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利
题画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即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或赞美画工的技艺。诚如清朝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由于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尤喜画中题诗,好的题画诗,和画作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当然,也有许多赞美画作或对其有感而发的诗歌,虽然不一定题在画上,但从广义上讲,也是题画诗。内容和风格接近于咏物诗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歌。
我们熟悉的经典题画诗,有唐朝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表现出画作特有的艺术魅力。又如元代王冕自题《墨梅》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淡泊名利、一身正气跃然纸上。还有北宋苏轼为好友惠崇和尚的画《春江晓景》所题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如今惠崇的画已不传,而这首题画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诗歌阅读即是一首题画诗。由两小题构成,一道客观题,主要考查赏析;一道主观题,主要考查诗句的含意,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两道题有意淡化以往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学生如果只是一味死记诗歌术语,并不能得到好的分数。归根结底,读懂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才是关键。下面,我们走进这首题画诗,感受尺幅千里、别有洞天的诗画艺术。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①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释/
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詩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及解析]
14.C
15.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值得玩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篇幅短小,并不是很难理解。其中“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反衬出了前句中的“万里意”,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说明了画作技艺高超。有人将“一窗间”理解为诗人站在“一窗的距离”,欣赏画作,这是一种误读。此处的“间”应为“空间”,“一窗间”就是如一个窗户大小空间的画纸,形容纸张规格小。
《题许道宁画》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颔联写画中山水,尺幅之间有万里之势;颈联写暮景,回应“苍然”;尾联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短拙。此诗具体起笔突兀,通体气势雄浑,很有深意。
“满眼长江水, 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
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作之间,掩饰不住地赞叹溢于言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处赞叹是对画面的内容和意境而发。
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仍是画中之景、物,为实。但实景中含情,“含晚”“不还”,用词饱含诗人的情感,尤其是“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句,让静物有了动态感,有了人的情怀,有了人生的况味。
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得意而忘言,画中的妙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富有禅意。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回味之感。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 注释 /
①黄庭坚被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吐”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
B. 诗中把竹比作“偃蹇”之卧龙,是说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
C. 黄斌老把自己的品格灌注到所画竹子之上,与竹“俱忘形”,才画出气节不凡的竹。
D. 第三联的意思是,在晴明的窗下,黄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E. 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突出了黄斌老画技之高超。
答案及解析
14. BE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表达技巧等。B项“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错,原诗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E项“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错,此句主要是写竹子栩栩如生。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宋代诗人、词人、书法家。其诗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书法,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黄庭坚编修《神宗实录》,被章惇、蔡京一党诬为“修史不实”,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贬黔州,又于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迁戎州,在戎州共三年。据任渊注,此诗当作于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正是黄庭坚初到戎州,心情十分苦闷之时。在这几年中,黄庭坚过的是谪居贬斥的生活,而戎州当时十分偏僻,无论生活或文化条件都很差,他把自己的寓所取名“槁木寮”“死灰庵”,其心情可知。
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作此诗。斌老是文同(字与可)的妻侄。文同是北宋的诗人,也是最善画竹的画家,“胸有成竹”就是他的故事。因此,斌老画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是有其渊源的。而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关系极好,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到了戎州,便与在那里做小官的斌老交上了朋友。
此诗开头第一句就写出“酒浇胸次不能平”,这是借三国时期阮籍的故事说明黄斌老画竹是有所谓而作,是在“酒浇胸次不能平”的心情下画的,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当时政局为章惇、蔡京搅乱,黄庭坚和黄斌老二人都很不满。画家本来就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斌老,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自己的郁愤不满的心情。
“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用得极好,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它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经受住当时的政治风暴,忠于自己的理想。第四句“公与此君俱忘形”,是解释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的,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人有高尚的品格,才画得出高尚的画,这和作诗一样,“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出”,“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见徐增《而庵诗话》)。因此这句诗也是双关,既歌颂了斌老艺术胸襟的宽广,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正如他们处变不惊。下面两句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夭矫、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龙一样夭矫的竹子盘曲起来,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点了晴,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古人多以龙比况竹子,这是用了费长房的故事,见《神仙傳·壶公》,壶公以竹杖使费长房骑之到家,后弃于山坡上,竹杖化为青龙。章惇诗:“种竹期龙至,栽桐待凤来。”黄庭坚咏竹多爱用此典故,如《从斌老乞苦笋》:“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和师厚栽竹》:“葛化龙陂去,风吹阿阁鸣。”用卧龙去描写横竹是最恰当不过的。
这首诗是古体诗,前四句用庚韵和青韵,平声;后四句用御韵和遇韵,仄韵;平仄交替,增强了诗的音节美。黄庭坚的诗以炼句著名,像“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卧龙偃蹇雷不惊”的“偃”字,“晴窗影落石泓处”的“落”字,“松煤浅染饱霜兔”的“饱”字,“中安三石使屈蟠”的“屈”字,都下得异常突兀,使人读起来有挺拔瘦劲之感,末尾说三石屈蟠,怕横竹飞去,尤为隽永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