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文本解读
本单元为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写的,二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由于本文是该单元首篇精读课文,除了发挥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开好头、起好步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其他单元精读课文不同的功能定位。统编本教材在习作单元的编排上大都按照“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的体例进行。在此格局下,精读课文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经历指向写作的阅读,其教学功能则以引领学生学习写作知识与表达方法为重。参照特级教师吴勇老师对习作单元的教学认知,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要能从课文中“发现写作知识在其中所产生的表达效果,直观感受到写作知识所带来的言语妙处”,进而为学生运用“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这一写作知识奠定基础。
具体到本文的“言语妙处”,大致呈现出如下特点:
1.紧扣“夏天”,多元呈现。作者将文章置于夏天这一季节背景中,极尽笔墨罗列了大量事物的“迅速生长”:多是绿蔓、鲜花、稻秧、树木等植物的生长,也有小狗、小猫、小鸡等动物的变化,当然也提到人的变化(小学生成了中学生)、事物的变化(柏油路的变化)等。在多达23种事物的密集堆叠中,一幅包罗万象的盛夏图景置于纸上。
2.聚焦“生长”,凸顯中心。文章的文眼即为“生长”,全文共计21次出现“长”字,用得最多的语汇也都和“长”有关。不论是“天天长”“飞快的长”“跳跃的长”“看得见的长”,还是“草长”“树木长”“稻秧长”“甘蔗长”,或是“不热不长”“总是要长”“用力地长”,都让人感觉一种万物竞长的动感扑面而来。
3.修辞俗谚,情趣盎然。作者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以及俗语、农谚等,使得文章格外富有生趣,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第3自然段前三句就运用排比的手法,展现出山、地、河里的万物生长无处不在,语言更加富有节奏感;而俗话“不热不长,不热不大”、农谚“六月六,看谷秀”等的巧妙运用,既增添了文章的情趣性,又起到一种通俗化的说理作用。
4.时空交错,视角独特。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先是聚焦有限时间里的“飞速成长”,有意运用“一天”“一夜”“几天不见”“个把月”等词语,凸显各种生物在极短时间内的惊人生长与变化;而第3自然段又将空间视角拉宽、变广,丰满的山、长高的地、变宽变深的河等一下子又将读者引入更开阔的阅读空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把带“艹”的字写规范、美观。
2.抓住中心句理清脉络,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夏天里的成长”这一中心来写的;领会第2自然段是如何从不同方面表达“飞快的长”这个中心意思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感受夏季的强大活力与万物的旺盛生命力。
4.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尝试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展开思考。
教学过程:
一、说话导入
同学们,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老师提一个要求,请你围绕这个季节认真思考,
条分缕析地说出喜欢的原因。你可以这样来说:我最喜欢……之所以喜欢这个季节,一是……,二是……,三是……。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一个能够让万物“飞快生长”的季节。(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新词
1.我们先来读读本课词语,请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wàn liang qí guǐ chá chǔ
绿蔓 高粱 菜畦 铁轨 接茬 处暑
2.本课带“艹”的字特别多,写的时候注意“艹”与下半部分的呼应,要写得规范而美观。(指导学生练写“苞”“蕾”“苔”“藓”“蔗”)
三、发现篇章结构
1.这篇文章很有意思。请大家浏览课
文,用横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并且数一数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个“长”字。
2.找到中心句,并且标出“长”字。
3.出示全文中一部分带“长”字的词句。
第1自然段: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
季节。
第2自然段:飞快的长、跳跃的长、看得见的长。
第3自然段:草长、树木长、稻秧长、甘蔗长、水长、瀑布长、铁轨也长、什么都在长。
第4自然段: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读一读这些词句,你有什么感受?(如此多的“长”,夏天万物生长的感觉扑面而来。)
4.再读一读,还有什么发现?(第1自然段是总体写长,第2~4自然段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别写长。第1自然段与后三个自然段是总分的关系。第2自然段写长的速度快,第3自然段写长的范围广,第4自然段借长说理。)
5.小结:作者在全文的布局谋篇上,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从速度快、范围广、说道理等不同方面来写,条理清晰,中心明确,层层深入。
四、发现段落秘妙
1.文章不仅在篇章全局上做到围绕中
心意思来写,在段落布局中也能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下面我们以最精彩的第2自然段为例赏析一下。
2.请大家默读本段,用波浪线画出中心句,并想一想围绕着这一句,作者都介绍了哪些事物?(找到第一句中心句,并梳理事物:绿蔓、竹节、高粱节、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及小动物。)
3.能否将这么多的事物分分类呢?(分为植物和动物)作者能不能先写动物后写植物呢?(不可以,作者是按时间变化的顺序写的,先写植物“一天”或“一夜”里的生长,再写植物“几天”里的变化,最后写小动物“个把月”的变化。)因此,在选择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4.老师把这一段换个写法,请你对比着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可以。
(改文)你在豆棚瓜架上,可以看到长出几寸的绿蔓;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可以多出半节。苞蕾、鲜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原文)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预设:不行,改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去掉了,这样就不能体现这些事物在极短时间内惊人的生长变化。)看来,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更能体现这段的中心意思。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注意读出万物飞速的生长和变化。
五、迁移练习
1.这节课,我们站在全文角度及全段角度发现了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文章的一些方法。我们如果也能有意识地从主要意思想开去,多从不同方面展开思考的话,对我们写作文也会有很大帮助。
2.请大家围绕以下这个中心意思,完
成思维导图。看谁想到的方面最多、最好。(只罗列段落的主要意思即可)
春天的脚步近了。
3.出示朱自清散文《春》,看看作者都围绕“春”写了什么。对比自己的思维导图,想想还可以往哪个方向去完善。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明湖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