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桂云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理念]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于新世纪第一年正式颁布。它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欢欣鼓舞的大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的“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回答了数学教育应该如何实现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标准》还提出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这是教育从主要传承知识到在传承知识中传承和培养创新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转变。
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有价值”的数学应当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那些对学生来说有如“天外来客”般难以琢磨的内容,那些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才有可能被学生接受的内容,就没有人人都要学的必要。
就内容来讲,“有价值的数学”应包括基本的数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等等,还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观念与能力,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验应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也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所掌握。它意味着《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及教学要求是基本的,是每一个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兒童,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下,人人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
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有多种途径,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三、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就该是广泛的,这些领域既有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也隐含着现代数学的一些原始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从面向全体出发,也才有可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这个意义上,“英才教育”和“面向全体”并不矛盾。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另一方面,人的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这样的数学课程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在倡导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这一理念的时候,将要直面升学问题。毋庸讳言,面临升学就必然意味着“选拔”和“淘汰”。但我们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有比“升学”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这方面的目标是容不得淘汰的,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让数学课程瞄准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