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殿魁
摘 要:玉米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拥有着非常广泛的种植面积。玉米可以食用,还可以用来榨油、酿酒、制酒精,也可以用来饲养动物。因此,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稳定,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农业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探究钻研,提升玉米种植技术。
关键词:玉米种植;增产;栽培技术
玉米的产量会深刻影响到国家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工作人员必须想办法提高玉米产量,因地制宜、积极寻找影响玉米生产的不利因素,并不断思考研究玉米增产技术。本文将从影响玉米产量的不利因素和如何增加玉米产量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1 影响玉米产量的不利因素
1.1 种植问题
1.1.1 种植时间安排失误
玉米播种偏早极易遭受到春寒、晚霜的侵袭,造成低温冻害。当环境温度在8~10 ℃时可能导致粉种,环境温度在6~7 ℃时虽然能发芽,但是会非常缓慢,极易导致种子的霉变腐烂。当幼苗遇到2~3 ℃低温时,会影响其正常生长;一旦温度低于-1 ℃,即使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也可能造成幼苗的受伤或死亡。
1.1.2 施肥不当
在种植玉米时,一定要把握好施肥的数量和距离。如果施肥量较少,就会导致幼苗缺乏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影响其正常发育。如果施肥量过多,或者肥料离幼苗太近,就容易导致烧苗现象的发生,影响玉米产量。
1.1.3 灌溉不当
传统的灌溉方式不利于玉米的种植。当灌溉量超过了正常标准时,很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土料被水流侵蚀而分散后,只要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就会使得松散的土料聚集在一起,最终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一旦出现了板结的状况,不仅会导致保水、保肥能力的下降,还会降低土壤通透性,非常不利于玉米根茎的生长发育[1]。
1.2 环境问题
1.2.1 土地污染问题
化学工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许多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塑料颗粒、生活垃圾以及其他重金属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一方面会毒害作物根茎,破坏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影响作物的质量;另一方面还会隐藏在玉米种子内,影响食品安全。
1.2.2 土壤条件问题
土壤条件对玉米种植的影响深远。一些种植区发生了水土流失,使得土壤厚度下降、营养物质流失严重,变得越发不适合玉米的种植。一些地方因为农民错误的种植方式,如滥用化肥、随意灌溉等,造成土壤板结,加速了土地的盐碱化进程,影响了玉米产量。
1.2.3 病虫害问题
许多农民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及时识别出玉米的患病状态,从而导致了各种病害在种植区肆虐。调查研究表明,当发生玉米病虫害时,平均损失产量可达50~60 kg/667 m2。玉米大斑病、玉米灰斑病、玉米锈病等属于最为常见的病害类型,这些病害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症状。常见的虫害包括黏虫、蚜虫、玉米螟等。玉米病虫害已经成为了玉米减产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 增加玉米产量的方法
2.1 优化玉米品种
农业工作人员要积极研究抗病品种,提高玉米植株的抗虫抗病能力。还要研究抗倒伏品种,提高玉米植株抵抗风暴的能力。
2.2 进行严格的种子处理工作
想要提高玉米的产量,首先就要从种子质量上入手。玉米种子必须要经过晒种这一过程,因为晒种可以使得种子从休眠状态中苏醒,有利于促进种子及时抽芽和保证幼苗健康。晒种过后,还要对玉米种子采用浸种工序。浸种是指用水或者药液对种子进行浸泡的一种处理工作。用水浸种后的种子,发芽会更快。用药液浸种后的种子,可以对病毒和害虫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保证了种子的健康生长。
2.3 优化土壤结构
土壤对于农作物种植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土质深厚、营养丰富、质地松软的土地更适合玉米的生长发育。因此,农业工作人员在播种之前,必须先优化种植区的土壤结构。首先,在播种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先进行整地工作,从而平整土地、软化土壤、增强土壤通透性。然后再进行播种,经过整地后的土壤更利于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渗透,也有利于玉米根系的呼吸和伸展。
2.4 调节种植密度
玉米种植密度也会受气候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工作人员不可贪求多种而盲目增加种植密度,从而影响了玉米的健康生长。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安排生产密度。比如,土地比较贫瘠的地区适合稀疏的布局,土壤肥沃的地方则反之。最合适的种植密度才能有效增加玉米的产量。
2.5 合理施肥
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玉米的品种和玉米生长的需求,以及土壤所需的各类养分含量来进行施肥工作。一般来说,每1 000 kg玉米粒所需肥料大约为:尿素22.43 kg、氯化钾8.58 kg、二铵4.62 kg。
3 结束语
总之,农业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当前玉米种植所存在的各种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玉米的产量,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獻:
[ 1 ] 王廷忠,李莉丽,翟玉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2):212,230.
(收稿日期:201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