更加的动人。
二、平衡
平衡是指所设计的服装两边都是等质等量所形成的比例。平衡包括对称平衡和非对称平衡。
(一)对称平衡
对称平衡指一件服装左右对称或者是上下对称等。设计师们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采用对称平衡的话,那么这种服装会给人们带来一种端庄,安静的感觉,而且他们也会觉得穿上这种服装,他们看起来也是比较自然轻松的。比如中国的传统服装设计中都采取的是对称平衡,如对襟坎肩,朝官服等,如今很多的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时候也会采取对称平衡,如晚礼服、警服等。这些服装给人一种既保守又庄重的形象。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二)非对称平衡
非对称平衡指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使得服装的某部位的色彩或者是装饰手法呈现出不对称的特征。给人一种灵动的形象,同时非对称平衡所设计的服装也会使服装看起来更加的有层次感。
三、旋律
提起旋律很多的人都会联想的音乐。因为旋律是指音乐中音的连续。可是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旋律也是设计美学规律的一种形式。旋律美包括三种:有规律的重复,无规律的重复和等级性的重复。这三种旋律美所设计出来的服装都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它们都会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感。比如裙皱的多次出现、渐变的颜色文科重叠等等。
四、强调
强调是指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强调的某一因素在整个服装设计中看起来是最显眼的。强调的这一因素虽然在整体的服装设计中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它却是最能吸引人的。
(一)强调色彩
强调色彩在一系列衣服的设计中是最为显眼的。设计师在设计一系列衣服的不同单件时,他们都会将设计衣服的颜色调配好,使得这一系列衣服看起来富有整体感。在颜色搭配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也会呈现出一个好的视觉效果。比如设计师们先会确定他们所设计的衣服是大方活泼、还是高冷或者是温暖等,之后设计师们才会确定要用哪一种色彩来设计衣服。
(二)强调结构
一件好的衣服看起来也是很有结构的。比如在设计一件飘逸上装的时候,设计师们都会将飘逸上装领口设计成方形,而袖子也会设计宽松的,在设计简约围裹式衣服时,设计师又会设计圆型领口,露脐,服装色彩用灰色等来设计。这样的话可以使设计的服装看起来更加的有结构感。
(三)强调材质
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也会注重设计衣服时所选用的材质,选择正确的材质会使整件衣服看起来更加的具有美感。比如在设计衬衣时,设计师们一般会选用棉型或者是混纺化纤织物与化纤织物等,这样的话可以使所设计的衬衣给人们带来一种舒适感,而且在清洗的过程中也很方便。再比如在设计雨衣的时候,设计师会采用棉型或者是吸湿性比较强的材质。
结语:
设计美学规律在服装设计中是很重要的。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会考虑到设计服装时所需要的色彩搭配,原料,服装设计的结构以及服装设计的比例等。这样的话才可以设计出一件具有美感的服装,同时也会使所设计的服装看起来更加的有层次感。
参考文献:
[1] 孙元秋. 浅论系列服装设计[J]. 黑龙江纺织. 2007(04)
[2] cola. 十三个不可小视的流行元素[J]. 国际服装动态. 2002(06)
[3] 蒋孔阳,美学概论,北京[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4] 刘晓刚,服装设计大师作品,上海[J]: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
[5] 李当岐,服装美概论,北京[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