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婷
【摘要】在语文课上,朗读是感悟的前提,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知语言文字的涵义,才能使学生领会文中蕴含的意味。
【关键词】略读感知;品读感悟;演读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多读才能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受到情感的陶醉。”思维是靠朗读去激发的,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可见,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手段,发展学生的语言,是陶冶情感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朗读是感悟的前提,在语文教学课上,品味语言文字的涵义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朗读与理解感悟和谐共存,才能使学生领会文中蕴含的意味。
一、略读感知
略读是指一种快速的读书方法,大致地理解课文内容。略读课文的教学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这方面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三年级是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更多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了解;四年级是说说主要讲了什么,用概括的一句话说;五年级中有的课文已经涉及几件事,需要概括梳理,并悟出其中的道理;六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读的速度比五年级快,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例如,教学《萧山杨梅》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略读课文,理解课文讲了金老师哪两件事?一件是金老师教给我们阅读的方法,鼓励我们读课外书;一件是我们帮金老师整理图书,金老师请吃杨梅,从这两件事体会到金老师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感悟到浓浓的师生之情。
二、品读感悟
常言道:“多读书就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可见读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朗读代替讲解。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有着非凡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要以读促悟,不能用讲解去代替朗读,学生通过投入的读,就会自主领悟内容,如果能精读细品文章,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例如,笔者在教学《搭石》第二、四自然段的学习时,就加强了品读感悟训练。让学生阅读后体会交流,学生通过老人摆搭石时的动作,想象这些词语传递的生活画面以及老人当时的音容笑貌内心活动,体会到老人为他人着想的心灵之美,可亲可敬的行为之美。在第四自然段中,通过阅读表演两个假设句子,让学生感悟到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幼的心灵之美,这些都是透过外在的描寫感悟到文中蕴涵的人性美。
三、演读感悟
朗读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母语教学的重要方法。传统的教学非常重视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最好的佐证。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提倡通过读促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实践证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知识。特别是在低年级,朗读显得更为重要。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个性具有活泼、好动、好表演、喜表现等特点,如果以单一的朗读方式来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在朗读句子时适当加上动作或表演,那么课堂气氛就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理解课文内容容易多了。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笔者想尽方法让学生进入情境,鼓励指导学生表演朗读,加深理解。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你们谁知道牛伯伯和松鼠叔叔是怎么说的?知道的请举起小手,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说完,老师就带上头饰,快步跑到一位同学面前,学着小马的语气,问:“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蹚过去吗?”
学生回答:水非常浅的,刚没过小腿,能蹚过去。
如果学生的语气不到位,就继续演,直至学生读到有感情为止。
师随机指导朗读:牛伯伯您好!您怎么说得这么平静呀!我可听见河水在哗哗地响着,你怎么一点也不在乎呢?
学生说明理由:对呀!因为河水很浅很浅的,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一定不会淹死的,您根本不用害怕,只管过去就可以了。
师:这样啊!那我就立刻蹚过去。小马正准备蹚过去的时候,突然又从树上跳下一只大松鼠,拦住小马大叫。(指着一生说: 小松鼠,快叫啊 )
学生读松鼠的第一句话。
老师又学着松鼠的样子很吃惊的问: 水很深吗?
学生读第二句话。
如果学生表演不到位,教师就要继续指导,跑到另一个学生面前说:小松鼠,小马就要蹚下河去了,你怎么说?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读出松鼠的紧张语气,接着老师相机指导朗读:“可爱的小松鼠,怎么你的声音这么响,语气这么急,显得这么紧张啊!”
学生说明理由:因为我担心您会淹死,昨天我就有一个小伙伴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所以我才这么着急的。
师:这么可怕!刚才牛伯伯说水很浅很浅,才刚刚没过小腿呢!而您又说那么深! 这可怎么办呢? 哎,我还是回家问问我的妈妈吧。
学生读妈妈说的话。
通过多次表演,学生分角色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深刻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理解和表现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心情,就更好地感悟故事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朗读水平。
四、美读感悟
美读就是在朗读时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我们要置身于其地,悲伤时还他悲伤,兴奋时还他兴奋,激昂时还他激昂,委婉时还他个委婉。只有正确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词语和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例如《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是一篇词语美、句子美、情景美的佳作。为了能从心灵上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美,笔者在课件中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作为背景,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首先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其次,美文美读。笔者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逐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语言美。例如,在分析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笔者注重朗读的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分角色自由读、指名读、分小组反复朗读、整体读,通过多种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会到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亲切与深厚的感情,这样的读,学生的兴致很高,体会也深刻。学生就这样通过反复朗读,认识到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同时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净化了心灵。
五、范读感悟
范读是指教师范读,这种读可以大大减少朗读的盲目性,范读是有针对性的读,这种有针对性的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儿童的天性是摹仿,学生通过范读可以很快入情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比老师还好。教师就这样通过范读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替代的。
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环节进行范读:
1.揭示题目后,教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笔者课前做好准备工作,配上悲伤的音乐,营造文中的气氛,准备就绪,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这样就一下子接近学生与志愿军、朝鲜人们的距离,学生好像来到了现场,见到了志愿者、朝鲜人们,他们依依不舍,这时指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就得心应手了。学生也从范读中深深体会到志愿军与朝鲜人们的深厚情谊。
2.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我们就要发挥范读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和感情。比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学生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读得很平淡。这时,笔者表演范读,摸着下巴,语气委婉把伯父说的话读出来,学生有感情地读简短的语言,并从简短的语言描写中,感悟到鲁迅先生幽默、含蓄、风趣的性格特点。
朗读与感悟两者是形影相伴的,有了朗读才能感悟,朗读于口,感悟于心,只有指导好学生朗读,才能感悟课文。我们教学时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好好地读,在感情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想,在朗读中培养我们的感情,在朗读中熏陶情感。让我们指导好学生的朗读,提高感悟文中意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