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濮玉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学生心智发展、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下走进一些老师的课堂,总会发现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提问没有进行有效的预设,在课堂上想怎么问就怎么问,完全背离了教学目标,背离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不断提高提问的效度呢?笔者进行了尝试。
少点立刻回答,多点思考时间
可能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原因,不少老师担心在40分钟课堂上完成不了整个教学流程,总想以尽快的速度,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整个教学流程,达成教学目标。于是,在课堂上与学生演绎抢问抢答的场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速度很快,完全忘记了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需要深思熟虑的必要性。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充分思考自己的答案,要么被人抢先回答,要么自己的思考不够成熟,因而就会失去很多获得成功的喜悦。其实,教师在提问之后都应给予学生相应的等待时间,不同的数学课堂类型,对应的课堂等待时间也不同。如新授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获取、总结新知时,要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对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表达的学习体验过程。复习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归纳整合主要知识点,对重点错题及共性问题,应以学生自主分析为主,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交流。
少些随意散漫,多些准确提问
要使问题问在点子上,让学生听得明白,答得从容,教师的提问要做到因“材”施问——什么样的课提什么样的问题。不少老师将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放在一定的问题情境的背景之下,有效利用生动鲜明的主题图,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你有什么发现?案例: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主题图呈现了一副小猴子到猴妈妈的水果店买桃的情境图。
生1:我发现图上两只猴子很可爱。
生2:我发现了图上的两只猴子在互相对话。
生3:我发现图上小猴子到猴妈妈的水果店买桃子。
生4:我发现了图上的小猴子喜欢吃桃子。
发言到这里,想必上课老师急得满头大汗,因为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想要的答案。但是,教师再反过来仔细思考:学生之所以把老师的问题当做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来回答,其原因在哪里?笔者以为出现这样的回答,跟教师的提问设计不无关联。要采取另一种提问方式,用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可以这么问:星期天的早上,小猴子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同学们,從图上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这样开门见山的问有哪些数学信息,既能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又能转移学生的思维,把关注点集中在数学问题上,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案例: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主题图呈现的是三个小朋友在统计收集邮票的枚数,条件是小明有56枚邮票,小宁比小明少27枚,小芳比小明少24枚。
如果只是简单问学生:看了这道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就会基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提出以下问题:
生1:小宁有多少枚邮票?
生2:小芳有多少枚邮票?
生3:小宁和小芳共有多少枚邮票?
生4:小明、小宁和小芳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在这些问题中除了本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相减外,还有之前学习的两位数求和,甚至还出现连加求和、连减求差等一系列的算式,置之不理不合适,一一解答时间又不允许,而且连加、连减学生还未学过。所以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这些尴尬的局面,教师在进行问题预设的时候,需要考虑问题的指向性,不能什么问题都包括在范围之内,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目标明确,关注重点。比如:你可以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题目吗?这样一来,学习任务有了一点难度,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少些只求答对,多些适当追问
很多的时候,走进数学课堂,我们总能感觉到上课老师有点心急: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总是在期待学生立刻基于非常准确到位的回答。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回答难以让老师满意。若此时有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了,有些教师就会立马表扬,赶紧进入下一个环节。
仔细思考这样一个现象:笔者以为,这是在课堂所生成的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有效运用。个别学生答对了,应该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有效追问,让更多的学生理解掌握。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认可他的回答吗?那你的想法呢?你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看法?若有不同意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究,或者问问:你的看法呢?如此提问,其目的是想听听其他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的想法回答得不完善或不正确,那么就可以继续提问:你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看法?如果这样,更多的学生就会学得扎实,就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那么,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心灵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西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