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种综合的语言输出能力,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面对普遍写作课堂学生兴趣不高,写作能力仍有欠缺的现状,本文旨在以输入理论为基础,探索在二语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此外,借以此文希望能够为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参考,不断完善、深化英语写作教学。
【关键词】二语教学;输入理论;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苑天泽(1989.12),女,河北唐县人,广西外国语学院欧美语言文化学院,青年英语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二语习得综合模式”的英语专业学生读、写、说能力培养改革实践研究,编号:2016JGA391。
一、引言
二语教学研究中,写作能力一直以来都作为重点研究问题而被广泛讨论。外语写作能力,始终是外语教学中的核心技能,也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输出技能的体现,标志着英语的综合水平,因此多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探讨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英语写作教学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力图在教学模式中继续探索,通过输入驱动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以期探讨此种教学手段对学生写作产生的影响,为今后此方向上的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理论综述
“输入理论”这一概念是由著名美国语言教育学家Krashen于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出的理论。在本书中,克拉申共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假说: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其中,输入假说为二语习得研究者所熟悉,并且应用广泛,对二语教学与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克拉申Krashen (1985) 的输入理论中,他认为输入的特点应为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特别是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充分量的输入会对其在语言习得方面有所促进,为此,他提出了“i+1”理论。学习者在习得目标语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加工处理,使之转化成可输入的信息,也称为“可理解性输入”。输入即为学习者习得目标语言的过程。他强调输入的重要性,认为在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输入增加,有助于学习者水平的整体发展。Ellis (1999) 年提到说:“所有的二语习得理论都承认了输入的必要性。”这足以可见输入对于语言学习者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拟解决的问题。许多学者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特点,我们会用到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研究方法。本研究试图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以大学生英语写作为切入点,以“输入”为理论指导,试图探究输入教学手段干预下的英语写作能力变化发展情况,找出学习者语言上的发展特点,并对比在教学手段干预前后英语写作水平,最后针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为此,此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如下:
(1)在使用输入教学手段干预前后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是否会发生变化?
(2)学生对待输入驱动模式下的写作教学的看法和接受度如何?
2.研究对象及过程。该研究选取了广西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二的一个班级33名学生。本研究历时一个学期,分别在实验前后收集了33名学生的66篇作文(议论文),并邀请同一位教授按照英语专业四级评分标准评分(设定50分为满分),观察分数上,语言上是否有变化和发展。两次作文均为限时作文,因此能够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语言质量。
学生在学期初要求写一篇限时作文(议论文),所选主题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字数为200字左右,限时作文可以反映学生真实状态下的英语语言表达情况。笔者对其进行了前期写作测试,此次收集的33篇作文用于与学期末作为对比分析的数据。随后笔者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基于相关的输入理论之上,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本研究具体的教学实验过程展示如下:
(1)由于笔者为任课教师,在每周一次的写作课上,要求2名学生在课上依次按照学号顺序分享每周热词至少两个,热词可以选自任何新闻报刊及文学作品之中,要求内容积极向上。展示的同时让学生给出解释并给出相关使用例句,老师点评总结并给出另外两个热词,帮助学生拓展写作词汇,在十五分钟内完成。
(2)教师呈现教学任务,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内容或出自课本,或结合课本写作单元的主题与课外阅读材料编辑而成),而后分析文章段落写法及构成,分析句子衔接、修辞等手法。
(3)经过例文的学习,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将要进行写作的要點,随后给出学生写作话题,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
(4)学生小组课堂互评,这个环节有助于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及时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课后进行作文的完善和补充,并提交完整的作文,交由老师反馈。教师则在下一周把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并在课上匿名展示优秀作文及好词好句。
经过这一整体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导入阶段激发学习兴趣,在阅读文章后写作、同伴互评环节内也能够互相促进,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教学过程共持续15周。
在教学实验结束后,笔者又再次收集了学生的限时作文(议论文),前测作文与后测作文为同体裁不同话题,但均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热点讨论话题。共收集回后测作文33篇。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借助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作文前后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写作前测与后测结果分析。
表1显示,学生的写作成绩在后测中提高较多,平均分提高较为明显。
通过表2可以看出,p值<0.05,说明差异显著。经过学期初写作成绩与学期末写作成绩的对比,可以发现学生成绩提高较多。
33名学生中,有7名同学分数提高最多,其前测作文与后测作文分别相差10-11分。另有3名同学分数降低,分别为45-43,45-42,及49-48。其余学生均稳步提高,从1分至11分不等。
为了具体说明写作能力的变化,列举一名分数提高最多学生(34-45)A的作文实例。
在A同学的前测作文中,时态及语法错误共计9处,部分举例如下:
1主语构成错误:We buy things depends on their quality.
2介词误用:There is a better one at sometimes.
3时态错误:I think people who buy things in foreign countries didn’t like our country.
在写作内容上,符合写作主题,但写作字数没有达到要求,为168字,整体结构基本清晰,但衔接不够顺畅,多使用简单句,少见复合句。在用词方面比较单一,词组使用较少,句子多样性及词汇多样性都比较低。主题句表述清晰,但论证部分内容较少,全篇缺少明显的支持句。
在A同学的后测作文中,字数明显增多,为250字。没有较严重的语法错误,只有一处:“In order to don’t disturb your parents…”
从篇幅上看,字数明显增多,句子使用上多用从句及并列句,使用衔接词明显增多。能够灵活使用衔接词 “in addition”, “by the way”等。另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作主语的现象已经修正,在后测的作文中,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形式。如 “Having worked for a day may make you very tired and let you want to go out with your friends to relax.”从此句中,也能够明显看出,句子的长度和多样性均发生了变化。从作文的构成上来看,论述部分增多,逻辑完整,能够较好地写出符合主题内容的文章。
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够一一列举学生作文的前后变化,但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作文均提高很多,甚至有很多学生能够把课前老师所展示的热词融入作文当中,从而提高了整体的表达,如:“My phone is dead.” ,“burn the midnight oil”等。
2.输入驱动写作教学的调查分析。在教学研究结束后,针对此种以词汇、阅读为输入驱动导入,同伴与教师评阅的写作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态度进行了調查,得到结果如下:
从表3中能够看出,33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于授课方式持满意态度,比较认同老师的授课方式,通过实际的写作前后变化,也能够说明教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效果较好。
另外,笔者又对学期初作文的错误频次与学期末作文的错误频次进行比较,对于常出现的词性误用、时态错误、中式英语等问题进行了归纳。统计发现,前测作文共计错误达112次,后测作文错误达77次,明显减少。虽然在某些语法项目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如词性误用),但从整体错误减少及分数提高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由于本次研究只是针对一个班级学生的前后对比测试,因此笔者也会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挖掘,扩大研究对象范围,探究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不断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五、总结
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也是教师需要不断探寻的课题。本文是在输入理论指导下,借助词汇、阅读输入;同伴互评及教师反馈的综合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的变化。但是研究的范围及对象数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会不断探讨和研究。
此外,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在写作的教学中,老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引导其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应针对学生语言中的错误多给予反馈和鼓励,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不断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1985.
[3]高苏.一项基于混合式课堂的教师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小组同伴反馈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研究,2016(2):98-106.
[4]刘向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错误分析个案研究[J].外语学刊,2008(2):140-142.
[5]王奇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中西教学模式比较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3):66-69.
[6]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7]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写作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辛华.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海外英语, 2010(8):155-156.
[9]尤其达.输入与输出并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J].外语界,2001(6): 40-43.
[10]赵华芹,张秀芳.“对分课堂+同伴互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青岛某高校非英语专业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