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祥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持续深化了新时代高考内容的改革,落实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理念,激励考生身体力行。试题精心选取素材,综合全面考查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发挥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注重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考查,彰显了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01 弘扬课改理念,体现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
1. 坚持立德树人,助推全面发展,考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全国Ⅰ卷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试题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考查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影响。如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一文,文章提出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则性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考生通过阅读探索到: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试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通过考生的阅读和问题解答,促使考生深入思考文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奉献,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投身于人民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等观点。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理水》通过大禹治水这种故事新编的形式,塑造了不惧保守势力攻击和恫吓,脚踏实地、热爱人民的精神形象,引导考生思考“中国的脊梁”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试题不仅突出德与智的考查重心,而且合理引导体美劳教育,加強对劳动观念、审美素养等方面的引导。如第20题关涉“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肝细胞,所以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肥胖有一定关系”知识点,引起学生对身心健康的重视;第16题“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互相欣赏”,涉及古琴艺术,有利于考生加深对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考查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
2. 加强实践性,考查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其试题考查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第20题,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第21题明确要求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不超过50个字;第22题作文要求向复兴中学的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这些试题有利于引导考生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实用导向。以上创新试题要求学生平时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积累语言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2019年全国卷全面考查考生信息处理、逻辑思辨、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考查,集中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02 立足核心素养,考查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
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
1. 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试题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如诗歌鉴赏《题许道宁画》,选取的是南宋诗人陈与义的作品,延续了选取名家的非名篇的特点。各种版本的《宋诗鉴赏词典》都没有收录这首诗,运用百度搜索也无法查询。因而对于考生而言基本上是首次阅读,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不可能靠死记硬背或者押题得分。命题者精心设计,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要求考生通过对诗歌文本的独立解读和赏析,主动思考,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如“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无相关。”考生只有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入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境才能感受和探索诗歌所蕴含的苍茫阔远的意境。
又如名句名篇默写填空,此类题更倾向于情景式,给出特定的语境,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古诗文原句,更要理解句子含义及其背后的语用价值。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得胜利仍然不得还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李白《蜀道难》先让考生回顾“五丁开山”的奋斗故事,进而根据情境,填出“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因此,考生必须做到学用结合,方能在考试中灵活自如。
2. 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
全国卷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成功地避免了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如语言文字运用题:阅读一段选文后完成三道题,分值9分。这道题综合考查了考生语言文字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第一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精准辨析,第二题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和语句衔接知识,第三题考查文化知识和审美素养。第一题是基础,直接考查语言的建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促进了思维的提升,关乎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的发展和提升。第二、三题在第一题基础上加大了对考生语文素养的力度考查。
3. 以命题指向设计典型任务
试题的选择与组合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考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减少了碎片化的试题数量。阅读与鉴赏任务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如论述类文本阅读《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三道选择题的答案基本能在文中找到依据;表达与交流任务考查解释分析、介绍说明、陈述阐释等内容,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理水》,考查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考生既可以以生活参照去理解考查内容,又可以由考查内容延伸到对生活现象的反思;梳理与探究任务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发现创新等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受损的原因。这些试题充分体现了语文素养的代表性、整体性。
4. 以选文材料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全国卷的选文,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如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结合了语文学科特点,激励考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呼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选文素材更加贴近考生、贴近现实。实用类文本阅读具有鲜明的典型性,能够激发考生的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选文素材既饱含民族自信又凸显开放的国际视野,鼓励考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引导考生参与跨文化交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尤其是《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更是强化了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文言文的考查素材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展示了賈谊这位西汉政治家和文学家的事迹,其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考生对贾谊的人生经历比较熟悉,对其形象特点有浓厚的兴趣,贾谊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品质,考生自然而然地由课内到课外延伸拓展阅读答题。《题许道林宁画》这首诗意境深远,表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淡雅之美,极具艺术魅力,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使考生徜徉在艺术经典之中,能科学考查学生的审美素养。作文素材联系劳动场景,弘扬劳动精神,“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从文化、历史和实践三个层面切入,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让他们感受到劳动是欢乐和美好的源泉。
总之,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南,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2019年语文全国Ⅰ卷紧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高考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充分体现立德树人鲜明导向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科素养为抓手,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等考查内容贯穿为有机结合的整体,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的协调统一,灵活运用基于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的问题情境。传统的复习备考模式已很难适应2019年的高考考查,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摒弃以往的大量反复刷题、低水平机械强化训练的思维模式,及时更新理念、彻底转变语文学习方式方法。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命题质量显著提升,切实发挥了高考在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和引领高中语文育人方式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2019年6月11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必须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