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濂
1912年5月,鲁迅应蔡元培之请,离开家乡浙江绍兴,到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刚开始,鲁迅只是一个普通部员,无官职,因为那个时候的北洋政府并不是十分庞大,一个教育部也就是几十个人。教育部下层官员的管理和任命,都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直接签发委任状。
1912年8月21日,袁世凯任命周树人(鲁迅)等32人为教育部佥事。8月26日,鲁迅又被任命为负责文化艺术等方面工作的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自此,鲁迅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14年,没有升职,也没降职,只是提了一次工资。
教育部三个司中,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分管的只是学校教育,而社会教育司,则主管宣传、文化、文艺、新闻等,全都一把抓的,相当于集现在的宣传部、文化部、作协、新闻出版署等于一身,而鲁迅以“佥事”的身份兼任第一科科长,地位当然非同小可。
鲁迅在佥事兼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职位上,干得颇为尽心尽责,而且出类拔萃。
民国初创,总统府把設计国徽、创作国歌交教育部来办,教育部又交由社会教育司,教育司里最有能耐的非鲁迅几个莫属。
1912年8月28日,鲁迅和钱稻孙、许寿裳根据袁世凯总统府的要求,为北洋政府设计国徽。钱稻孙绘制图案,鲁迅撰写说明。绘制和说明完成后,交给了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濂。1913年2月《教育部编纂处月刊》刊登了钱稻孙设计的图案和鲁迅的说明文字,标题是《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鲁迅全集》第八卷选编了这个说明。钱稻孙设计、鲁迅说明的嘉禾国徽,最终被北洋政府选用。国歌也是鲁迅负责的。
此时,鲁迅作为身居要职的国家公务员,除了正常开会、办会、批阅公文、交涉应酬、调查研究之外,还要经常主持或参与教育界的各种重大活动。下班后,鲁迅一般将时间花在抄碑帖、兼职教学以及写作上。
1912年,为时一个月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就有鲁迅的参与。那场会议共有议案92个,最后形成决议的是23个。9月份,社会教育司为开展美术馆和博物馆工作而成立的“美术调查处”,也划归到第一科,全国性的书籍调查、艺术品考察,也是在鲁迅领导下完成的。
1913年2月,教育部召开的“读音统一座谈会”上,各方态度激烈,争执不休,副议长王照与议长吴稚晖大打出手,甚至把吴稚晖的棉裤都踹掉了,而成功解决这场学术争端的,还是鲁迅与许寿裳等人。这场座谈会扯皮扯了3个月之久,其间,鲁迅还得操办“儿童艺术展览会”的事,当时的鲁迅每天都必须在会场,连星期天也不休息。
中国第一家只为普通民众建立的通俗图书馆,就是鲁迅领导创办的。从参与创办,到它发展为中央图书馆,鲁迅可谓费尽了心力。
著名的万国博览会,也是鲁迅参与筹办的,他为了保护文物,通宵不眠。之后,他与陈师曾还接受了组建评委会的重任,为中国参加1915年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选出了大量精品。
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期间,还制定了新的教育制度,编撰了新的教育课本。
鲁迅的工作业绩自然得到上司的青睐,袁世凯亲授其五等嘉禾勋章,而这个勋章正是采用了鲁迅等人设计的嘉禾国徽图案,名字就叫嘉禾勋章。鲁迅在袁世凯时代,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政府官员。
徐世昌当总统后,由于鲁迅能干,又亲授鲁迅四等嘉禾勋章。鲁迅虽然工作积极,却并不得志,因为他不会做官,只会干事。
教育部14年间,竟换了38次总长,24次次长,连贩卖烟土的王九龄都可以做总长,鲁迅对此极其不满。他跟他那个混日子的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就更合不来。
1915年,总长汤化龙开始为袁世凯复辟造势的时候,曾多次找鲁迅宣传“忠孝节义”,但都被鲁迅拒绝了。此外,他还曾因为在白话文兴起之际,抵制“祭孔讀经”,恢复旧学,与总长范源濂关系恶化。因为站在弱势群体一边,支持女师学潮,曾被总长章士钊免职。后来,章士钊被学生驱赶,鲁迅复职,但新任总长易培基也选择明哲保身。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了有名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并在半被逼半主动的状态下,选择了不辞而别。3个月后,教育部才发布解除他职务的部令。
(摘自《文史博览》)
(:领导文萃 2019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