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好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社区是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幼儿园和家庭、社区合作共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善用家庭、社区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可以打破“幼儿园是文化孤岛”的困境。本文旨在结合幼儿园和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现状,思考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途径。
【关键词】挖掘;搭建;结合;整合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兒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代系统。其中,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是指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周边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以及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等之间的联系。可见幼儿教育是涵盖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个基本单位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
一、幼儿园和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现状
过去,幼儿一旦开始接受学前教育之后,幼儿园的围墙在成为保护儿童的“卫士”的同时,也成了割裂幼儿与社会的“藩篱”。幼儿园成了“文化的孤岛”。所幸,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儿童是完整的人,需要全面的关怀。于是,幼儿教育开始与家庭、社区“牵手”了。
我们会经常看到幼儿园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沟通,或是在幼儿园有活动时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家长们也很乐意参加此类活动。我们也可以看到,幼儿的家长为了体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在接送孩子的时候,恨不得“独占”了老师,对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事无巨细都想了解,甚至有的家长还利用Q群、微信群,不停地向老师发问,大有要求老师对其孩子实行“实时播放”之感。很多社区为了孩子就学方便都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并注入了一部分的资金购买教学设备。
但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了吗?这些联系和交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这些还谈不上各方的合作共育,只能说是信息的告知、报告或交流。简单的信息告知、交流,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家长也对幼儿园的办学理念、方式缺乏全面的了解;社区开办幼儿园,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是社区里的人力、信息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二、对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思考
在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方面,幼儿园是关键一方,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通过各种科学的途径和方式,架起幼儿园和家庭、社区之间合作共育的桥梁,以便科学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1.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孩子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家长的言传身教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家长们为了能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不产生负面教育影响,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无形中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幼儿园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改变与家长沟通的模式,建立起情感交流、信息互动的多渠道合作模式,如设立宣传栏、家长会、家长学习班、家长热线、家园校信通、网络交流等等,为家长提供最新的育儿信息,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带头学习,营造爱学习的家庭氛围,用自己好学的精神感染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家长的职业、经历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家长在社会中充当的是各行各业的人员,掌握各种业务技能,在内容丰富的保教活动中,幼儿园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参加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例如,幼儿园可以结合“五一”劳动节,让从事各行各业的家长到幼儿园,介绍自己的职业、工作中难忘的事或是教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家长带领幼儿参观工作环境,甚至还可以让幼儿进行角色体验等,既可以让幼儿体会到劳动者的光荣,又可以丰富幼儿教育的资源。
2.搭建家长互助学习的平台
每一位父母在育儿方面都是一个学习者,幼儿园可以与社区一起,为家长学习育儿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资源。例如,幼儿园可以利用举办专题教育活动的时候,邀请或发动有不同特长的家长参与策划、组织,让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联系、沟通。幼儿园还可以争取社区支持,创办社区父母、儿童学习活动中心、亲子俱乐部等。幼儿园也可以建立“家长论坛”,让家长谈谈育儿过程中的体会、收获或者是困惑。
通过幼儿园与社区的这些平台和渠道,家长们可以共享育儿心得、经验和资讯,父母学习、儿童教育两手一齐抓,增进亲子感情,有利于建设和谐社区,最重要的是把社区的整个家庭作为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和干预对象,将科学育儿的工作全面推进。
3.与社区的各种活动有机相结合
幼儿也是社区的一员,有资格感受和分享社区文化、社区的精神文明成果,而社区的环境和文化建设也应该成为幼儿园培养幼儿德育的沃土和促进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与社区当前开展的文化建设、环境建设活动相结合,让教育活动更接地气,更鲜活。如在社区开展“文明家庭”建设的时候,幼儿园就可以相应地开展“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宝宝”“尊老、爱老日”等教育活动。在社区实施“垃圾分类”的时候,幼儿园就可以带领孩子到社区,看看社区里为了实施垃圾分类做了哪些宣传,提供了哪些设施,还可以开展“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和垃圾分类知识学习、“废物利用小制作”等系列活动。
4.整合利用社区丰富的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可以与社区加强联系,充分利用社区力量和社区内环境,开办儿童玩具图书馆、儿童游戏室、儿童乐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与活动场所,为广大儿童提供多种接触社会、加强交往的机会,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在幼儿进行语言学习时,我们可以领幼儿走进社区,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汉字,留意店名、单位名称、楼层牌号、广告牌、宣传栏、交通标记等等,让幼儿指一指、看一看、读一读等。又如我们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时候,可以运用社区资源,搜集废旧物品,制作各种的环保小制作。我们还可以带领孩子感受社区建设的新变化,感受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在与社会各界的真实的交往与体验中丰富社会认知、识别社会角色,获得社会交往的经验。
⒌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活动系列化、课程化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这些三方的共育活动,往往是比较随机的,独立的,没有系统性。这样一来,“共育”的目标就顯得不够清晰。要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的效能,可以尝试把活动系列化、课程化。
幼儿园应该把促进幼儿发展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根本目标,而生活就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与学习途径。
幼儿园可以根据所处社区的文化、地域资源,结合幼儿的生理特点,按照《纲要》提出的: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目标的要求,开发共育课程。如:“社会”课程,我们可以开展类似“生活小当家”“小学学习生活体验”“小小银行家”等活动。“生活小当家”活动主要是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幼儿生活技能比赛,如叠被子、穿衣服、穿鞋袜等,让幼儿懂得“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针对大班小朋友即将升读小学的情况,幼儿园与社区里的小学联系,组织“小学学习生活体验”活动,让大班的小朋友对小学的学习、生活要求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小小银行家”的活动,是将财商教育融入学校的课堂实践,幼儿园可以邀请在银行工作的家长介绍一下工作的特点,让幼儿学习金融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财富观。
又如,我们还可以围绕“艺术”与“健康”领域,开展“赛龙舟”等的端午节相关活动。可以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包粽子,让幼儿知道“包粽子”“赛龙舟”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幼儿观看赛龙舟比赛,让幼儿明白,赛龙舟这项习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也体现了龙舟队员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开展这些共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可以根据活动的情况,对活动的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拓展和补充,使得教育资源不断整合、优化,促进幼儿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生动的知识与体验,从而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纲要》指出:“家庭、社区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有利于帮助提高教育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李生兰博士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一书中也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不仅是我国学前教育依法治教的需要,而且也是发挥学前教育的整体教育功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此外还能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国际化进程”。我们期待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教育能够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统整各方教育资源,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
[3]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第2版)[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周志芬.指导幼儿进行社会学习的有效途径初探[J].教育导刊,2011(4).
[5]谭锦华.浅谈整合活动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幼儿教学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