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陈刘成
摘要:本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较为著名的几起海战航母消防安全事故出发,讨论了消防安全对于航母作战的重要性,为现代海洋作战深刻认识航母消防隐患敲响了警钟。
关键字:航空母舰;“大凤号”;“约克城号”;消防安全
航空母舰无疑是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中最耀眼的明星,是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和军事实力的象征。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海战主角,改变了海战的形式与规则。作为国之重器的巨型海上钢铁堡垒,它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发挥与航母消防工作关系极为密切。历史上就曾经出现多次航母消防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因为消防工作疏忽,导致航母沉没、战争失败。本文从二战航母大决战“马里亚纳”海战和太平洋战争转折点“中途岛”海战开始讨论,分析消防安全对航母的影响。
一、“大凤号”航母的金钟罩是如何破的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研发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作为当时日本帝国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日本竭尽全力地建造航空母舰,共计划各种型号航母45艘。在1922年建造的“凤翔”号航母,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艘标准的航空母舰。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日本共建造了29艘航空母舰,其中包括改装的7艘轻型航空母舰和4艘已下水但未完工的航空母舰。
在日本航空母舰大国中,有一艘明星航母的故事值得细细寻味:“大凤号”航母。它是当时最新、最好的航母之一,主要特点是防护性能非常强。甲板上的特种钢板厚度达8厘米,装甲最厚的地方超过10厘米,能够经受美军1100磅炸弹的轰炸。再加上雷达、泡沫灭火系统等手段,“大凤号”的防护在当时绝对属于世界最先进水平。当时的日军舰队总指挥小泽中将亲口称赞说:“真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啊!”但是,在“大凤号”建成之后的3个月,第一次出海就被击沉了。更可悲的是,击沉它的不是大群轰炸机,而仅仅只是一艘已发生故障的美军潜艇发射的一枚鱼雷。
1944年3月,当时太平洋战争已经到了末期。日本海军决定聚集全部海军力量,对美军发起一次竭尽全力的反击,夺回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1944年6月19日,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母大决战“马里亚纳”海战爆发,“大凤号”率领其他8艘航母,对阵美军的14艘航母。而日军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先进的“大风号”航母。
6月19日上午8点左右,日军突然发现在海面上有两条白色的鱼雷航行痕迹。原来,在附近巡逻的一艘美国潜艇发现了“大凤号”,一口气发射了6枚鱼雷。但是这艘潜艇已经发生故障,6枚鱼雷只有2枚向“大凤号”打过去。
日本人的运气还是不错的。不但发现的比较早,而且当时一名叫小松关雄的“大凤号”飞行员在空中看见了鱼雷,为了保护航母,他驾驶飞机一头撞进大海,用自殺的方式与一枚鱼雷同归于尽。但由于“大凤号”正在逆风起降飞机,无法作出有效规避机动,为了保护飞机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另外一枚鱼雷击中 “大凤号”号,舰首被炸出一个洞。
这个洞其实没什么要紧,凭借其超强的防护能力,一枚鱼雷对“大凤号”造成不了什么致命伤。此时的指挥官小泽中将也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命令“大凤号”继续保持航速,舰载机继续正常起飞作战。
但是到了下午3:20分,“大风号”的舰体内部突然发出一声闷响。在“大凤号”被鱼雷击中7小时后,突然爆炸的巨大冲击力把整个甲板都撕裂了,整个船体变成一团火球,火势根本控制不了,然后弹药库和油库连锁发生爆炸。2小时后,“大凤号”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沉没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日本人自己简直都不敢相信!其实,那枚鱼雷确实没有造成什么致命伤。但因为鱼雷爆炸力使“大凤号”船舱里的一个航空燃油罐被挤出了一道缝隙。大量高挥发性航空汽油,就从这道缝隙里泄露出来,在空气中形成了一股弥漫的易爆气体。船员也立即汇报了这个情况。最高指挥官小泽中将也下达了处置命令:打碎船上所有玻璃窗户,让全舰通风。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完全错误的命令,彻底葬送了“大凤号”。全舰通风了,挥发性气体不就全出去了么?但事实是通风没有从根本上阻止易燃气体的扩散,反而让易燃气体钻遍了“大风号”的每个角落。舰载飞机起降时的一点火星就引起了全舰爆炸。
二、“约克城号”航母是如何浴火重生的
无独有偶,与日军“大凤号”命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约克城”号航母。它在1942年5月8日的“珊瑚岛”海战中至少被一枚日军炸弹直接命中,还吃到了无数近失弹。日本海军轰炸机炸毁了“约克城”号的飞行甲板,摧毁了船体内部的廊道和仓壁,将其速度降至25节以下,还破坏了它的装甲带。几发近失弹像深水炸弹一样毁坏了它的油管,导致出现大量溢油,以至于当时日本轰炸机飞行员已经报告战果:击沉了“约克城”号。5月27日它跌跌撞撞开回珍珠港时,船内电缆和油管均已损坏,此时距离“中途岛”海战不到1周时间。
大部分美国专家估计“约克城号”彻底修复的时间至少耗时3个月,具备完全适航能力则需要6个月时间。在没有时间寻找图纸,也没有正式指令的条件下,以将夏威夷全岛电量用光的上限修复强度,1200名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仅68小时后,在很多电工和机械师依然身处甲板的情况下,“约克城号”补充70多架飞机出海,参加“中途岛”海战。最后一名修理人员甚至是在“约克城号”迎战南云中将之后才乘坐摩托艇返回港口。
“约克城”号航母浴火重生的秘诀在于“损管队”。损管队就是损害管理队,是舰船的消防队和救护队。一旦船体受伤,损管队冲在最前面。船着火了,他们就灭火;船进水了,他们就堵窟窿。想尽任何办法,让船不要沉。二战中的美军损管队十分强大。甚至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日军会报告多次“击沉”同一艘军舰。日军飞行员在攻击美军舰船后,眼看损毁严重即将沉没,于是就列入“已击沉”名单。但是日军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军损管队居然能够将其救活。这就包括“约克城”号航母,在“珊瑚海”海战中,无论如何日本人都相信“约克城”已经沉没在珊瑚海。
美军的损管人员不是在船受伤之后才开始工作,他们平时,就不断清除船上的安全隐患,对舰船方方面面极为熟悉,消防和修补工作极为专业。一旦船严重受损,有经验的飞行员、炮手、舰队长官、甚至普通水手是优先撤离的。但是不管谁走,损管员都不能走,因为他们要尽最后一点努力,保证船不沉,这样其他人才能有时间撤离。一般来说,如果一艘船因为损伤太重而最终沉没,损管人员常常全部牺牲。损管员其实是在用生命为代价,换来平时在船上对安全问题的权威。
“约克城号”航母受损后令人惊讶的修复保证了在“中途岛”海战中美军有3艘而非2艘美军航母迎战日本南云中将的4艘航母。在这次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上,“约克城号”上的飞行中队在击沉日军航母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吸引了日军全部反攻火力,使其远离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若非如此,日军本可以凭借绝对力量优势轻易取胜。
相反,“中途岛”海战中日军主力航母甲板上随便堆放炸弹和鱼雷,结果被美军轰炸机攻击后,引发这些炸弹的连锁爆炸,所有航母都沉没了。这种事情,在损管员水平很高的美国战舰上不可能发生。损管队员玩了命也要制止这种乱堆乱放。但是,在日军舰船上,所有人只听指挥官的。在风险无处不在的战场上,安全隐患就没有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三、航空母舰该如何防火
除了战争之外,能给航空母舰造成巨大损失的莫过于火灾,所以现代航母极端重视消防工作。美国每一个航母工作人员都需要经过基本的消防培训,并服从相关的消防管理。
航母消防隐患复杂、安全任务艰巨。航母甲板是舰载机的起降平台,设备密集,燃油高度复杂危险,一旦着火后果严重,因此航母的消防等级非常高。例如,航母特种消防车除了具有普通消防车的喷水功能外,还具有扑灭油类火灾的特殊设计。1960年后,受几次航母重大火灾事故的推动,油类专用灭火剂研制成功。例如,水成膜泡沫就能稳定地在油层表面形成泡沫,阻止油料的挥发和燃烧,避免了用水灭火造成“水在下流火在上烧”的窘境。1969年下水的“罗斯福”号航母则首次安装了甲板边缘喷淋系统。另外,航母分区都设置独立的消防系统、损害管制系统和应急发电设备。例如,世界上最小的泰国“却克里·纳吕贝特”号航母,为提高航母的生存能力,全舰共分成3个损害管制区。
航母火灾风险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空间狭窄,隔离不足,火灾蔓延迅速;环境恶劣,调节不便,动力集中。甲板飞机密集,燃油高度危险,还可能带有多种弹药武器,紧急关头需要把带弹的飞机扔到海里面去,弃机保舰!1967年处理“福莱斯特”航母火灾事故,迫不得已只好把停放在甲板上的带弹飞机扔到海里面去。二是低闪点的航空燃油是航母的重大消防隐患。50年代美国使用低闪点航空煤油JP-4,飞机一旦坠机后起火燃烧率是100%。而使用高闪点燃料的飞机则会安全得多!2003年,俄国海军“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刚出海就遭遇火灾,源头就是低闪点的航空燃料。因为俄罗斯气温较低,对燃料抗结冰性能要求较高,只好选用沸点低、闪点低、火灾风险高的航空燃油,但这对航母燃料处理环节和防火隔离环节都带来了巨大隐患。三部分舰体材料不耐火。1982年马岛海战中的“谢菲尔德”号为何如此不堪一烧?因为上层建筑都是采用薄型铝合金材料建造的,代替了原来的钢铁装甲。采用薄型铝合金可以降低船重、提高船速、增加稳定、减少费用。但是其熔点也从约1500℃降低至661℃,而且熔化的鋁合金可以使火焰燃烧更旺!据幸存者回忆,击中船体的导弹剩余燃料将舰上的电缆和油漆点燃,毒烟滚滚,继而熔化物助燃大火向两侧蔓延,逼近弹药和燃料部位,任何努力一无收效,被迫弃船。
每一场航母重大火灾调查都会提醒人们加强消防培训和演练。美国海军投资了一项高科技训练项目,在真实舰船上用高科技建立声光电热设备模拟训练舰船消防队员的综合反应和处置能力,包括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符合海军要求的素质。
四、结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设备未动,消防先行”已经成为各国发展航母的共识。中国“辽宁号”航母已经服役,国产航母也将陆续驰骋海疆,要保证航母的战斗力,必须深刻认识航母存在的消防隐患,未雨绸缪,建设过硬的消防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